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星
摘 要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通過對小街街道“三資”管理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分析“三資”管理優勢,找到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三資”管理;制度建設;經濟發展;云南省峨山縣小街街道辦事處
中圖分類號:F30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0-2
峨山縣小街街道辦事處農經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為目的,以健全制度為重點,以落實“三資”(資產、資源、資金)委托代管為突破口,以民主理財為推動劑,以加強監督檢查為保證措施,以提高干部素質為基礎,綜合治理,扎實工作,不斷提高辦事處農村“三資”管理水平,使村級“三資”管理在“陽光”下規范運行。
1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取得的實效
1.1 進一步深化對農村“三資”管理重要性的認識
實踐證明,認識的深度決定工作的力度,思路決定出路。辦事處各級領導清醒地認識到: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歷來是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村級“三資”由于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始終是農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的根源。農村“三資”管理不到位,將成為引發村干部犯罪、激化干群矛盾、導致群眾集體上訪、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當前,辦事處正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高度重視農村“三資”管理問題,研究新情況,采取新對策.認真落實中央、國務院以及農業部、財政部關于農村“三資”管理的一系列政策規定,努力提高全街道農村“三資”管理整體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1.2 學習先進經驗,進一步落實“三資”委托管理體制
辦事處的經驗主要在于領導重視,工作落實到位,檢查指導有力,工作效果明顯。自從推行“三資”委托管理體制后.辦事處未發生因財務管理導致的上訪事件。
1.3 加大對村組干部、報賬員的培訓力度
個別村“三資”之所以管理混亂,村組干部、報賬員不懂業務是一個重要原因。辦事處加大對村組干部和報賬員的培訓,主要培訓財政支農政策,農村“三資”管理的政策法規、財務管理專業知識。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了農村財會人員的業務技能和綜合素質,使村級財務人員了解并熟悉相關財政支農惠農政策的意義、內容及要求,熟悉相關財政支農惠農政策的具體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相關規范和操作,熟悉農村集體“三資”民主理財的形式、程序和職責
1.4 建立建全村級“三資”公開制度
建立建全村級“三資”公開制度,是加強民主理財,提高財務管理透明度的重要舉措。辦事處研究制定農村“三資”公開的具體實施辦法,明確“三資”公開的目的、公開的內容、公開的方法、公開的時間要求等。
1.5 提高街道辦事處農經服務水平
街道辦事處農經中心服務觀念轉變,轉變職能,轉變工作方法,到了監督和服務并重,做到了走出辦公室,深入村組一線。當前,村組干部任務繁重,因此,農經中心干部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對村組需要辦理的業務及時予以辦理,不推諉、不扯皮、不刁難。努力做到隨到隨辦。把村干部的精力集中到經濟建設上去,集中到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上去,形成了上下呼應,聯動一體的工作格局。
2 存在的問題
2.1 “三資”登記的臺帳管理不完善、不全面
對村級集體的資金、資產的管理做到了帳、款、帳物相符管理也很嚴格,而對資源,尤其是土地、“四荒”等的管理一是登記不全、不細,造成資源底子不清、管理不規范。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集體土地:山林、水面等資源性資產權屬界定不清,導致群眾與村權屬糾紛,甚至釀成群體事件。
2.2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資”錄入不及時,特別是合同的審核、錄入不及時。
2.3 集體資產、資源對外出售、租賃和發包不規范
有的集體資產、資源對外出售、租賃和發包時不按制度辦事,民主程序、民主公開不到位,不搞招投標,只是憑個別人說了算,讓個別人的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獲得承包權和所有權。只是憑個別村領導表態,損害集體利益。有的為緩解一時資金所缺,將非家庭承包土地發包期限延長指標降低一次性收取資金,為下一任留下一個爛攤子。
2.4 個別村會計人員素質低
有的村級報賬人員對開支單據不審核、不把關,違規條據也要報賬,有的報賬人員報賬有意拖延報賬時間,無法正常結賬。
3 村級集體“三資”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3.1 村級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力量薄弱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管理職能之一。但由于農村實行改革后,街道辦事處由于人員大量調減,使其專門從事農村“三資”管理的人員越來越少,街道只有五人,要監管2個社區,12個村委會,81個村民小組的“三資”,監管力量嚴重不足。對農村集體“三資”工作管理監督跟不上的一個重要因素。
3.2 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不力
一是群眾監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經營使村民集體觀念、民主管理意識淡薄,有的村民只忙于在外打工,對集體的事不關心、不過問、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監督流于形式給予個別不廉潔的村干部可乘之機。二是村班子內部監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開會,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員無法監督。三是村委會財務隊伍不穩定。每逢村黨支部、村委會換屆,財務人員也跟著換,有些村干部自己對財務法規和財務制度不熟悉,也不學習,不按規章制度辦事,不聽財務人員的意見和建議,造成管理不規范。
4 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對策
4.1 加大對村級基層干部的培訓管理力度
街道辦事處定期對村支部書記、主任和財務人員開展黨性教育、廉政教育和財經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村干部綜合素質,增強法紀觀念;同時,把“三資”管理納入干部崗位目標考核和廉政考核內容之一,從機制上建立一套“權有所限,錢有人管,事有人監”的有效管理模式。對違反制度的村干部要嚴肅處理,對管理民主、嚴格執行制度要給予獎勵。
4.2 健全制度,加強“三資”管理
一是嚴格實行村務公開制度,村級必須將工程建設、項目發包、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使用納入公開范疇,把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公開,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二是實行招投標公開制度和備案制度。各村招投標事務要全部公開,工程建設項目投資在5萬元以上、村集體資產轉讓金3萬元以上的項目,須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后,由“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備案,并面向社會公開競價招投標。
4.3 加強街道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隊伍建設
一是按照工作的職能配齊服務工作人員8人,資源管理人員2人,資產管理人員2人,資金管理人員4人;二是人員工作經費要保障,徹底轉變“三資”管理業務的職能部門肩負著“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雙重角色;三是加大對“三資”管理服務工作人員培訓力度,提高管理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達到依法依規管理農村“三資”。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