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 要 土地流轉成為農牧民增收的主渠道,農戶流轉出去的土地可以換取集體農莊里的優越,更實現了農民的非農轉移,推進了我區城鄉一體化進程,完善了社會人口機制,推動了社會主義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土地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而現在實行土地流轉,就是為了實現土地要素的經濟化、市場化。
關鍵詞 土地流轉;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剩余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321.1;D63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2
土地流轉在法律意義上講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或集體),將土地使用權(或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民、自然人或經濟組織的行為。簡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土地租給別人耕種。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的進一步加強,農村的土地流轉逐漸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下面分析出現如此良好發展勢頭的原因。
1 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社會階段的必然產物
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可以發展大規模、集中型、現代化、高科技的農業。 200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國務院對農村土地流轉做出了明確規定,共分為五大模式:轉讓、轉包、互換、出租、股份合作。這一政策的出臺,無疑是在號召廣大農民群眾實行農村的土地流轉,轉入城鎮化、城市化的發展。一方面,這一決策的出臺,可以避免農民進城難所出現的農村和城市的兩極分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農村大規模出現“空巢老人”的現象。此前,我區各村都有年輕夫婦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處處可見,這給當地的黨支部、村委會增加了沉重負擔。
2 農村的土地流轉能有效的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凝心聚力促發展、后發趕超創一流的大潮流、大背景下,滋泥泉子先進性也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先進性是品質、能力、行為、業績四者的高度統一,品質必須優秀完全、能力必須提高、行為必須模范、業績必須一流。作為基層黨組織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要始終走在前面,處處為群眾做好榜樣,做解放思想的先導、變革創新的先行、攻堅破難的先鋒、立身做人的先賢。每一位滋泥泉子人就是要與時俱進,永不滿足,絕不停滯,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得到全面發展,整體推進。
為進一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動力的工作問題,土地流轉是一條開辟城鄉一體化的新途徑,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的不浪費,為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廣闊空間。通過一些合理的、適中的進行土地置換,可以減少由于農村村民居住點過于分散的形式所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也可以減少新農村建設和保守耕地紅線的適當不利因素;同時,農民在農村的宅基地換取高質量的住房,如阜康市滋泥泉子鎮通過土地流轉,原有的宅基地變為耕地和養殖場,土地流轉農牧民得到了實惠,一是改變常規種植習慣,大力推進“五統一”種植模式,高標準完成以辣椒、豇豆、土豆、山藥為代表的 高產高效模式化示范田,小皇工村通過土地流轉,引進能人,投入資金280多萬元建成小皇宮村72座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2014年又投入資金50多萬元,完善了溫室的微噴節水設施(700 元/座),購置了穴盤、基質、煤等生產設施。2014年開始點種育苗生產,品種為韓國大命、紅龍13、新椒3號、10號,現已移栽完畢;育洋蔥苗6棚,現正在移栽;栽植西紅柿6棚。另外,該鎮的東泉中心村,2013年通過土地流轉,成立果蔬保鮮合作社,現有入社成員100人,其中理事長1名,理事5名,監事1名。合作社主要經營項目:果蔬的種植、保鮮、銷售及收購。合作社現有3 000 m?高標準保鮮庫一座,每年預計可儲存400 t果蔬,創經濟效益50萬左右,可帶動入社成員100人,預計每年人均可增收5 000元左右。可輻射帶動樹窩子中心村近300戶農戶大力發展果蔬種植。此外,為調整產業結構,本合作社計劃積極引進各種高效蔬菜品種及其種植技術,真正讓農民得到實惠,增產增收,也為滋鎮的產業結構調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推進標準化養殖示范工程。玉源祥農民養殖合作社肉羊養殖場,建圈舍6 000 m?,總面積達12 000 m?,飼養小尾寒羊母羊6 000只、種公羊40只。天滋肉牛養殖合作社圈舍面積13 000 m?,飼養肉牛796頭。該鎮育肥規模在50只以上育肥戶達到153戶。同時,引進澤潤源熱力投資有限公司承建的集鎮集中供熱項目和供排水項目,一網供熱管網已完成2 639.8 m(主管網),供水管網已完成2 000 m(主管網),鎮區二網5 km集中供熱管網、5 km供水管線、4.5 km排水管網以及1 699 m?鍋爐房。此外,樹窩子中心村、集鎮幼兒園工程已完成主體工程,東泉托老所已完工,集鎮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善。
加快中心集鎮建設。一是投資近一億元,完成建設規模為2萬 m?、共210戶農民住宅樓一期主體工程及小區配套工程,二期2.5萬 m?共220戶農民住宅樓主體已封頂,現進入內外部裝修階段。干部周轉房項目3、4號樓及綜合服務中心工程已完工。總投資400多萬元的鎮區人行步道和非機動車道及路燈配套安裝改造工程已完工,建設了規模為1 000 m?的滋泥泉子鎮黨員現代技能教育培訓基地,完成建設規模為2萬 m?、共210戶農民住宅樓一期主體工程及小區配套工程住宅樓,二期2.5萬 m?共220戶農民住宅樓 ,現已有430戶農牧民住進了樓房, 這些農牧民得到了樓房,改變了居住條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加快了該地區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土地流轉成為農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同時,農戶流轉出去的土地可以換去集體農莊里的優越,更實現了農民的非農轉移,推進了我區城鄉一體化進程,完善了社會人口機制,推動了社會主義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3 實行土地流轉可以實現土地要素的經濟化、市場化
在調研中,一些在實行土地流轉過程中受益的樸實農民告訴我們,在施行和規范農村農民集體生活用地以及建設用地的流轉機制時,可以使農民能夠充分地享受城市化所帶來的的成果,特別是隨著人口的集中,一些鄉鎮企業和一些小型的手工加工場的成立,是一些外出打工的人紛紛回來,大規模的承包土地,在享受國家糧食補貼的同時,利用閑暇時間到周邊工廠做工,實現一家多收益的美好前景。另外,按規定和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和一些承包的集體還必須對流轉出去的土地進行土地評估和賠償,甚至一些村集體還可以進行土地交易,這些無疑又是拓寬了壯大集體經濟和農牧民增收渠道。
土地實行土地流轉,其實就是為了實現土地要素的經濟化、市場化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土地流轉不僅是農民增產增收最基本前提要素,也是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重要的一個環節。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