陸燕萍
一、轉變思想觀念,是培養研究型教師的基本前提
學校通過各種方式進一步宣傳教育科研的意義,使廣大教師確實樹立“科研興教”的觀念和“教師是教育科研主力軍”的觀念,讓他們認識到,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不再是傳道授業的“教書匠”,而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研究型教師,這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定期組織全校教師學習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及各地教改經驗,力求把教師的目光由三尺講臺拉到國外教育改革的大舞臺,以拓寬他們的視野,加深他們的認識,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充分認識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樹立起新的科研觀念,成為自己教學實踐中的研究者,并具有研究的自覺性與主體性。從而使研究成為教師主動、自覺的行為,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自覺向研究型教師轉化。
二、加強校本培訓,是培養研究型教師的有效途徑
目標性。以打造“研究型教師”為目標,以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為核心,以“培訓引領、教師自學”為原則,以學習、研究、交流為主要形式,旨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對學校而言,要打造一支研究型教師的隊伍,增強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對教師而言,就是通過校本培訓,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系統性。我校的校本培訓形式多樣,如舉行專題講座、學術沙龍、高級論壇、外出考察等,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踐操作;既有校內名師的教學經驗介紹,又有校外專家的學術演講;既關注理論性知識,又注重實踐性知識。注重教師知識結構的建構與知識內容的更新,講究培訓的系統性。
實效性。促進了教師的研究意識的覺醒。我們要求教師精讀幾本教育理論專著(如顧明遠的《國際教育的新理念》、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楊九俊的《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通識卷)》、馬克斯·范梅南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等書籍),要求教師撰寫教育隨筆,要求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敘事研究,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研究意識的覺醒。促進了教師教育實踐智慧的提高。教師有了名師的指導,而這種指導不同于純理論的學習,而是基于教育教學實際問題進行的,因此,它更多的屬于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緘默知識,是名師的實踐智慧的傳遞。老師們在與名師一起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中逐漸積淀起了教育實踐的智慧。激發了教師的研究熱情,提高了教師的研究能力,變“不懂研究”為“我能研究”。
三、加強互相合作,是培養研究型教師的重要手段
開展專家、教師群體與教師個人的合作。2008年11月開始,我校在黃埔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指導下,開展了“臨床診察”的教學研究活動,幫助教師提高專業實踐水平,改進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所謂“臨床診察”,就是教育研究者和教師協作群體與課堂教師一起有目的地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嚴謹的理性觀察和分析討論,并提出改進策略的一種課堂教學。其具體操作包括診察前討論、課堂教學診察、研究小組成員個體分析,會診與討論幾個步驟,以幫助教師個體對自己的教學過程和行為進行反思,不斷提高對教學過程的自我分析能力,并由此進入新一輪的教育診斷,從而幫助教師逐步形成科研能力,養成科研習慣,提高科研水平。
開展觀摩和分析教師課堂教學活動。我們在教研組內努力倡導能者為師,學術研討的風氣。在廣泛的交流中不斷地找到自身差距,學會借它山之石以攻玉,以形成合作互助,經驗共享的氛圍。我們提出“你好,我向你學習,爭取比你更好”的要求;鼓勵“我有好的也不保守,主動地展示自己,相互借鑒”的心態。我們鼓勵教師不怕暴露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回避自己研究中還存在的薄弱環節。
四、加強文化建設,為培養研究型教師營造氛圍
“學校的發展植根于學校文化”。港灣小學幾十年的辦學沉淀了豐厚的底蘊和人文傳統,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港灣小學移交地方前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研究,我們進行了應有的傳承與創新。
發揮學校文化的示范功能。盡管移交給學校帶到了致命的創傷,但也不乏優秀的教師,他們敬業愛崗、造詣較深、風格鮮明,他們成了其他教師學習的榜樣,許多教師在這些優秀老師的引領下,逐漸成熟起來。
發揮學校文化的凝聚功能。學校在每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就提出一些重要口號或近期發展目標,一定程度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讓教師看到了學校發展的希望,促使教師將個人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融合在一起,從而有利于他們的專業成長。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