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爭榮/Xu Zhengrong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北京100872)
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的元年,2014年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不僅因為央行對待互聯網金融的態度由過去的不明朗轉變成了積極應對,還在于國內四大電商集團——阿里、騰訊、百度、網易都看準了互聯網金融的巨大商機,加大資金、人員的投入力度。傳統銀行業從過去的“吃利差”轉變為以吸引客戶為主要目標,更加便捷、高效率地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互聯網快速、足不出戶的特點,能夠使銀行業務快速轉換。傳統證券業的銷售嚴重依賴于銀行,其他銷售渠道,包括第三方、券商和保險業都很難撼動其地位。百度理財、網易理財利用互聯網平臺交易成本低的特點,為傳統券商基金電子化銷售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互聯網金融將挑戰傳統金融巨人,甚至改變傳統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與格局。移動支付、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勢必給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帶來一系列的監管問題,各監管機構需積極應對。
目前,對互聯網金融概念的定義有不同看法。謝平、鄒傳偉認為,互聯網金融既不同于傳統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它是第3 種金融融資模式,稱為互聯網直接融資市場。可見,互聯網金融是直接融資的一種形式。鐘建文認為,從廣義角度來講,凡是運用互聯網手段滿足金融需求及提供金融服務的都可以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從狹義角度來講,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創新或電商化創新以及非金融機構采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領域的運作。
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定義可以這樣理解:互聯網金融即繞開傳統的金融中介機構,通過互聯網平臺開展金融業務,如信貸服務、投融資服務、金融產品的銷售等。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是金融,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和傳統的水、電、氣基礎設施一樣,當互聯網日益普及后,任何行業都在互聯網化,任何領域都由線下業務發展到線上業務。金融行業也不例外,在互聯網上存貸款、投融資、證券交易等一系列金融業務均可實現。
(1)金融信息獲取透明化
在傳統金融業務中,客戶與機構雙方獲取的金融信息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客戶容易處于弱勢地位。客戶獲取金融信息的渠道有限,通過互聯網金融,客戶將對各種金融信息進行有效的篩選,選擇有利于自身的信息,從而更加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判斷。對于機構來說,則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挖掘技術,針對網絡客戶的個人興趣、購買歷史以及瀏覽習慣等網絡特征,挖掘出客戶的風險偏好、信用信息等,從而有利于機構的貸款審批發放以及對總體風險控制的把握。在互聯網平臺上,雙方的信息都能實現最大程度的透明化,減少欺詐行為的發生。
(2)資源配置去中介化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P2P(peer to peer)的信貸經營模式。P2P 接近于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無金融中介狀態,可以達到與現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銀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人類最早的金融模式即個體直接的直接金融交易,互聯網金融模式則充分體現了人類這一金融交易行為的雛形。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中,供需雙方信息對稱,通過網絡篩選、甄別各種金融產品,點對點進行交易。去除了銀行、券商的中介作用,仍可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支付手段便捷、交易成本低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動支付為基礎,通過移動通信設備,利用無線通信技術來轉移貨幣價值以清償債權、債務關系。移動支付的特點是便捷、交易成本低,使客戶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所需的金融業務。傳統金融機構具有手續繁雜、存貸款時限較長、交易成本高、受固定網點地域限制等缺點。利用自身的優勢,互聯網金融能夠較好地彌補這一缺陷。
在移動支付、云計算的大數據時代,傳統商業銀行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風險與壓力。
網絡銀行無需設置分行,服務全球,業務完全在網上開展,其總部可謂在互聯網云端。網絡銀行釋放了大量的勞動力成本與星羅密布的物理網點,降低了交易成本。網絡銀行的自動化程度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能真正實現7×24 h 服務,永不間斷。
Internet Bank 統計顯示,單筆金融交易在傳統柜臺網點、電話銀行、ATM 機和網絡銀行中的服務成本分別為1.07 美元、0.54 美元、0.27 美元和0.01 美元。阿里小貸的數據顯示,目前單筆信貸的成本平均為2.3元人民幣,傳統銀行單筆信貸的經營成本在2 000 元人民幣左右。除了資金成本,網絡銀行還能節省大量的時間成本:傳統商業銀行的線下貸款,由于人工審核的復雜性,從審批到放款通常需要幾個工作日甚至更長時間;網絡銀行運用數據挖掘算法,自動挖掘數據庫中客戶的相關信息,可以將貸款發放時限縮短到幾分鐘。這是人工為主的傳統商業銀行無法比擬的,由此可見,網絡銀行已經實現了最低的邊際成本。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展,客戶對財富管理的選擇主動性加強,不再局限于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銀行客戶流失嚴重。客戶是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基礎。2012年,全球互聯網用戶達24 億人,我國互聯網用戶為5.65 億人,網購人數達1.93 億人。網民中以年輕化、學歷高、素質高的人群為主,他們大多數愿意嘗試互聯網新鮮事物,對理財融資創業的需求也在各年齡階段人群中居首位。
商業銀行也不放棄對電商平臺的嘗試,以圖與新型金融勢力搶奪客戶資源。如交通銀行在2011年底推出的“交博匯”,建設銀行在2012年推出的“善融商務”,中國銀行于2012年8月推出的 “云購物”,將信貸服務融入到了網購用戶的在線購物過程中。但是,商業銀行畢竟不是互聯網公司,目前國內成熟的互聯網公司已經擁有了大批忠實網民,要想從中搶奪客戶資源已經很難,商業銀行也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資源去做自有電商平臺。因為互聯網金融雖然在線上交易,但最終的客戶結算和基礎金融服務仍需依靠銀行,新型的金融勢力暫無官方許可的金融牌照,由此可借鑒花旗銀行與Facebook的成功合作。
長期以來,中小微企業貸款融資一直是困擾中小微企業主的難題,商業銀行的信貸服務很難全面覆蓋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據不完全統計,隨著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興起,以人人貸、阿里小貸為代表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已有2 000 多家,形成了互聯網直接融資模式的雛形,滿足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阿里小貸完全不同于傳統銀行的貸款機制,它不需要借款人提供擔保和抵押,其借款人資質依靠借款人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的活躍度、交易量和網上信用評價等因素綜合計算得出。
互聯網企業做金融業務也有先天的不足之處:如何對風險進行有效把握,如何監控貸款企業的資金流向,如何降低網絡騙貸欺詐行為等。商業銀行有完善的內控機制,通過互聯網企業與商業銀行的有效融合,互聯網企業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商業銀行則可利用網絡數據中的客戶交易行為與客戶評價,更加全面地分析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提升小微金融服務。以招商銀行為例,小企業網上銀行U-BANK8的問世,充分說明了銀行對于通過互聯網平臺經營小企業客戶群的重視。
互聯網金融進軍證券基金市場表現為產品銷售渠道電商化。由于銀行主導銷售模式,傳統的證券基金銷售嚴重依賴銀行與券商的物理網點,阻礙了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產品推廣,資本市場普及化受阻。部分基金公司嘗試網絡直銷模式,但這對于贏得更多的客戶資源仍是杯水車薪。據調查,過去5年中,基金公司新增的客戶群,以散戶化、年輕化的特征為主,其中,25~35 歲的人群比例最高。對于基金的購買量,1 萬元以下的單次購買比例超過了購買次數的2/3。這些不太富裕的年輕人正是互聯網用戶的主力軍。余額寶背后的天弘基金公司則抓住了這一契機,以556.53 億元的規模扭虧為盈,一躍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公司。余額寶的優勢在于T+0的高收益模式,這與支付寶余額網上互轉的方便快捷共同贏得了廣大年輕網民的青睞。隨后,眾多的基金公司入駐天貓商城,開展網上基金銷售渠道。上線產品種類覆蓋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指數型、QDII 等,中低風險的產品占多數。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證券移動終端軟件也隨之快速升級。相對于物理網點和固定電腦,用戶更傾向于隨時隨地對金融信息進行獲取以及交易的操作。這意味著證券行業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移動終端設備的研發,開發出具有更多功能的交易軟件。從原有的以交易通道業務為主的應用,延伸到更多非交易通道的業務。風險評估、集合理財、基金代銷等一系列業務功能都將在移動終端中實現。
由于互聯網金融是去中介化的金融行為,金融監管機構更要迅速應對其帶來的一系列金融問題。互聯網金融可以將實體經濟與金融產品相結合,這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金融與非金融的界限。為了應對挑戰,各監管機構積極探索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辦法。
首先,對第三方支付進行管理。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應當依法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成為受中央銀行監管的支付機構,才能從事第三方支付業務。中央銀行目前已發放了250 張第三方支付牌照,嚴格規范非金融機構的支付服務行為,防范支付風險。
其次,互聯網金融公司以網絡形式存在,屬于沒有物理網點的小貸公司,目前的監管政策允許這樣形式的公司存在,即所有的金融業務均須在網上進行,不允許在網下進行。網上、網下的業務界限比較模糊,稍有疏忽就容易觸碰監管紅線,如何對互聯網金融公司進行界定區分仍需進一步討論。
最后,互聯網貨幣有獨特的特點,比特幣即為其一,它是脫離各國央行之外的貨幣,在國外可用于購買汽車、航空票等。目前,我國中央銀行不接受比特幣,銀行等各種金融機構也不接受比特幣。互聯網的精神是開放共享、全球化、去中心化,勢必會在貨幣的選擇上與國外互聯網金融公司產生沖突,阻礙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全球化發展。針對這樣的特殊貨幣,我國監管機構更需仔細調研,研究可靠、有效的解決方案。
1 屈慶,陳黎,余文龍.互聯網金融發展對金融市場及債券市場影響分析.債券,2013(10):29~35
2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12):11~22
3 曹少雄.商業銀行建設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的思索與探討.農村金融研究,2013(5):54~58
4 孟祥軻.中小型券商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模式研究.經濟視角(下旬刊),2013(8):55~56
5 梁璋,沈凡.國有商業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模式帶來的挑戰.新金融,2013(7):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