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萍
摘 要 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以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為例,結合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目前發展現狀分析了其特色農產品具有的優勢和劣勢,并針對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存在問題,依據牟平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基本思路,提出了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發展的思路規劃與政策建議。
關鍵詞 特色農產品;農民收入;制約因素;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3
特色農產品是指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農業產品,具有四個重要特點:明顯的地域性;獨特的品質;廣闊的市場;經濟的高效性。特色農產品的最終目標是追求較高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而農業實現現代化,根本的是要增加農民收入,最基礎的是搞好農產品的發展。山東省財政積極籌措資金,2013年共兌付四大農業補貼106.66億元,使全省1 412萬戶農民直接受益。同時,國內外廣闊的市場空間也為山東省農業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業提供了機遇。
近年來,山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直保持全國前列。得益于山東省特色農業發展的影響,煙臺市牟平區逐步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優質農產品,這對于推進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充分發揮牟平區農業比較優勢,全面提高效益農業的水平,不斷滿足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1 特色農產品發展對農民收入的理論分析
1.1 煙臺市牟平區農民收入現狀
農民收入不僅是農業經濟發展到某階段的直接目標,更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農業經濟發展程度的優劣,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農民收入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政府也把提高農民收入作為整個農村經濟的重點,深化改革,推進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從表1可以看出,牟平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呈現出穩定地逐年增加態勢,從2001年的3 651元增長到2012年的13 532元,增長幅度達到2倍之多,增長率總體來說保持穩定。特別是2011年較上年年增長率達到20.57%,這些數據從側面反映出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這與牟平區政府積極推行特色農產品發展戰略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1.2 與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較分析
山東省總人口9 685萬人,2013年GDP達到54 684.3億元,人均GDP達到56 323元,其中牟平區總人口數44.3萬人,2013年GDP達到247.86億元,人均GDP為53 521.92元,略高于所在省GDP平均水平。從這里可看出,牟平區對于山東省內農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
從表3中可看出,牟平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每年均高于同期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可見,在增加山東省人民收入的過程中,牟平區作出了相當的貢獻。牟平區農民收入的增加離不開該區近幾年來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的不懈努力。
1.3 牟平區幾種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對當地經濟的促進作用
2012年“清谷田園”蔬菜基地蔬菜正式投放牟平區市場。該基地位于玉林店鎮,總投資5 000萬元,占地26.7 hm?,現已種植了西紅柿、黃瓜、茄子、辣椒等有綠色食品認證的8個蔬菜品種。該基地通過訂單配送方式,送菜上門,減少了蔬菜中間商的批發零售環節,保證了蔬菜的新鮮程度和低價位供應;牟平大白菜“高調”上市。姜格莊街道一直是牟平區最主要的大白菜生產基地,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66.7 hm?左右,總產量達到500萬kg, “南松大白菜”已經成為威海市場的一個知名品牌。平均產量達到12 000 kg/667 m?。2013年牟平區大白菜以質論價,單棵2~2.5元,遠遠高于去年七八毛錢的價格,可以賣到3 000~5 000 元/667 m?不等;“莒格莊沼菜”牌黃瓜是由煙臺市牟平區鴻源果蔬專業合作社采用“四位一體”種植模式生產的綠色蔬菜,種植面積20 m?,產品質量由牟平區環保站進行全程監督,整個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保證黃瓜產品品質優、口感好,是真正的“綠色”產品。并于2009年11月取得了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中心 “綠色食品”認證,擴大了莒格莊的知名度。
2 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
2.1 發展特色農產品的顯著優勢
2.1.1
牟平區農業生態環境良好,水資源豐富,工業污染少,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是眾多農特產品的主要產地。農業主要盛產小麥、玉米、甘薯、花生等,是全國的糧油基地縣之一。
2.1.2 牟平區農產品基地建設情況良好
目前,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的產品5個,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產品70個,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59個,建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1 377.6 hm?,建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 377.6 hm?,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0665畝,建立果品基地2 333.3 hm?,蔬菜基地433.3 hm?。目前,“三品”認證產品總量在全市遙遙領先,為積極做好2015年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工作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2.1.3 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規范發展
該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圍繞四大主導和特色產業發展。目前,該區共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08家,發展社員8 400多名,合作社成員出資79 698萬元。
2.1.4 逐漸建立起特色農產品質量保障制度
2013年8月18日,牟平區綠色農產品協會在區委黨校新址舉行成立大會。各會員承諾將嚴格保障農資質量,提供優質服務,守法自律,誠信經營,為日后牟平區打造農業生態綠谷、推進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做出應有表率。此外,還舉辦了會員培訓班,有利于對農資、農產品有關法律法規及行業管理等相關知識進行普及,增強農民自身的素質教育。endprint
當前,牟平區各鎮街充分認識到發展特色農業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都從自身優勢出發,緊緊圍繞城郊型農業的發展定位和特有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強化政策扶持、項目引導和示范帶動,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化進程,努力把花生、蘋果、蔬菜等產業培育成促進牟平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2.2 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制約因素
2.2.1 蘋果品牌正在叫響,其他優質農產品還未打開局面
小蘋果做出大文章。蘋果作為牟平區特色農業主打品牌,經過多年積極運作,煙臺市牟平區莒格莊鎮在蘋果生產中,以科技為依托,大力發展高科技產品,其研發的“煙寶”牌富硒蘋果可帶動農戶增收180萬元/年,蘋果示范基地被列為山東省“星火科技服務基地”和“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得到消費者廣泛認可,但還沒有形成絕對的價格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大花生、蔬菜等特色農產品,雖然優勢突出,但品牌打造遠遠滯后,缺乏現代的市場營銷觀念。
2.2.2 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高效農業生產技術還不普及
牟平區內以畜力生產耕種的方式依然存在。農業機械化生產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落后的生產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的增收以及特色農產品的發展。設施栽培是公認的高效農業,能夠增強農產品抗災能力傳統農業季節性限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1]。
2.2.3 龍頭企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牟平區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不少,如牟平區山東仙壇集團有限公司、牟平區果品公司等,但是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帶動能力不強。據調查全區相關企業家數,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多極增值、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較少;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沒有長期穩定的合約關系,更難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
2.2.4 “農業一體化”經營體制尚未構建形成
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品種不少,但營銷方式大多數還停留在“農戶—批發商—二手小販—消費者”的傳統模式,流通過程多,中間費用過多,導致農戶賣不到好價錢,消費者買不到實惠貨的尷尬局面。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市場中介組織和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等一體化服務實體少,導致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難以形成規模,市場競爭能力差。這不僅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影響了消費者的需求。
3 大力推進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3.1 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把特色農產品產業做大做強
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資源組合狀況,調整優化本區域特色農產品布局,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充分挖掘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的資源潛力,建設本區域的優勢產業區和產業帶,建設高標準、高檔次的特色農產品養殖區和種植區,因地制宜地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大產品認證和扶持,特別是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等,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滿足市場需求,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3.2 注重科技服務水平的提升,著力提高特色農產品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
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發展需要現代農業科技為其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持和引導,以加強良種化建設,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良種率。完善科技創新機制體制,將牟平區農科教與產學研有效結合起來。大力培養牟平區科技創新人才。每年從高校定期招聘一批涉農優秀學生到基層農機機構實習,培養牟平區自己的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壯大農業人才隊伍,提升農業科研水平。繼續加強與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煙臺農科院等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利用“科技下鄉”“送教下鄉”等有效手段,加大果農培訓力度,盡快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不斷深化果品質量監管力度,繼續聘請國家級蘋果檢疫檢測機構,加強果品檢疫檢測,提高蘋果疫病、蟲害監測預防力度,確保果品質量安全。
3.3 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推進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進程,提升產業層次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合理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棉油等大型企業。加工才能實現特色農產品的增值,要增值必須搞加工。目前,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還很低。從總體上看,加工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80%仍處在20世紀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處在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達到當代國際先進水平。在農產品加工上,牟平區產業鏈也很短。基本上屬于原料農業、自然農業。可以由農戶分散經營的散點式布局向基地化、專業化經營的區域化布局演變。其演變過程如下。
通過擴散使其他農戶逐漸并開始生產,從而使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并逐步在區域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此時,特色農產品生產布局為散點式布局,區域特色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開始走向基地化、專業化,形成特色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
3.4 積極推廣訂單農業,提高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水平
根據牟平區情況,目前直接推行“企業+科研+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還有相當的難度,農民種植面積零散狹小,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操作難度較大,履約率較低,農民和企業都怕承擔風險,最終實現企業+科研+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需要多方面努力,逐步推進。目前,蘋果示范點采取的是“企業+科研+村委會+收購商+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這其中政府和中間商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將市場信息及時傳達給企業和農戶,使其雙方都能按需供貨與收購,減少了雙方的成本損失。企業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解決了果農的后顧之憂,有效降低了農民直接面對市場的風險[2]。
另外,還可以積極推進牟平區種植、養殖基地標準化建設計劃。可以成立區、鎮(街道)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等。按主要輸入國家要求和我國法規要求,制定出口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下發到種養殖基地。嚴格按照良好農業操作規范組織生產,并逐步對其進行完善。鄉鎮、街道、村居明確基地建設責任人和具體生產管理人員。
參考文獻
[1]喻紅艷.移動電了商務拓展農產品流通好幫手[J].中國經貿導刊,2010(24):87-90.
[2]王喆.中國農產品加工新實踐[J].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42):23-25.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當前,牟平區各鎮街充分認識到發展特色農業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都從自身優勢出發,緊緊圍繞城郊型農業的發展定位和特有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強化政策扶持、項目引導和示范帶動,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化進程,努力把花生、蘋果、蔬菜等產業培育成促進牟平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2.2 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制約因素
2.2.1 蘋果品牌正在叫響,其他優質農產品還未打開局面
小蘋果做出大文章。蘋果作為牟平區特色農業主打品牌,經過多年積極運作,煙臺市牟平區莒格莊鎮在蘋果生產中,以科技為依托,大力發展高科技產品,其研發的“煙寶”牌富硒蘋果可帶動農戶增收180萬元/年,蘋果示范基地被列為山東省“星火科技服務基地”和“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得到消費者廣泛認可,但還沒有形成絕對的價格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大花生、蔬菜等特色農產品,雖然優勢突出,但品牌打造遠遠滯后,缺乏現代的市場營銷觀念。
2.2.2 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高效農業生產技術還不普及
牟平區內以畜力生產耕種的方式依然存在。農業機械化生產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落后的生產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的增收以及特色農產品的發展。設施栽培是公認的高效農業,能夠增強農產品抗災能力傳統農業季節性限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1]。
2.2.3 龍頭企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牟平區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不少,如牟平區山東仙壇集團有限公司、牟平區果品公司等,但是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帶動能力不強。據調查全區相關企業家數,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多極增值、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較少;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沒有長期穩定的合約關系,更難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
2.2.4 “農業一體化”經營體制尚未構建形成
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品種不少,但營銷方式大多數還停留在“農戶—批發商—二手小販—消費者”的傳統模式,流通過程多,中間費用過多,導致農戶賣不到好價錢,消費者買不到實惠貨的尷尬局面。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市場中介組織和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等一體化服務實體少,導致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難以形成規模,市場競爭能力差。這不僅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影響了消費者的需求。
3 大力推進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3.1 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把特色農產品產業做大做強
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資源組合狀況,調整優化本區域特色農產品布局,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充分挖掘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的資源潛力,建設本區域的優勢產業區和產業帶,建設高標準、高檔次的特色農產品養殖區和種植區,因地制宜地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大產品認證和扶持,特別是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等,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滿足市場需求,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3.2 注重科技服務水平的提升,著力提高特色農產品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
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發展需要現代農業科技為其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持和引導,以加強良種化建設,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良種率。完善科技創新機制體制,將牟平區農科教與產學研有效結合起來。大力培養牟平區科技創新人才。每年從高校定期招聘一批涉農優秀學生到基層農機機構實習,培養牟平區自己的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壯大農業人才隊伍,提升農業科研水平。繼續加強與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煙臺農科院等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利用“科技下鄉”“送教下鄉”等有效手段,加大果農培訓力度,盡快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不斷深化果品質量監管力度,繼續聘請國家級蘋果檢疫檢測機構,加強果品檢疫檢測,提高蘋果疫病、蟲害監測預防力度,確保果品質量安全。
3.3 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推進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進程,提升產業層次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合理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棉油等大型企業。加工才能實現特色農產品的增值,要增值必須搞加工。目前,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還很低。從總體上看,加工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80%仍處在20世紀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處在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達到當代國際先進水平。在農產品加工上,牟平區產業鏈也很短。基本上屬于原料農業、自然農業。可以由農戶分散經營的散點式布局向基地化、專業化經營的區域化布局演變。其演變過程如下。
通過擴散使其他農戶逐漸并開始生產,從而使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并逐步在區域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此時,特色農產品生產布局為散點式布局,區域特色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開始走向基地化、專業化,形成特色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
3.4 積極推廣訂單農業,提高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水平
根據牟平區情況,目前直接推行“企業+科研+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還有相當的難度,農民種植面積零散狹小,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操作難度較大,履約率較低,農民和企業都怕承擔風險,最終實現企業+科研+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需要多方面努力,逐步推進。目前,蘋果示范點采取的是“企業+科研+村委會+收購商+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這其中政府和中間商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將市場信息及時傳達給企業和農戶,使其雙方都能按需供貨與收購,減少了雙方的成本損失。企業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解決了果農的后顧之憂,有效降低了農民直接面對市場的風險[2]。
另外,還可以積極推進牟平區種植、養殖基地標準化建設計劃。可以成立區、鎮(街道)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等。按主要輸入國家要求和我國法規要求,制定出口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下發到種養殖基地。嚴格按照良好農業操作規范組織生產,并逐步對其進行完善。鄉鎮、街道、村居明確基地建設責任人和具體生產管理人員。
參考文獻
[1]喻紅艷.移動電了商務拓展農產品流通好幫手[J].中國經貿導刊,2010(24):87-90.
[2]王喆.中國農產品加工新實踐[J].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42):23-25.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當前,牟平區各鎮街充分認識到發展特色農業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都從自身優勢出發,緊緊圍繞城郊型農業的發展定位和特有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強化政策扶持、項目引導和示范帶動,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化進程,努力把花生、蘋果、蔬菜等產業培育成促進牟平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2.2 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制約因素
2.2.1 蘋果品牌正在叫響,其他優質農產品還未打開局面
小蘋果做出大文章。蘋果作為牟平區特色農業主打品牌,經過多年積極運作,煙臺市牟平區莒格莊鎮在蘋果生產中,以科技為依托,大力發展高科技產品,其研發的“煙寶”牌富硒蘋果可帶動農戶增收180萬元/年,蘋果示范基地被列為山東省“星火科技服務基地”和“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得到消費者廣泛認可,但還沒有形成絕對的價格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大花生、蔬菜等特色農產品,雖然優勢突出,但品牌打造遠遠滯后,缺乏現代的市場營銷觀念。
2.2.2 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高效農業生產技術還不普及
牟平區內以畜力生產耕種的方式依然存在。農業機械化生產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落后的生產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的增收以及特色農產品的發展。設施栽培是公認的高效農業,能夠增強農產品抗災能力傳統農業季節性限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1]。
2.2.3 龍頭企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牟平區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不少,如牟平區山東仙壇集團有限公司、牟平區果品公司等,但是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帶動能力不強。據調查全區相關企業家數,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多極增值、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較少;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沒有長期穩定的合約關系,更難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
2.2.4 “農業一體化”經營體制尚未構建形成
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品種不少,但營銷方式大多數還停留在“農戶—批發商—二手小販—消費者”的傳統模式,流通過程多,中間費用過多,導致農戶賣不到好價錢,消費者買不到實惠貨的尷尬局面。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市場中介組織和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等一體化服務實體少,導致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難以形成規模,市場競爭能力差。這不僅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影響了消費者的需求。
3 大力推進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3.1 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把特色農產品產業做大做強
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資源組合狀況,調整優化本區域特色農產品布局,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充分挖掘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的資源潛力,建設本區域的優勢產業區和產業帶,建設高標準、高檔次的特色農產品養殖區和種植區,因地制宜地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大產品認證和扶持,特別是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等,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滿足市場需求,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3.2 注重科技服務水平的提升,著力提高特色農產品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
牟平區特色農產品發展需要現代農業科技為其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持和引導,以加強良種化建設,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良種率。完善科技創新機制體制,將牟平區農科教與產學研有效結合起來。大力培養牟平區科技創新人才。每年從高校定期招聘一批涉農優秀學生到基層農機機構實習,培養牟平區自己的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壯大農業人才隊伍,提升農業科研水平。繼續加強與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煙臺農科院等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利用“科技下鄉”“送教下鄉”等有效手段,加大果農培訓力度,盡快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不斷深化果品質量監管力度,繼續聘請國家級蘋果檢疫檢測機構,加強果品檢疫檢測,提高蘋果疫病、蟲害監測預防力度,確保果品質量安全。
3.3 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推進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進程,提升產業層次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合理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棉油等大型企業。加工才能實現特色農產品的增值,要增值必須搞加工。目前,牟平區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還很低。從總體上看,加工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80%仍處在20世紀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處在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達到當代國際先進水平。在農產品加工上,牟平區產業鏈也很短。基本上屬于原料農業、自然農業。可以由農戶分散經營的散點式布局向基地化、專業化經營的區域化布局演變。其演變過程如下。
通過擴散使其他農戶逐漸并開始生產,從而使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并逐步在區域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此時,特色農產品生產布局為散點式布局,區域特色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開始走向基地化、專業化,形成特色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
3.4 積極推廣訂單農業,提高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水平
根據牟平區情況,目前直接推行“企業+科研+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還有相當的難度,農民種植面積零散狹小,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操作難度較大,履約率較低,農民和企業都怕承擔風險,最終實現企業+科研+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需要多方面努力,逐步推進。目前,蘋果示范點采取的是“企業+科研+村委會+收購商+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這其中政府和中間商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將市場信息及時傳達給企業和農戶,使其雙方都能按需供貨與收購,減少了雙方的成本損失。企業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解決了果農的后顧之憂,有效降低了農民直接面對市場的風險[2]。
另外,還可以積極推進牟平區種植、養殖基地標準化建設計劃。可以成立區、鎮(街道)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等。按主要輸入國家要求和我國法規要求,制定出口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下發到種養殖基地。嚴格按照良好農業操作規范組織生產,并逐步對其進行完善。鄉鎮、街道、村居明確基地建設責任人和具體生產管理人員。
參考文獻
[1]喻紅艷.移動電了商務拓展農產品流通好幫手[J].中國經貿導刊,2010(24):87-90.
[2]王喆.中國農產品加工新實踐[J].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42):23-25.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