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旭
(本溪市機電工程學校.遼寧 本溪117000)
試論中職學校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
張東旭
(本溪市機電工程學校.遼寧 本溪117000)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也相應提高,中職學生就業更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職學校不僅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辦學理念,還要大力的進行就業指導,為學生的順利就業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因此,如何實現對中職畢業生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更好地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是擺在我們中職學校面前的一大課題。
關鍵詞:中職學生;職業指導;策略
十八大報告曾指出:“國家要大力推進中職教育,建立現代中職教育體系,為畢業生提供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對中職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尤為突出。一方面,企業技術人才短缺,很難選擇到適合企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術工人,一些高學歷的畢業生就業穩定率極低,流動性大,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一些中職畢業生擇業心態體現為“依賴”和“從眾”或叫“隨波逐流”。許多學生臨近畢業還尚未有心理準備,盲目追求“時髦”職業或大眾擇業,這種隨遇而安的擇業心態是難以求得人職匹配的職業的。這是中職學生素養不能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要求,要實現高質量的就業主要依賴于就業人員的素養和就業創業能力,也對職業指導工作者提出必須從這些方面去全面提升中職學生素養與提高就業創業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中職學生發展職業生涯。
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是對學校辦學方向、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質量的檢驗。就目前種植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主要是表現在:
一是學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教育抓的不夠深入,學生就業前準備不足,缺少對市場和社會需求的認識。明確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學校領導要站在戰略的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成立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機構,讓那些懂得畢業生就業政策、掌握相關法律知識、責任心強的同志擔當重任,保證畢業生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是中職學生存在的職業問題。畢業生對自己的目標要求過高,沒有立足自身實際,盡管給他們比較充分的自主權,通過學校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就業崗位,但到崗位后,對工資和高福利待遇要求越來越高,放不下身價,沒有很好的估量自己,不愿到待遇較低的企業工作,而得不到工作經驗的積累,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不能客觀的分析自己的基本能力素質和所勝任的崗位標準,過分追求和盲目攀比,到頭來落得功虧一簣的下場;自我實現心態,在擇業過程中多崇尚自我,過于以我為中心,如,客觀條件所決定能不能如愿以償,極易懈怠學生的意志,導致敬業、勤業、創業意識的淡薄。
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學校就業指導機構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拓寬就業渠道,加大就業工作宣傳力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加強競爭意識培養,指導學生自主擇業技巧和方法,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素質,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求,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加強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學校內部就業工作體系。形成“一把手”親自抓,全員齊抓共管,組建懂業務的就業指導教師,重視就業工作的過程監控,加強對學生的就業跟蹤調查和就業指導工作,將就業工作與學校科學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加強校企合作辦學,建立穩固的就業基地。
3.1提升就業指導課的教學質量
目前學校開設《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養》和校本教材《就業與創業指南》等課程都非常好、非常重要,內容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針對性,課本以活動為主要形式,根據學生需要解決學生實際問題,針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理想來解決求職和創業等問題。現在使用的校本教材《就業與創業指南》,內容生動活潑,很多知名企業家創業過程為案例來講本土學生的創業模式和創業精神。
3.2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凸顯學生的主題教育
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促進中職學校的內涵發展。中職教育目前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內涵質量提升轉化的關鍵時期。中職學校高雅的校園文化必定對企業文化產生強大的影響作用。為更好的講校園文化與與企業文化融合,我校開展了“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用企業名稱命名班級,即“冠名班”,使得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樹立企業競爭意識和自我素質要求,為將來進入社會,很好的與崗位接軌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入學之初就受到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雙重熏陶,按照學校“四教四會”德育目標,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學生中開展模擬就業面試、和諧伴我成長、文明風采主題活動,使學生心理上形成“準職業人”的特征烙印,使學生畢業后的角色轉換就能更為直接,更為迅速。
3.3針對擇業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輔導
針對學生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種種心理反應,及時做好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心理沖突,以人為本,對每一個畢業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就業指導,調整好心態,樹立擇業目標。
3.4建立穩固的校企合作關系
通過企業“冠名班”訂單式培養,穩定學生就業出路。建立學校就業信息QQ群、校園數字平臺開設專欄,拓寬人才供需渠道。大力宣傳現代職業教育構建體系及發展情況,及時為畢業生發布人才需求信息,為畢業生提高能夠高質量的服務平臺,做好畢業生的跟蹤服務工作,及時了解畢業生在崗位工作情況。
3.5指導學生參加各種職業培訓
教育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積極參加公共就業培訓機構進行相關培訓,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
當今的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學校只有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提升畢業生的競爭力,才能不斷拓寬就業領域和就業市場,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學校才能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維平.求職與創業寶典[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6.
[2]朱啟臻,職業指導理論與方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