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利云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學習指導策略”就是希望借助語文課堂的有利條件,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探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能較快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中,并且達到有效、爭取高效的理想狀態,形成習慣與規范,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服務,為老師的組織教學服務。
一、自主啟航——構建預習模式
葉圣陶說:“預習是閱讀教學的前提基礎,也是一個學習習慣的培養。預習是培養閱讀習慣的最主要階段。所以,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構建適合學生的預習模式。
第一步: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師的長期指導與監督。剛開始,把預習要求明確地告訴學生,并要求在課堂完成,老師可根據孩子們的完成情況進行適當的指導與調整。
第二步:學生基本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后,把預習任務放回家里完成。但必須在第二天進行小組內的檢查工作,避免部分學生偷工減料或渾水摸魚,影響預習的質量與作用。
第三步:學生能自覺自如地對待預習了,把預習的自由度拓寬,設計多種形式、多種方向、多種層次的預習任務,并設立小組或個人評價競爭體制,促進孩子們對預習的積極性,并張揚了個性。
二、研學方向——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
“讀”是閱讀教學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方法。著名小語專家張田若指出:“閱讀教學,一是讀,二是讀,三還是讀。”在“研學后教”的理念下,有的老師只重視學生的“研”,而忽略了“讀”,我覺得這就會把語言文字本身蘊含的味道丟淡了。
例如《桂林山水》一課中,學生對“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聯系上下文,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小組學習后,大家匯報的都能說出“因為這里的山山水水太美了,如果坐在舟上,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幅美的畫!”為了使學生把這幅美的畫刻畫在心中,更為了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與贊美之情,我出現了桂林的山和水的畫面,并這樣設計我的導讀的:
師:是呀,你們看,這就是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
師:你們看,這就是桂林的山!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像……
師:這樣的山圍繞這樣水,這樣的水圍繞著這樣的山,此刻,你就在小舟上,欣賞著如斯美景,就像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忍不住吟上一句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師:此刻,你還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贊美如斯美景?
生:……
這樣,孩子們在理解后進行感情朗讀,朗讀后進行情感內化,才真正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調,達到讀者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朗讀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范讀、個別讀、齊讀、輪讀、輕聲讀、自由讀、分角色讀、引讀等多種方法,各種朗讀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也要恰當合理,適合文體和教學的需要。
三、揚起自信——多樣評價體系的構建
語文課堂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了自主閱讀學習后,要讓學生每過一段時間就回顧一下自己的閱讀歷程,進行自我評價和反省,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對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意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我評價和自我反省的結果,自覺調整自己的閱讀策略和方法,改善自身的閱讀認知技能,進行補救性閱讀,提高自主閱讀學習效率。
小組自評:在組長的組織下,對組員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結果等的表現進行客觀的等級評價,肯定進步的,提出不足的。
師生互評:這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鼓勵性的、多樣性的主、針對性的評價,以達到激勵、引導、小結的作用。
階段總評:這是對于某一學習階段,相同類別或某一類別的學習后,為了便于孩子們能揚長避短,及時進行總結評價,引導孩子總結方法,形成能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