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星
尊重學生情感是喜疑樂問、探究感悟的前提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種內驅力,積極的情感能調動學生的激情。小學生天真、單純、幼稚、自尊心強,極易受到傷害。尤其是差生,總擔心自己問的問題太簡單或是問錯了被同學取笑。因此,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親切的、和藹可親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情感交流。俗話說的“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其次,應該十分重視課堂學習中的鼓勵評價。教師要善于運用鼓勵性語言,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于學生的疑問只要有一點可取之處,就應該給予表揚鼓勵。如講《將相和》這課時,有位一向沉默無語的學生居然破天荒地舉手發問:“我真想知道‘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他立的是什么功?”我熱情洋溢地表揚了他,并引導他使他很快地解答了自己的疑問,感悟到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逼秦王為趙王擊了缶,挽回了趙王的面子,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此時,我對這位學生豎起大拇指并鼓勵道:“你真聰明,你真行!你今后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喜疑樂問、探究感悟的學習活動,獲得更多的新知?!痹谶@評價鼓勵的話語中,這位學生的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享受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和撫慰。自此,他那自信的風帆高高揚起,自主參與學習的熱情不斷高漲,“喜疑樂問、探究感悟”能力的培養水到渠成。
激發學生興趣是喜疑樂問、探究感悟的動力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激發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學習活動的興趣是樂于接近、尋求和獲得認識的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傾向或需要。兒童有了飽滿的學習樂趣,便會對學習產生強大的動力,積極地投入學習,堅持不懈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根據教材的特點,營造興趣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以使學生產生“喜疑樂問、探究感悟”的求職動力。如《桂林山水》《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的幾個段落的寫法大致相同。重點教學一段之后,我根據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爭強好勝的特點,開展學習小組之間的競爭,對積極參與“喜疑樂問、探究感悟”的學習小組給予獎勵,發給設計精美的自主學習優勝卡,組織各學習小組仿效自學。結果,學生均能自主參與,互相發問,合作探究,最終感悟,效果斐然。這樣,使學生從學會很自然地過渡到了會學、樂學、輕松、快樂地訓練了學生“喜疑樂問、探究感悟”的能力。
創設質疑情境是喜疑樂問、探究感悟的關鍵
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在課堂上進行藝術渲染,應在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能使學生進入角色,身臨其境,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教學《鳥的天堂》引導學生領悟“天堂”動景時,我一邊讓學生細心觀察眾鳥紛飛、百鳥爭鳴的投影,一邊讓學生傾聽著老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并要求學生細看傾聽的同時,想想還想知道什么。當學生認真欣賞投影和描述后,我趁機引導:多么熱鬧的眾鳥飛鳴場面??!此時此刻,同學們一定還有很多想知道的方面,請同學們來說說好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個個競相發問:為什么大榕樹上會有那么多的鳥?為什么我們的掌聲嚇走了畫眉鳥,而它仍那么興奮,還站在樹上唱歌?那只畫眉鳥要把歌唱給誰聽?唱的是什么內容?等等。然后引導學生探究,終于找到了一個個合乎情理的滿意的答案。由此可見,創設質疑情境,對引導學生“喜疑樂問、探究感悟”頗有裨益。
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是喜疑樂問、探究感悟的源泉
在課堂上和課本中,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是極為有限的。教師應引導學生由課文延伸到博大的知識領域里,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如教學《太陽》一課時,當學到太陽的三大特點遠、大、熱時,有位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太陽的溫度為什么那么高?我就引導學生去查閱有關資料,去探究,去感悟。到了第二節課,許多學生笑吟吟地競相上臺把《少兒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等書中查到的有關資料給全班同學作了生動、有趣、合乎科學道理的介紹。隨后,我讓同學們以掌聲鼓勵。這樣,給學生插上了求知的翅膀,任其在知識的天地中翱翔,使學生獲得新知,深深地享受到了“喜疑樂問、探究感悟”的成功樂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喜疑樂問、探究新知”的渠道。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