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沿沿
摘 要 特色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推動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業轉化,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日照市根據自身的區域優勢與產業特點,發展了多種特色農業產業,主要有茶、蔬菜、糧食生產、果品、花生、苗木花卉、畜牧業、漁業、種業以及桑蠶、煙葉和中藥等產業,根據這些產業的發展情況,日照市在2011年制定了農業十大產業規劃,逐步形成了自己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子。其中“日照綠茶”已成為日照最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也成為了日照特色農業的重要名片,已創建了的品牌。
關鍵詞 山東省日照市;特色農業;發展;產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4
1 特色農業的理論內涵
特色農業就是將一個地區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于“特”,是特色農業之魂,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特殊的農業傳統、特殊的農業科技條件等共同造就了特色農業發展之“特”, 可理解為此事物所具有的而他事物所不具備的特性。對于發展特色農業來講,只有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體現出其“特”來。
特色農業是指以追求最佳效益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依據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突出地域特色,圍繞市場需求,以某一特定生產對象或生產目的為目標的非均衡農業生產體系。
2 日照市特色農業發展的現狀
2.1 優勢特色分析
2.1.1 小而專
日照市建設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專業生產基地和出口農產品專業生產基地,逐步建立了“專業村”和“專業鄉鎮”,積極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促進了優質產品、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生產的格局,形成了陵陽的西瓜、嶠山的大姜、小店的蘆筍、許孟的西葫蘆、碑廓和安東衛街道的大棚黃瓜等一批特色突出的蔬菜生產基地和以巨峰鎮為代表的茶業生產基地。同時,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已初具規模,管理能力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專業化服務水平提高,促使農業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2.1.2 小而優
日照特色農產品品質優良,表現為品種優、質量優。五蓮縣的戶部鄉和松柏鄉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櫻桃特色產業,引進烏克蘭、紅燈、美早等大櫻桃新品種,優化品種結構,生產出的大櫻桃以“口感甜美、果肉厚實”著稱。再以優勢特色產業—茶產業為例,獨特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和優良的栽培制作技術培育出日照綠茶“香氣高、滋味濃、耐沖泡”的特殊品質,堪稱中國綠茶中的杰出品類,“日照綠茶”現已成為展示日照魅力的城市名片。目前,老百姓逐漸意識到品質優的重要性,不斷對所生產的農產品提出更高的質量要求,促使有機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市場越來越成熟,并把培養優質農產品作為特色農業發展的重點。
2.1.3 小而強
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產品附加值升高,市場競爭力逐漸增強。以金星(日照)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例,應用雙層無立柱大棚、地下水循環保溫、蜜蜂全時授粉、以色列節水灌溉技術、韓日進口種子、全有機肥料,并開發建設生物動力農業工程項目,其生產的有機果蔬市場競爭力強,產品已出口至韓國、日本、新加坡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收益良好,該公司種植的草莓論個賣,一個就10多塊錢價格高,銷路好,供不應求。
2.1.4 小而精
積極努力打造精品農業,發展現代都市農業,以高效、科技、設施取勝,依托自然生態資源,以特色效益農業為抓手,以鄉村休閑旅游為重點,走了一條“小而精”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蘋果園、大櫻桃園、茶葉采摘觀光園等農業園區,積極與旅游采摘業相結合,努力打造精品采摘園和示范園區,發展采摘、觀賞、品嘗等參與其中的休閑農業。特色農業都在朝著精品農業的方向發展,逐步形成“小而精”的農業生產特點。
2.2 不足分析
制約日照市特色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加工水平低,導致農業產業鏈條短、增值效益差,致使特色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2.1 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不健全
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多處于發展初期,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及管理粗放等問題,服務功能不強,帶動能力弱。特別是龍頭企業發展水平低,導致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低。全市95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僅占5.8%,小型加工企業達700多家。這些小型企業大多從事農產品初加工,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而且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對基地、對農戶拉動力不強。目前,納入產業化經營的農戶僅占60%左右,農產品加工增值率僅為55%,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只占到20%;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僅為0.65:1。而發達國家和地區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90%以上,全省是56%,差距還相當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吸納的成員,多數只有十幾戶、幾十戶,形不成大的規模。許多合作組織是依托血緣、地緣、人緣關系自發建立起來的,有些只是在種植、養殖某一個環節上的互助合作,效益偏低,穩固性差。
2.2.2 農產品基地建設滯后
種植業基地1.61萬hm?,其中企業自屬基地433.33 hm?,占全市耕地面積的比例不到10%、0.3%,分別比全省低6%和0.6%。由于實行均田制,企業成片征用、租賃農村土地困難,導致農產品生產基地連片經營困難重重。美佳等一些很有實力的企業,農產品基地大都建在市外。農產品原料在市內基地采購值僅56億元,只占農業總產值的37.1%。
2.2.3 企農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
企業與農戶的聯結方式自發、隨意、松散。訂單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企業與農戶之間合同的履約率不高,農戶是誰給的價高就賣給誰,企業拒收、限收、壓價等現象也時有發生。另外,農戶與企業之間缺少中介組織機構,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機會更少。一些合作組織經營管理方式比較落后,農戶與合作組織之間也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endprint
3 日照市特色農業發展主要路徑探究
3.1 走提升傳統產業的路子
近年來,瓜果、漁業、桑蠶等傳統產業,在應用新技術、轉變經營發展方式上,走出新的發展路子,逐步實現由弱到強、由劣到優、有小到大、由低到高的轉變。在果品方面,對果品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貯藏加工等技術難題,開展科研攻關,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并加強基層技術人員培訓,重點充實基層果樹技術人員,強化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以信息網絡為平臺,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實現從單一品種到多樣品種的融合,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在漁業方面,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漁業產業從以捕為主發展到以養為主,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首先,要發展水產健康養殖業。推行淺海生態健康養殖、標準化池塘養殖、集約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以沿海和沿庫區為主,實施現代漁業園區開發建設工程、標準化池塘整理工程和原良種體系建設工程,建設標準化健康養殖基地、現代漁業設施基地,發展大宗魚蝦貝藻等常規品種,發展壯大海參、中國對蝦、梭子蟹和大菱鲆等名優珍品。其次,優化提升海洋捕撈業。按照“保護近岸、維持近海、發展游釣、探索遠洋”的發展方向,更新、淘汰木質漁船,逐步壓減近海捕撈能力,建設節能環保、統一船型的玻璃鋼漁船和現代、大型鋼質捕撈漁船,提升漁船現代化水平,推進海洋捕撈生產由“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戰略轉移。實施海外漁業工程,加大國際合作和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在國外建立大洋性或過洋性漁業生產基地,進一步拓展海洋漁業發展空間。最后,科學發展水產增殖業。充分利用漁業資源的再生和可塑性,加快“海洋牧場”建設。以近海和水庫水域為重點,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工程,加強人工魚礁和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擴大底播、放流增殖品種和規模,恢復和壯大自然資源。在桑蠶產業,各養殖農戶實施一棚兩用,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桑蠶業經濟收益,創立桑蠶業新的發展模式。同時,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資金投入,推廣桑蠶實用新技術,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和蠶繭質量。發揮全市桑蠶技術服務網絡化和桑蠶科技服務隊伍優勢,建設良好的基層繭站和農民技術員隊伍。
3.2 走扶持新興產業的路子
新興產業有三條興起的路徑:自己培育出來的;從國外引進來的;大企業帶過來的。走扶持新興產業路子,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途徑之一,日照市新興的藍莓、食用菌、核桃產業呈現出新的發展之路。對于藍莓產業,按當前預期,每畝盛果期藍莓,最高可實現收入20余萬元,是種植傳統農作物收入的上百倍。可采取的途徑:第一,開展農業結構調整。把藍莓產業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把土地調整、預留茬口等結構調整中最基礎的工作作為突破口。發展藍莓產業實現農村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為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典型,打造一項強村富民的農業主導產業。同時,依托藍莓產業基地,發展生態觀光旅游經濟。第二,制定獎勵扶助政策,鼓勵規模化發展。支持規模化發展,對連片發展藍莓的村莊和農戶給予資金獎勵,并在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壯大藍莓產業規模。一方面在水利設施建設、道路建設、林網配置等方面給予扶持;另一方面,區財政每年拿出部分資金,取以獎代補、定額補助的方式,扶持藍莓產業的發展。第四,引進工商資本,與大企業合作。對于食用菌產業,以西湖鎮的食用菌行業為例,西湖鎮自然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良好,是食用菌生產適宜區和重點產區,發展前景廣闊。日照市通過各種途徑大力扶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第一,抓示范樣板促規模發展。建立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益、強輻射的現代化示范園區(基地),推進種植規模平面擴張。第二,抓龍頭帶動促產業壯大。在壯大提升天誠食品、樂豐食用菌、五彩湖生物科技公司的同時,通過招商引資、政策引導等形式,鼓勵支持各方能人創辦一批種植栽培、原料供應、培養料加工、產品流通等專業大公司、大企業,提高食用菌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第三,抓科技創新促產業升級。引進和培養一批專業性人才,不斷研發食用菌生產的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工藝,提高科技含量,創建精品名牌。第四,抓組織服務促產業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協會(合作社)運作的原則,積極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組織領導環境、政策支持環境、投資生產環境和社會治安環境。政府重點抓好土地流轉與應用,做好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對于核桃產業,一是指導合理規劃,幫助確立明確目標。各地要制定合理的核桃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各自實際,因地制宜,制定科學詳實的年度發展計劃,落實和預留好土地,將發展任務落實到村、到戶、到地塊。二是強化服務,做好苗木調劑準備工作。加大指導、培訓、普及和示范推廣力度,加強已建核桃園的管理,認真總結和推廣經驗,及時幫助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扶持核桃產業發展。三是創新機制,鼓勵大戶承包經營。按照“行業指導,市場運作,協會組織,大戶帶動,農民參與,公司經營”的發展模式,創新工作機制,調動發展核桃產業的積極性,特別要鼓勵引導大戶承包,要本著“規模化、區域化、良種化、標準化”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水源地周邊和山區資源條件,突出整片、整流域發展,著力打造千畝大片,形成區域特色,實現規模效益。
3.3 走培育優勢產業的路子
茶業是綠色產業,也是日照市的一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茶葉生產呈現出面積增、產量增、效益增、品質提高的良好發展勢頭。首先,發展規模化生態高效茶園。以建立高標準規模化生態高效茶園為重點,穩步擴大茶樹種植面積,建設生態高效示范茶園試驗示范點,提高建園層次、檔次,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實現茶園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其次,實施科技興茶戰略。加強與國內茶葉科研機構、農業院校的交流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各方面的茶葉專家為日照茶葉發展服務;引進、培養、穩定一支茶葉科技人員隊伍和農民技術員隊伍,為茶葉科技進步提供人才保障。借助北方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平臺,組織開展茶葉科研攻關及技術培訓,提高科技對茶葉生產的貢獻率。再次,促進茶葉產業化。健全茶葉產業化經營運作機制,把企業與基地、茶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聯合體,增強市場競爭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帶動型的茶業龍頭企業,鼓勵茶業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打造綠茶上市公司;加強專業協會建設,鼓勵成立與茶葉相關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介機構和社會團體,強化行業管理,在實施標準、日照綠茶品牌管理等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加快茶產業鏈開拓研究,實行多元化開發,推進茶產業與茶文化的融合,把茶文化發展與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最后,全面打造“日照綠茶”品牌,實現創牌、護牌、揚牌。一方面,把質量安全作為茶葉生產的“生命線”,嚴格執行和落實與茶葉安全性相關的“標準”“規程”,保證茶葉產品達到無公害標準,引導茶葉加工企業做好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申報認證工作;另一方面,所有茶葉生產企業在宣傳、銷售活動中,不僅要使用“日照綠茶”品牌,也必須按照“日照綠茶”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以穩定的質量保證品牌的聲譽。加強茶葉市場監管,嚴厲打擊以次充優、以南方茶冒充日照茶的行為,維護正常的茶葉市場秩序。
3.4 走融合發展的路子
農業是未來最有潛力的行業,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必然是發展復合產業,促進各產業融合。日照市農業根據各地區的實際,發揮創造性,走種養結合、與旅游相結合、把農業產品轉化為工業產品的復合產業路子。第一,種養結合。以高興鎮的桑蠶產業為例,各桑蠶養殖戶現建起了蠶菜雙用大棚,把桑蠶養殖和蔬菜種植相結合,并合理利用生物生長周期的空閑時間,用大棚養豬,實現了一棚多用的發展模式,即養蠶—種菜—養豬的模式,提高了農民收益。據統計,每戶約有0.4 hm?土地,桑蠶收入5 000元/667 m?,蠶桑總凈收入約3萬元,種菜收入約1萬元,加上養豬收入約2萬元,每戶家庭平均創收共6萬元。第二,與旅游業相結合。農業與旅游觀光業和旅游采摘業相結合,把農業轉化為復合產業,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是特色農業發展的新路子。首先,以日照綠茶的最大產地巨峰鎮為例,綠茶已成為日照特色農業和生態觀光農業的典型代表,素有“江北綠茶第一鎮”的美譽。開發茶文化生態旅游,加大生態觀光茶園、特色風情旅游的開發,舉辦日照冬茶節、新聞發布會、技能大比武、茶葉發展論壇和各級各類經貿洽談活動,宣傳推介旅游項目和鄉村旅游產品,使茶文化生態旅游成為日照特色農業、生態觀光農業的主力軍。開發賞茶、采茶、制茶、品茶、賞魚、垂釣等旅游項目,帶動茶文化旅游業和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其次,以高興鎮瓜果種植業為例,高興鎮利用靠近城區的優越地理位置,具有發展旅游采摘業的優勢,發展葡萄園、藍莓園、蘋果園和櫻桃園等果品采摘園。發展旅游采摘業,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包括人工采摘成本、運輸成本、銷售成本等,從而提高種植業的綜合性效益;另一方面,開拓了新的產業,實現產業的復合,帶動當地農業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第三,把農業產品轉化為工業產品。合理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比如植物秸稈、動物糞便等,促進農業產品向工業產品的轉化。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