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
摘 要 水稻是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麻柳鎮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占播種面積的43%,產量占糧油總產的55%,但產量始終徘徊不前。基于此,通過對麻柳鎮水稻生產現狀、主要障礙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今后水稻生產中應重點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生產、糧油高產創建示范、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落實,以提高麻柳鎮水稻產量和品質。
關鍵詞 水稻;生產;現狀;對策;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麻柳鎮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3
麻柳鎮是達川區重要的產糧大鎮,位于達川區的東南部,距城區40余km,轄24個村20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 889人,其中農業人口32 803人;耕地面積1 602.2 hm?,其中田面積1 215.5 hm?。水稻是麻柳鎮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占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1/3,產量占全鎮糧食總產量的50%以上。
1 水稻生產現狀
1.1 種植規模大
麻柳鎮水稻種植面積常年在1 133.3~1 200 hm?,占全鎮糧食播種面積的41%~43%,糧食總產量的55%左右(見附表1)。
1.2 單產徘徊不前
2005年以來,水稻單產一直未突破500 kg/667 m?,2005年全鎮水稻平均產量425.4 kg/667 m?;2008年平均產量448.3 kg/667 m?;2012年平均產量457.1 kg/667 m?。而在2006年遭受特大旱災的情況下,全鎮水稻平均產量僅有396 kg/667 m?。
1.3 種稻效益偏低
水稻單產水平不足500 kg/667 m?,其產值只有1 300 元左右,扣除生產過程中種子、肥料、農膜、耕牛、栽秧、搭谷等農資、人工費用,加上農民的投勞計入成本,實行人工收獲的畝純利潤不到100元;即使實行機耕、機收的農戶其純利潤也不足400元/667 m?。
2 水稻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
2.1 主推品種不突出
在2005年以前,全鎮每年推廣的水稻品種在10個左右。近年來隨著種子市場的全面放開和經營、銷售渠道的增多,每年推廣的品種在40~50個,農民無法識別和正確選購品種,技術人員對一些品種的基本特性也很陌生,造成水稻推廣的主推品種不突出,品種布局不合理,生產安全隱患較大[1]。
2.2 不良氣候影響重
2.2.1 育秧期間的低溫陰雨
在水稻育秧的三月份,每年都有10 d左右的低溫、陰雨、寡照天氣,常造成爛種、爛芽、死苗等問題發生,農民常常因缺秧而栽稀大窩。
2.2.2 抽穗灌漿期間的高溫伏旱
麻柳鎮水稻抽穗揚花時間一般在7月中旬和下旬,從此時開始常有20 d以上的高溫伏旱天氣,溫度高、濕度小,嚴重影響正常授粉,常造成結實率降低,千粒重降低,輕者減產5%~20%,重者顆粒無收。
2.2.3 收獲期間的秋霖
在8月底-9月上、中旬,常有持續的低溫秋綿雨,稻穗在田間發芽,嚴重影響產量與品質。
2.3 技術不配套
2.3.1 施肥不合理
多數農戶基本上是少施或不施有機肥,大量的偏施氮素肥料,缺少磷、鉀肥和鋅肥,常出現“坐蔸”、貪青、病蟲危害嚴重等問題。
2.3.2 種植密度偏稀,基本苗嚴重不足
多數農民用種量只有500 g/667 m?左右,加之育秧期間的爛種、死苗,最后只有6 000~8 000窩/667 m?,紳士部分農戶只有5 000窩/667 m?左右。
2.3.3 病蟲防治成本偏高
一是病蟲防治時間不準確,部分農民常多次施藥防治,一些農民還習慣見蟲就打,見病就防,增加了投入;二是大量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的農藥,造成農田環境污染。
2.3.4 后期田間脫水過早
個別農戶在水稻孕穗期,田間就出現缺水,過早地斷水開裂,影響后期灌漿結實,造成結實率低而影響產量。
3 提高麻柳鎮水稻產量、品質的對策
3.1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3.1.1 加大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
麻柳鎮是達川區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項目實施鄉鎮之一,要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使全鎮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較大的改善和發展,達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科技先進實用,優質高產高效”,使麻柳鎮成為達川區、達州市的重要糧倉。
3.1.2 加大提灌站建設
對目前全鎮現有的15個提灌站要加大整治、維修力度,及時更換管道、變壓器和動力管線,修繕機房;要根據規劃,在全鎮新建15~20個提灌站,確保全鎮1 200 hm?稻田能做到有效灌溉和排水。
3.1.3 加大農業機械的推廣運用
要充分利用目前國家實施的農業機械購機補貼的有關惠農政策,加大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大型機具、中型機具、微型機具的推廣運用面,特別是要在耕田、病蟲防治、收割等生產中的推廣使用農機具,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減少農民的生產投入,提高種植水稻的經濟效益。
3.2 狠抓糧油高產創建示范
3.2.1 建設高規格示范樣板
利用農業部、省農業廳及市、區在麻柳鎮進行的糧油高產創建活動項目實施的契機,進行大培訓、大示范、大推廣,把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集成組裝,通過典型的宣傳培訓、示范,使全鎮水稻生產水平有大的提高,促進全鎮水稻生產均衡發展。
3.2.2 重推水稻高產栽培新技術
根據近年來水稻高產創建的成功經驗,要把水稻三圍強化栽培技術、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水稻優化定拋技術等作為重大技術來進行攻關與示范、推廣,以充分發揮栽培技術在水稻生產中的最大作用,提高水稻的科技種植水平。endprint
3.3 落實水稻實用栽培技術
3.3.1 推廣優質高產良種
推廣產量高、米質優、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中熟或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控制在150~155 d左右,米質達部頒二級的秈型雜交稻。優質稻以Q優系列、宜香系列、金優系列為主;普通稻以崗優系列為主。全鎮每年集中推廣3~5個品種,實行連片種植,用種750~1000 g/667 m?。
3.3.2 適時增溫,培育壯秧
播種時間:在氣溫穩定通過10 ℃時即可播種。根據近幾年示范,麻柳鎮大部分村組應在3月10日左右播種,部分村在3月15日左右播種。育秧方式:以旱地育秧為主,個別村組實行水育秧,育秧技術葉齡與苗床面積(見附表2)
旱育秧操作技術:采取選地→翻挖→全層施底肥→開廂→施壯秧劑和辛硫磷(殲土蟲、綠地蟲清)或專用育秧肥→澆透底水→鎮平廂面→播種→蓋種→消毒與除草→起拱蓋膜的操作程序。選地:常年育秧地或蔬菜地,無旱地可以選沙壤旱田,但必須開好排水溝,不能選擇種植甜菜的地塊。底肥:施過磷酸鈣250~500 g/m?,尿素50g,優質水糞5~10 kg/m?,可以施入食用菌渣或菜籽餅。若施用肥料后就及時播種的,杜絕施干豬糞。苗床地一律不得施入鈣鎂磷肥、草木灰、碳銨、牛糞。開廂:廂長8~10 m,廂寬1.0~1.2 m,坡度大的地應橫起開廂,廂溝寬0.4~0.5 m,溝深3~5 cm,四周開好排水溝,苗床不能開成坑凼式。壯秧劑:10~15 m?用一小袋壯秧劑1.25 kg,拌5~10 kg細泥土均勻撒施廂面。辛硫磷: 3~5 g/ m?,主要是防治散泥蟲。澆透底水:澆至現明水,澆水兩次,個別地方若水源方便的話可采取漫灌、浸灌。播種:播催芽谷為好,晴天可播干谷子。起拱蓋膜:竹片長2 m,拱高40~50 cm,雙層膜,下層膜必須用新膜。管理:防鼠害、保溫保濕、防高溫燒苗、防立枯病危害等。
3.3.3 合理密植,規范移栽
栽培方式:主要推行三圍強化栽培技術、寬窄行條栽技術。栽插時間:冬水田在4月底前移栽結束;稻油兩季田在5月15日前移栽結束。栽插密度:667 m?植1.0萬窩以上,窩栽1粒谷秧或2粒谷秧。栽秧前3~5 d,用75%“三環唑”對秧苗進行處理,或移栽時用三環唑 浸秧半小時,實行帶泥、帶肥、帶藥“三帶”移栽。
3.3.4 科學施肥
秸稈還田:杜絕稻草在田間直接焚燒,實行秸稈直接還田或秸稈堆積后用腐稈靈堆漚發酵后再還田,提高稻田有機物質含量。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推廣人畜糞尿、綠肥、餅肥、腐殖酸類等有機肥料的施用量與比例,逐步減少無機肥的用量,大力發展沼氣,推行發酵肥下田使用技術。氮、磷、鉀肥和微肥配合:667 m?施純氮 10~14 kg,氮:磷:鉀之比約為1:0.5:1;同時,增大微肥鋅、硅、鐵等的使用量。改進施肥方法:改過去底追一道清施肥法為底肥、穗肥、粒肥配合施用,有機肥,磷、鉀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氮肥則分次施入,50%~60%作底肥,20%~30%作穗肥,10%~20%作粒肥。
3.3.5 科學管理水分
水稻移栽后至分蘗期保持田間淺水;有水源保證的地方,夠苗(畝苗數達15萬以上)后適時曬田,曬至廂面起雞爪裂,以確保控苗成功,沒有水源保證的地方,在夠苗后灌深水控制無效分蘗;孕穗至齊穗期實行深水灌溉;灌漿結實期間保持濕潤狀態。
3.3.6 主要病蟲綠色防控
3.3.6.1 防治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選用生物、物理、生態等行之有效的非化學防治手段,積極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天敵生物等,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重點抓好稻田放鴨技術(每畝稻田放鴨10~15只)、頻振式殺蟲燈使用技術(每3.3 hm?稻田安裝一盞燈,實行連片安裝)、稻田養魚、雜糯間栽生物多樣性控制防治病蟲害技術。
3.3.6.2 防治重點
采取物理防治、農業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以防治稻瘟病和螟蟲為重點,減少氮素的施用量、避免偏施氮肥。對種子采用藥劑處理,移栽前3~5 d噴施三環唑,實行三帶移栽;分蘗盛期和破口期噴施三環唑藥劑各防治一次稻瘟病;施用康寬、稻騰、龔歌等對路農藥適時防治螟蟲。同時,做好田間其它突發性病蟲如飛虱、稻苞蟲、稻縱卷葉螟的監測、預報、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袁繼超,王昌全.作物生產新理論與新技術[M].程度: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3.3 落實水稻實用栽培技術
3.3.1 推廣優質高產良種
推廣產量高、米質優、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中熟或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控制在150~155 d左右,米質達部頒二級的秈型雜交稻。優質稻以Q優系列、宜香系列、金優系列為主;普通稻以崗優系列為主。全鎮每年集中推廣3~5個品種,實行連片種植,用種750~1000 g/667 m?。
3.3.2 適時增溫,培育壯秧
播種時間:在氣溫穩定通過10 ℃時即可播種。根據近幾年示范,麻柳鎮大部分村組應在3月10日左右播種,部分村在3月15日左右播種。育秧方式:以旱地育秧為主,個別村組實行水育秧,育秧技術葉齡與苗床面積(見附表2)
旱育秧操作技術:采取選地→翻挖→全層施底肥→開廂→施壯秧劑和辛硫磷(殲土蟲、綠地蟲清)或專用育秧肥→澆透底水→鎮平廂面→播種→蓋種→消毒與除草→起拱蓋膜的操作程序。選地:常年育秧地或蔬菜地,無旱地可以選沙壤旱田,但必須開好排水溝,不能選擇種植甜菜的地塊。底肥:施過磷酸鈣250~500 g/m?,尿素50g,優質水糞5~10 kg/m?,可以施入食用菌渣或菜籽餅。若施用肥料后就及時播種的,杜絕施干豬糞。苗床地一律不得施入鈣鎂磷肥、草木灰、碳銨、牛糞。開廂:廂長8~10 m,廂寬1.0~1.2 m,坡度大的地應橫起開廂,廂溝寬0.4~0.5 m,溝深3~5 cm,四周開好排水溝,苗床不能開成坑凼式。壯秧劑:10~15 m?用一小袋壯秧劑1.25 kg,拌5~10 kg細泥土均勻撒施廂面。辛硫磷: 3~5 g/ m?,主要是防治散泥蟲。澆透底水:澆至現明水,澆水兩次,個別地方若水源方便的話可采取漫灌、浸灌。播種:播催芽谷為好,晴天可播干谷子。起拱蓋膜:竹片長2 m,拱高40~50 cm,雙層膜,下層膜必須用新膜。管理:防鼠害、保溫保濕、防高溫燒苗、防立枯病危害等。
3.3.3 合理密植,規范移栽
栽培方式:主要推行三圍強化栽培技術、寬窄行條栽技術。栽插時間:冬水田在4月底前移栽結束;稻油兩季田在5月15日前移栽結束。栽插密度:667 m?植1.0萬窩以上,窩栽1粒谷秧或2粒谷秧。栽秧前3~5 d,用75%“三環唑”對秧苗進行處理,或移栽時用三環唑 浸秧半小時,實行帶泥、帶肥、帶藥“三帶”移栽。
3.3.4 科學施肥
秸稈還田:杜絕稻草在田間直接焚燒,實行秸稈直接還田或秸稈堆積后用腐稈靈堆漚發酵后再還田,提高稻田有機物質含量。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推廣人畜糞尿、綠肥、餅肥、腐殖酸類等有機肥料的施用量與比例,逐步減少無機肥的用量,大力發展沼氣,推行發酵肥下田使用技術。氮、磷、鉀肥和微肥配合:667 m?施純氮 10~14 kg,氮:磷:鉀之比約為1:0.5:1;同時,增大微肥鋅、硅、鐵等的使用量。改進施肥方法:改過去底追一道清施肥法為底肥、穗肥、粒肥配合施用,有機肥,磷、鉀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氮肥則分次施入,50%~60%作底肥,20%~30%作穗肥,10%~20%作粒肥。
3.3.5 科學管理水分
水稻移栽后至分蘗期保持田間淺水;有水源保證的地方,夠苗(畝苗數達15萬以上)后適時曬田,曬至廂面起雞爪裂,以確保控苗成功,沒有水源保證的地方,在夠苗后灌深水控制無效分蘗;孕穗至齊穗期實行深水灌溉;灌漿結實期間保持濕潤狀態。
3.3.6 主要病蟲綠色防控
3.3.6.1 防治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選用生物、物理、生態等行之有效的非化學防治手段,積極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天敵生物等,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重點抓好稻田放鴨技術(每畝稻田放鴨10~15只)、頻振式殺蟲燈使用技術(每3.3 hm?稻田安裝一盞燈,實行連片安裝)、稻田養魚、雜糯間栽生物多樣性控制防治病蟲害技術。
3.3.6.2 防治重點
采取物理防治、農業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以防治稻瘟病和螟蟲為重點,減少氮素的施用量、避免偏施氮肥。對種子采用藥劑處理,移栽前3~5 d噴施三環唑,實行三帶移栽;分蘗盛期和破口期噴施三環唑藥劑各防治一次稻瘟病;施用康寬、稻騰、龔歌等對路農藥適時防治螟蟲。同時,做好田間其它突發性病蟲如飛虱、稻苞蟲、稻縱卷葉螟的監測、預報、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袁繼超,王昌全.作物生產新理論與新技術[M].程度: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3.3 落實水稻實用栽培技術
3.3.1 推廣優質高產良種
推廣產量高、米質優、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中熟或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控制在150~155 d左右,米質達部頒二級的秈型雜交稻。優質稻以Q優系列、宜香系列、金優系列為主;普通稻以崗優系列為主。全鎮每年集中推廣3~5個品種,實行連片種植,用種750~1000 g/667 m?。
3.3.2 適時增溫,培育壯秧
播種時間:在氣溫穩定通過10 ℃時即可播種。根據近幾年示范,麻柳鎮大部分村組應在3月10日左右播種,部分村在3月15日左右播種。育秧方式:以旱地育秧為主,個別村組實行水育秧,育秧技術葉齡與苗床面積(見附表2)
旱育秧操作技術:采取選地→翻挖→全層施底肥→開廂→施壯秧劑和辛硫磷(殲土蟲、綠地蟲清)或專用育秧肥→澆透底水→鎮平廂面→播種→蓋種→消毒與除草→起拱蓋膜的操作程序。選地:常年育秧地或蔬菜地,無旱地可以選沙壤旱田,但必須開好排水溝,不能選擇種植甜菜的地塊。底肥:施過磷酸鈣250~500 g/m?,尿素50g,優質水糞5~10 kg/m?,可以施入食用菌渣或菜籽餅。若施用肥料后就及時播種的,杜絕施干豬糞。苗床地一律不得施入鈣鎂磷肥、草木灰、碳銨、牛糞。開廂:廂長8~10 m,廂寬1.0~1.2 m,坡度大的地應橫起開廂,廂溝寬0.4~0.5 m,溝深3~5 cm,四周開好排水溝,苗床不能開成坑凼式。壯秧劑:10~15 m?用一小袋壯秧劑1.25 kg,拌5~10 kg細泥土均勻撒施廂面。辛硫磷: 3~5 g/ m?,主要是防治散泥蟲。澆透底水:澆至現明水,澆水兩次,個別地方若水源方便的話可采取漫灌、浸灌。播種:播催芽谷為好,晴天可播干谷子。起拱蓋膜:竹片長2 m,拱高40~50 cm,雙層膜,下層膜必須用新膜。管理:防鼠害、保溫保濕、防高溫燒苗、防立枯病危害等。
3.3.3 合理密植,規范移栽
栽培方式:主要推行三圍強化栽培技術、寬窄行條栽技術。栽插時間:冬水田在4月底前移栽結束;稻油兩季田在5月15日前移栽結束。栽插密度:667 m?植1.0萬窩以上,窩栽1粒谷秧或2粒谷秧。栽秧前3~5 d,用75%“三環唑”對秧苗進行處理,或移栽時用三環唑 浸秧半小時,實行帶泥、帶肥、帶藥“三帶”移栽。
3.3.4 科學施肥
秸稈還田:杜絕稻草在田間直接焚燒,實行秸稈直接還田或秸稈堆積后用腐稈靈堆漚發酵后再還田,提高稻田有機物質含量。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推廣人畜糞尿、綠肥、餅肥、腐殖酸類等有機肥料的施用量與比例,逐步減少無機肥的用量,大力發展沼氣,推行發酵肥下田使用技術。氮、磷、鉀肥和微肥配合:667 m?施純氮 10~14 kg,氮:磷:鉀之比約為1:0.5:1;同時,增大微肥鋅、硅、鐵等的使用量。改進施肥方法:改過去底追一道清施肥法為底肥、穗肥、粒肥配合施用,有機肥,磷、鉀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氮肥則分次施入,50%~60%作底肥,20%~30%作穗肥,10%~20%作粒肥。
3.3.5 科學管理水分
水稻移栽后至分蘗期保持田間淺水;有水源保證的地方,夠苗(畝苗數達15萬以上)后適時曬田,曬至廂面起雞爪裂,以確保控苗成功,沒有水源保證的地方,在夠苗后灌深水控制無效分蘗;孕穗至齊穗期實行深水灌溉;灌漿結實期間保持濕潤狀態。
3.3.6 主要病蟲綠色防控
3.3.6.1 防治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選用生物、物理、生態等行之有效的非化學防治手段,積極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天敵生物等,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重點抓好稻田放鴨技術(每畝稻田放鴨10~15只)、頻振式殺蟲燈使用技術(每3.3 hm?稻田安裝一盞燈,實行連片安裝)、稻田養魚、雜糯間栽生物多樣性控制防治病蟲害技術。
3.3.6.2 防治重點
采取物理防治、農業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以防治稻瘟病和螟蟲為重點,減少氮素的施用量、避免偏施氮肥。對種子采用藥劑處理,移栽前3~5 d噴施三環唑,實行三帶移栽;分蘗盛期和破口期噴施三環唑藥劑各防治一次稻瘟病;施用康寬、稻騰、龔歌等對路農藥適時防治螟蟲。同時,做好田間其它突發性病蟲如飛虱、稻苞蟲、稻縱卷葉螟的監測、預報、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袁繼超,王昌全.作物生產新理論與新技術[M].程度: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