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豐


“我家去年種了2畝地的馬鈴薯,上個月收成有8000多斤,大的馬鈴薯每斤賣到一塊五, 一共賣了9000多塊錢,除去2000多塊的成本,凈掙了近7000塊呢。”記者在三都縣廷牌鎮采訪,與該鎮板料村的農戶韋成武聊起今年大豐收的馬鈴薯時,他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喜悅的表情。
三都縣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如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一直是該縣面臨的難題。在調研和赴外考察學習中,該縣領導認為三都地處低海拔高熱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馬鈴薯適宜冬季播種,產出品有早熟、優質、商品率高等優勢。于是該縣前年10月在南片區的廷牌、塘州等鄉鎮開始向農戶推廣種植該農作物。
“一開始我對早熟馬鈴薯不了解,根本不愿意種,經過鎮里多次發動,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了2畝,想不到輕輕松松就賺了6000多元。我用其中的4000元買了農用拖拉機,還剩2000多元,計劃到今年底時再多種2畝,爭取給家里買個冰箱,然后是大彩電……”廷牌鎮新仰村的農戶莫干在剛嘗到種植馬鈴薯甜頭后,就已開始了下一步的發展計劃。
同樣是初嘗收獲馬鈴薯甜頭的韋成武談到,種馬鈴薯比前幾年種油菜強多了,種植馬鈴薯不僅好管理,而且又好銷,下一季到種植馬鈴薯時一定還要再增加兩三畝的種植面積。
采訪中,從與農戶們的交談和他們臉上喜悅之情,記者強烈感受到了當地農民對馬鈴薯種植的認可,對今后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充滿了信心。
據了解,作為三都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也是早熟馬鈴薯基地建設項目重點實施鄉鎮之一的廷牌鎮,該鎮2014年共實施早熟馬鈴薯種植3500畝,主要分布在的空、新仰、廷新、化賢、板料、板奇等村,涉及農戶上千戶。該鎮把農業開發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結合鎮情,探索調整種植結構新路子,積極引導農民種植馬鈴薯,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今年5月豐收時節,全鎮的馬鈴薯畝產達2000公斤左右,畝產值達3000元以上。記者從當地鎮政府獲悉,收獲時,來自省內外各地的一些客商還直接進駐三都,前往廷牌鎮馬鈴薯種植現場直接面購。延牌馬鈴薯隨之銷往貴陽、昆明、廣州、深圳甚至泰國等市場。
據了解,為調動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廷牌鎮加大馬鈴薯生產和產業化開發扶持力度。為群眾補助種子投入30萬元,地膜投入25萬元,并由鎮農業服務中心調運種薯、技術推廣,為農戶提供農資和培訓等一條龍服務。同時,為確保每個項目村都有具體負責人員和技術指導人員,廷牌鎮按照“五個統一”和“一個項目一套人馬”的要求加強領導,成立了生產督查組,按照倒排工期的要求,對全鎮生產落實情況進行不定期檢查督促。由鎮領導帶頭創辦50畝示范點,并培育了50戶示范戶,建設了5公里共650畝示范帶,以點帶面,推動全鎮的早熟馬鈴薯產業發展。
“我們鎮計劃明年把早熟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增加到1萬畝,繼續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根據馬鈴薯種植早熟、品優、口感好等特點,充分利用季節差打好產業品牌戰略,同時通過借助外商平臺將我們的馬鈴薯帶到省外乃至國際市場,擴大產業的發展空間。”圍繞馬鈴薯產業的進一步做大做強,廷牌鎮鎮長潘吉剛還告訴記者,目前已有20多家外地客商與鎮果蔬合作社聯系合作,已經有3家單位有了具體的合作意向和訂單。為鞏固提升全鎮馬鈴薯產業,下一步,一方面鎮政府將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項目,在馬鈴薯種植基地就近建臨時收購點、包裝車間,更便于農戶和客商購銷。另一方面,鎮里將統一安排加強做好農戶的生產、管理、出產等環節,同時與客商加強合作,統一做好產品入箱包裝,著力打造本土無公害、獨特、綠色優質、味佳的馬鈴薯品牌。
據了解,今年廷牌鎮的早熟馬鈴薯共為當地群眾創收1000多萬元。早熟馬鈴薯產業儼然已成為了該鎮農業的主導產業。一個個小小的被當地人稱作“洋芋”的馬鈴薯,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撐起山村千家萬戶的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