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緒強



走進貴州,十萬大山綿延起伏,千條河流奔騰不息,“多彩貴州,最美貴州”名不虛傳。贊美之余,人們不禁要問,這“八山一水一分田”如何致富?
面對高原地貌,貴州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從2005年到2013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由862.29萬畝擴大到1034.25萬畝,增長19.9%,居全國第三位;鮮薯總產量由737.55萬噸增加到1057萬噸,增長43.3%,居全國第三位;鮮薯畝產量由855.3公斤增加到1022公斤,提高19.5%。如今馬鈴薯已成為貴州省的大產業,山區特色變成了產業優勢。
靠山吃山 ?規劃藍圖
貴州省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與自身獨特的地貌不無關系。
貴州省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由西向東形成一個大梯坡,西部是貴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中部是典型的高原和丘陵分布區,東部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區,在海拔2800多米和180米的區域中均有馬鈴薯種植,這種獨特的立體氣候,為貴州馬鈴薯可全年種植提供了獨特的自然優勢。
貴州省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4-16℃,黔西北烏蒙山區的威寧、畢節、水城、納雍、赫章等縣市,氣候溫涼,與馬鈴薯原產地非常相似,再加上良好的植被,優越的生態環境,為馬鈴薯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貴州88個縣市都有馬鈴薯種植,其中42個縣市被農業部規劃為全國馬鈴薯優勢產區。
“你問貴州馬鈴薯種植與甘肅、內蒙古等北方省份的比較優勢在哪兒,我認為是貴州馬鈴薯全年種植無休期。甘肅、內蒙古等地雖然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大,規模化程度較高,機械化作業更加方便,但北方的氣候特征是過了10月后天氣逐漸轉涼,到來年4月份氣溫才逐步回升,再加上雨雪冰凍等因素干擾,他們一年只能種一季。”這是貴州省農委黨組成員、總農藝師黃俊明面對記者提問時給出的答案。
正如黃俊明所說,貴州由于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干物質積累,馬鈴薯產品品質好,淀粉含量高,且可以露地儲藏,能滿足加工業每年7個月的原料供應,加工業發展潛力巨大。基于馬鈴薯種薯生產的特殊氣候要求,貴州成為南方馬鈴薯種薯的主要供種區。同時,生態類型多樣,立體農業特點突出,一年四季均可種植馬鈴薯,秋收薯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地區,春收薯、夏收薯遍及全省,可以實現周年生產、周年上市。貴州水、大氣和土壤等資源受污染較輕,農用化學品施用量整體偏小,環境狀況優于工業發達省區,是我國最適合發展馬鈴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地區之一。
依托當地馬鈴薯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貴州省委、省政府在發展馬鈴薯產業上進行整體設計,科學規劃,保障馬鈴薯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充分發揮優勢,挖掘發展潛力,加快馬鈴薯強省建設步伐,貴州省重點在四個關鍵環節作了詳細規劃:一是脫毒種薯的生產供應。到2017年,全省力爭原原種擴繁規模達到3億粒以上,并以黔西北高海拔地區為主建立各級種薯擴繁基地100萬畝以上。鼓勵企業依法生產經營種薯,重點扶持種薯生產經營龍頭企業,并在種薯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補助、種薯補貼、貸款貼息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專用商品薯生產。重點支持高速公路等交通干道沿線早熟菜用型馬鈴薯生產等基地建設,實施生產基地建設扶持項目,改善基地基礎設施,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加工企業和營銷組織建立原料基地。力爭專用商品薯生產基地規模達到100萬畝。三是馬鈴薯加工業發展。積極創造良好條件,引進優強企業參與發展馬鈴薯加工業,力爭馬鈴薯加工能力迅速提升,生產結構逐步優化。支持引進企業采取租賃、收購、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與現有加工企業開展廣泛合作。扶持企業改善裝備條件和生產工藝,提高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加強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四是馬鈴薯產品外銷。加強馬鈴薯產區道路連接,加快馬鈴薯產地批發市場和儲藏設施建設,疏通和用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力爭馬鈴薯外銷率明顯增長。積極培育發展馬鈴薯經銷公司、專業組織和營銷大戶,加強全省馬鈴薯產業和產品宣傳推介,重點抓好鮮薯區市場開發。
“我們正在多方爭取投入,加強馬鈴薯產地水利、交通、耕地質量、農機裝備、市場流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對原原種補貼的基礎上,增加原種生產補貼環節,使原原種、原種、良種生產有效銜接;在馬鈴薯脫毒種薯質量監管上,對馬鈴薯種薯嚴格實行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嚴格日常監管、質量抽查和市場準入,打擊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在馬鈴薯品種結構調優上,抓好馬鈴薯優良品種的引進及示范推廣,突出抓好黔南、黔東南低海拔地區的早熟采用型馬鈴薯生產基地建設。”黃俊明對記者說。
科技支撐 ?培育名品
農產品品牌建設是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的抓手,是農業走向市場的手段和落腳點,是打通食品工業和農業的媒介,是農業和農業企業走向現代化的標志,而想要培育知名品牌,科技支撐是先決條件。貴州省委、省政府深刻認知這一道理,因此在發展馬鈴薯產業上,依靠科技支撐,完善種薯脫毒體系,積極培育知名品種,提高行業競爭力。
我們在農貿市場買到的馬鈴薯,都是經過幾次擴繁后才會上市的商品薯,就是這小小的馬鈴薯,種植過程卻不簡單,需要依托先進技術來完成。一個馬鈴薯,要經過馬鈴薯脫毒、催芽組培、原原種繁育、原種繁育、一級良種繁育、二級良種繁育多項環節來保證商品薯的質量和減少農戶種植成本,在如此多的環節當中,又以建設脫毒種薯體系最為重要,如果在種薯培育環節出現問題,最終會導致商品薯品相、大小、口感出現問題,影響馬鈴薯上市銷售,減少農民收入。
“發展馬鈴薯產業,脫毒種薯培育必須要跟得上,省委、省政府對此非常重視。目前,全省已建成畢節地區農科所、省扶貧生物技術基地、省薯類脫毒種苗快繁中心等6家脫毒種薯擴繁基地,馬鈴薯科研得到了加強。此外,基于畢節市威寧縣獨特的地理條件,我們要把威寧打造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基地,來專門發展脫毒種薯體系產業。”黃俊明對記者說。
在距貴陽市中心12公里外的貴州省扶貧生物技術基地,記者看到,幾十個單體大棚整齊排列,現代化智能溫室內原原種孜孜生長,高標準自動噴灌防蟲溫室大棚內高科技自動化設備全覆蓋。
基地主任宋耀告訴記者:“基地依托中國農科院專家和貴州大學農學院強大的技術力量和科研體系,采用先進的脫毒馬鈴薯生產技術,成功引進、培育出不同用途、不同熟期的優質脫毒馬鈴薯品種。通過科學的管理和高標化的生產模式,建立了完善的病蟲害發生防控方案和嚴格的基質施肥增效措施,建立了一條完善的生產標準化技術體系,實現了脫毒馬鈴薯、脫毒薯、微型薯周年生產。”
據了解,基地現已形成年組培苗1500萬至1800萬株,年產脫毒馬鈴薯微型薯2000萬至2500萬粒的生產規模,基地建設十多年來,累計推廣4000多萬畝脫毒馬鈴薯,增產119.2億公斤,增加產值83.44億元,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的生產是各級種薯繁育與馬鈴薯生產的基礎和前提,原原種基地建設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中最重要的環節。早在1994年,威寧縣就建成了馬鈴薯脫毒中心,直接加快了威寧馬鈴薯種薯繁育的步伐。2013年,威寧縣引進畢節泰豐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年生產脫毒馬鈴薯原原種2000萬粒,解決了威寧縣馬鈴薯種薯擴繁種源問題。
截至2012年,貴州省擴繁馬鈴薯脫毒薯原原種7185萬粒、原種1.1115萬畝、一級良種21.321萬畝、二級良種64萬畝。在脫毒種薯大面積推廣應用下,2012年全省脫毒種薯普及率達60.6%,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會-2號、費烏瑞它、中薯3號、宣薯2號等優質高產品種比重逐步上升,品種結構得到改變,培育出一批在全國范圍內知名的品種,馬鈴薯脫毒種薯體系基本形成。
產業優勢 ?經濟先行
貴州省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直接促進了農民增收。據測算,2012年全省馬鈴薯鮮薯總產值達107.8億元,純收入達到62.9億元,對全省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和畜牧業等相關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馬鈴薯生產大省地位逐步確立。
黔南三都水族自治縣唐州、庭牌、水龍、周覃等南部鄉鎮,從2012年以來,采用貴州省馬鈴薯研究所的成套栽培技術,利用冬季熱量優勢,在冬閑稻田上種植馬鈴薯。11、12月種,4至5月收獲,收完馬鈴薯再種一季水稻。馬鈴薯畝產4000多斤,產值5000多元,加上水稻畝收入7000元以上。 該片區近3年來發展冬種馬鈴薯,從幾百畝、幾千畝,到今年的2萬多畝連片種植早熟品種,吸引了來自湖南、浙江、廣東等地及東南亞國家的客商上門收購。
在唐州鄉板良村十組農民吳太金家里,記者剛一落座,這個樸實的農民便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算起賬來。“我現在是佛手瓜和早熟優質馬鈴薯一起種,最高畝產可達2萬元以上。每年12月的時候開始種下佛手瓜和馬鈴薯,4月底5月初先收獲馬鈴薯,收獲馬鈴薯以后,佛手瓜開始上架,從9月份開始采摘,直到11月底12月上旬,霜凍降臨前都有產量。今年,省農委、省科技廳、省農科院、貴州大學的領導與專家到我地里實測,馬鈴薯的產量達到2640.3公斤/畝,大薯率92.6%,當時田間收購價格2.4元/公斤,畝收入6336元。佛手瓜測產達7830公斤/畝,單價1.6元/公斤,產值13000多元。兩季收入合計近20000元/畝,我去年種了5畝地,收入10萬元,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記者從吳太金的講話里感受到了財富給他帶來的幸福感,難怪當地群眾形象地說,立體栽培模式一年的收入超過種植十年水稻。
畢節市威寧縣屬高海拔山區立體旱作農業縣。上世紀80年代前,馬鈴薯一度是當地農民賴以解決溫飽度過饑荒的主要食物。近年,當地政府加強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投入、市場開發和加工企業引進的力度,引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使馬鈴薯這項傳統產業得到了大幅改造,并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新“錢”途。
該縣在貴州省農科院雷尊國研究員帶領的馬鈴薯科研及特派團隊指導下,按照科學規劃、區域發展、突出品牌的要求,采取“統一種薯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病蟲害綜合防控、統一產品收購”的辦法,已建成原種擴繁基地6000多畝,一級良種擴繁基地3.8萬多畝,二級良種26.5萬畝,向省內外提供合格種薯30多萬噸。全省95%的種薯來自威寧。威寧縣麻乍鄉箐巖村二組的馬敏軍,從2008年開始接受馬鈴薯科特派培訓,掌握了早熟品種費烏瑞它的科學播種時間、播種前的消毒方法、栽培方式、密度、病害統防統控、配方施肥等技術要領。當年貴州大學專家測產,達3493.7公斤/畝的超高產,在海拔2400米的高山區,打破了早熟品種的高產紀錄。同時也結束了貴州省早熟馬鈴薯種薯全部依賴省外調種的歷史,為開發全省300萬畝冬閑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供種薯保障。
幾年來,類似馬敏軍的科技示范戶已經遍布威寧馬鈴薯主產鄉鎮。他們組織成立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全縣種薯、商品薯的生產、銷售大戶。
2010年5月28日,全國馬鈴薯大會在貴陽召開,修文縣扎佐鎮作為大會參觀現場。參會的2000多名專家、客商、領導見證了視線范圍內標準化栽培的馬鈴薯,專家們的一致評價是標準高、規模大、效果好。特別是彩色馬鈴薯數倍于常見馬鈴薯的價格,激發起當地青年晏正達的創業興趣。在貴州省馬鈴薯所從品種到技術的全方位支持下,他辦起了董家灣彩色馬鈴薯合作社,產品銷售到省內外超市,大型批發市場。合作社下訂單,發動群眾種植特色品種,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在帶領群眾致富的同時,合作社成員輕松地過起小康生活。
馬鈴薯產業對于貴州省來說,是一項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希望產業,在記者奔走采訪的這些天里,也深刻感受到了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活力。當下,現代農業、科技農業、品牌農業、信息農業等正逐漸成為農業產業變革的方向,貴州馬鈴薯產業發展也應向標準化、規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的方向努力,有科學規劃做引導,有高新技術做支撐,有品牌產品做保障,馬鈴薯產業才能真正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