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高翔 宗琳 等
[摘要] 目的 分析成人以消化系統癥狀為首發表現的腹型過敏性紫癜(HPS)的誤診原因。 方法 選取我院15例誤診的成人腹型HPS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15例患者均有腹痛,伴惡心3例、嘔吐4例、腹瀉4例、血便3例、發熱1例、關節疼痛3例、肌肉酸痛1例。伴大便潛血陽性6例,WBC升高7例,蛋白尿3例、血尿1例,血清淀粉酶升高1例,CRP升高6例,2例胃腸鏡檢查均提示黏膜充血水腫,可見糜爛及潰瘍。15例患者分別在入院后3~10d出現皮膚紫癜,確診后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 結論 腹型HPS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容易誤診,需詳細詢問病史,動態觀察病情變化,輔以內鏡檢查可提高診斷率。
[關鍵詞] 紫癜;過敏性;誤診;成人
[中圖分類號] R72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2-146-03
過敏性紫癜又稱Schonlein-Henoch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微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疾病,多見于青少年,也可發生于成人。以皮膚紫癜、關節炎或關節痛、腹痛、胃腸道出血及腎炎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典型病例不難診斷,但以腹痛或胃腸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則易誤診。本研究就我院近年來誤診的15例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作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來源
15例患者均來自我院2010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腹型過敏性紫癜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齡18~39歲,平均23歲。
1.2 發病誘因
有呼吸道感染5例,進食魚蝦過敏3例,春季外出游玩接觸花粉過敏1例,腸道寄生蟲感染1例,不能提供誘因5例。
1.3 臨床表現
就診時間在起病3~7d,均以腹部癥狀為首發表現,其中上腹痛6例,占40.0%;以右中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3例,占20.0%;游走性不固定性疼痛2例,占13.3%;左上腹痛1例,占6.7%;右中腹痛2例,占13.3%;左中腹痛1例,占6.7%。伴惡心3例、嘔吐4例、腹瀉4例、血便2例、發熱1例、關節疼痛3例、肌肉酸痛1例。15例患者分別在入院后3~10d出現皮膚紫癜,其中11例為雙下肢對稱性紫癜,3例為軀干部散在紫癜,1例為左肩背部散在紫癜。
1.4 實驗室檢查
6例患者大便潛血陽性,1例大便檢出蛔蟲卵,血常規WBC≥10×109/L 7例,嗜酸粒細胞增多8例,尿常規有蛋白尿3例、血尿1例,所有患者查血清淀粉酶,有1例略高于正常,CRP升高6例,血小板、凝血功能、腹部平片、腹部B超均正常。2例血便患者行胃腸鏡檢查,其中1例胃鏡示胃竇部充血水腫,未見糜爛及潰瘍;腸鏡示降結腸黏膜可見充血糜爛及大小深淺不一的潰瘍。1例胃鏡示胃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可見點狀糜爛及出血點;腸鏡示升結腸及回腸末段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及點狀出血,病變呈節段樣改變。
2 結果
2.1 誤診情況
所有病例誤診為急性闌尾炎3例(其中2例已行手術治療,術后發現皮膚紫癜轉入我科),急性胃腸炎4例,克羅恩病1例,潰瘍性結腸炎1例,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2例,腸套疊1例,急性胰腺炎1例,結核性腹膜炎2例。誤診時間3~12d。
2.2 治療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予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解痙、止痛、對癥治療,確診后予去除病因、抗過敏、大劑量維生素C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并囑臥床休息、清淡飲食。治療后患者腹痛5~14d消失,消化道出血4~10d停止,15例病例均痊愈出院。
3 討論
HPS目前認為是免疫因素介導的一種全身性血管炎,病因仍不是很清楚,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食物(異性蛋白如魚蝦、牛奶、雞蛋等)、藥物(抗生素類、解熱鎮痛藥等)、花粉、塵埃、疫苗接種、蟲咬等都可以作為致敏因素,使具有敏感體質的機體產生變態反應,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內膜,激活補體,導致血管炎癥反應,造成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甚至出現壞死性小動脈炎,使皮下組織、黏膜及內臟器官出血、水腫,從而引起一系列損傷[1]。臨床表現為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關節腫痛、血尿、蛋白尿等。HPS患者多以皮膚紫癜來診,單純的腹型紫癜雖然少見,但也不乏以腹部癥狀為首發表現的患者前來就診[2]。有文獻報道約14%的HPS患者消化道癥狀出現于皮疹之前[3],此類患者腹痛劇烈,常伴惡心、嘔吐、便血等消化道癥狀,缺乏特異性,所以容易導致誤診[4-6]。
HPS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腹型HPS的消化道癥狀沒有特異性,容易與胃腸道疾病相關的臨床表現混淆,造成誤診。本組15例患者誤診主要是因為以腹痛或胃腸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初次就診時沒有出現皮膚紫癜,而腹型HPS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沒有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查,雖具有癥狀重體征輕的特點,但臨床醫師面對這類患者時或臨床思維局限,或對腹型HPS認識不夠深刻,就容易只注重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從而造成誤診。同時有部分醫師在查體時只注重腹部體征,忽略了對皮膚、關節的體檢,或是入院時進行了全身體檢,但在病程的觀察中只注意腹部體征的檢查,而不再注意全身體檢,以至于患者出現了皮膚紫癜而沒有發現,導致了診斷的延遲[7]。
此外,HPS累及消化道時,內鏡下表現為胃腸道彌漫充血性水腫,黏膜可見糜爛及大小深淺不一的潰瘍。黏膜較脆,觸碰易出血。胃、小腸、結腸均易受累,但以十二指腸、回腸末段、回盲部和升結腸黏膜病理改變嚴重[8-10],尤其是回腸末段。這可能是因為HPS為變態反應性疾病,回腸末端淋巴組織豐富,容易導致該處的損傷[11]。如果臨床醫生對本病沒有足夠認識,加之內鏡醫生對腹型HPS的鏡下表現不熟悉,只注意胃腸道的鏡下病變,忽視了與臨床的聯系,就容易誤導臨床醫生,最終誤診為消化道系統疾病。
未出現皮疹的腹型HPS早期容易誤診,為減少本病的誤診率。我們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要注意:首先,要掌握HPS的臨床特點,熟悉本病內鏡下的特點。臨床思維不能局限,在接診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訴的患者時,既要考慮到消化系統疾病,但也不能一葉障目,只注重消化系統疾病而忽略了能引起腹部癥狀的其他系統性疾病。其次,全面、詳細地詢問病史,除消化道癥狀外,還要注意其他系統的癥狀,如皮膚、關節的癥狀,同時要注意對病情變化的動態觀察,詳細體檢,及早發現新出現的皮疹,及早確診。另外,對一些皮疹出現較晚的患者,診斷存在一定難度。對于這類患者,內鏡檢查有重要診斷價值,因腹型HPS在內鏡下表現有一定的特異性,應及早進行內鏡檢查以助診[12]。
總之,我們要對腹型HPS有充分認識,及早診斷,給予積極治療,以避免誤診、漏診以及不必要的手術。
[參考文獻]
[1]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22-623.
[2] 鄧高振,張東升.腹型過敏性紫癜13例誤診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0,32(4):47-48.
[3] 宋覺非,左芳.腹型過敏性紫癜誤診一例[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3):273-274.
[4] 李華,任萬英,趙建業.腹型過敏性紫癜誤診為急性胰腺炎[J].臨床誤診誤治,2007,20(1):24.
[5] 李賓,付唆林.青少年腹型過敏性紫癜誤診1例[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3):150.
[6] 范燕琴,胡喜梅.過敏性紫癜誤診為胃炎胃痙攣1例[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23(30):119.
[7] 趙月珍,方亞暉.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22例誤診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18):2522-2523.
[8] 張磊,董向前.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臨床和內鏡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3,30(1):122-123.
[9] 王曉霞,胡威.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臨床內鏡特征的回顧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2,13(14):183.
[10] 熊毅敏,王一鳴.以消化道癥狀首發的成人過敏性紫癜臨床及內鏡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6):2983.
[11] 何苗,李夏雨.47例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臨床及內鏡表現[J].亞太傳統醫藥,2012,8(5):164-165.
[12] 楊麗,楊瑜明.腹型過敏性紫癜臨床診斷及誤診原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41-42.
(收稿日期:2014-08-21)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成人以消化系統癥狀為首發表現的腹型過敏性紫癜(HPS)的誤診原因。 方法 選取我院15例誤診的成人腹型HPS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15例患者均有腹痛,伴惡心3例、嘔吐4例、腹瀉4例、血便3例、發熱1例、關節疼痛3例、肌肉酸痛1例。伴大便潛血陽性6例,WBC升高7例,蛋白尿3例、血尿1例,血清淀粉酶升高1例,CRP升高6例,2例胃腸鏡檢查均提示黏膜充血水腫,可見糜爛及潰瘍。15例患者分別在入院后3~10d出現皮膚紫癜,確診后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 結論 腹型HPS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容易誤診,需詳細詢問病史,動態觀察病情變化,輔以內鏡檢查可提高診斷率。
[關鍵詞] 紫癜;過敏性;誤診;成人
[中圖分類號] R72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2-146-03
過敏性紫癜又稱Schonlein-Henoch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微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疾病,多見于青少年,也可發生于成人。以皮膚紫癜、關節炎或關節痛、腹痛、胃腸道出血及腎炎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典型病例不難診斷,但以腹痛或胃腸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則易誤診。本研究就我院近年來誤診的15例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作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來源
15例患者均來自我院2010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腹型過敏性紫癜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齡18~39歲,平均23歲。
1.2 發病誘因
有呼吸道感染5例,進食魚蝦過敏3例,春季外出游玩接觸花粉過敏1例,腸道寄生蟲感染1例,不能提供誘因5例。
1.3 臨床表現
就診時間在起病3~7d,均以腹部癥狀為首發表現,其中上腹痛6例,占40.0%;以右中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3例,占20.0%;游走性不固定性疼痛2例,占13.3%;左上腹痛1例,占6.7%;右中腹痛2例,占13.3%;左中腹痛1例,占6.7%。伴惡心3例、嘔吐4例、腹瀉4例、血便2例、發熱1例、關節疼痛3例、肌肉酸痛1例。15例患者分別在入院后3~10d出現皮膚紫癜,其中11例為雙下肢對稱性紫癜,3例為軀干部散在紫癜,1例為左肩背部散在紫癜。
1.4 實驗室檢查
6例患者大便潛血陽性,1例大便檢出蛔蟲卵,血常規WBC≥10×109/L 7例,嗜酸粒細胞增多8例,尿常規有蛋白尿3例、血尿1例,所有患者查血清淀粉酶,有1例略高于正常,CRP升高6例,血小板、凝血功能、腹部平片、腹部B超均正常。2例血便患者行胃腸鏡檢查,其中1例胃鏡示胃竇部充血水腫,未見糜爛及潰瘍;腸鏡示降結腸黏膜可見充血糜爛及大小深淺不一的潰瘍。1例胃鏡示胃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可見點狀糜爛及出血點;腸鏡示升結腸及回腸末段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及點狀出血,病變呈節段樣改變。
2 結果
2.1 誤診情況
所有病例誤診為急性闌尾炎3例(其中2例已行手術治療,術后發現皮膚紫癜轉入我科),急性胃腸炎4例,克羅恩病1例,潰瘍性結腸炎1例,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2例,腸套疊1例,急性胰腺炎1例,結核性腹膜炎2例。誤診時間3~12d。
2.2 治療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予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解痙、止痛、對癥治療,確診后予去除病因、抗過敏、大劑量維生素C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并囑臥床休息、清淡飲食。治療后患者腹痛5~14d消失,消化道出血4~10d停止,15例病例均痊愈出院。
3 討論
HPS目前認為是免疫因素介導的一種全身性血管炎,病因仍不是很清楚,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食物(異性蛋白如魚蝦、牛奶、雞蛋等)、藥物(抗生素類、解熱鎮痛藥等)、花粉、塵埃、疫苗接種、蟲咬等都可以作為致敏因素,使具有敏感體質的機體產生變態反應,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內膜,激活補體,導致血管炎癥反應,造成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甚至出現壞死性小動脈炎,使皮下組織、黏膜及內臟器官出血、水腫,從而引起一系列損傷[1]。臨床表現為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關節腫痛、血尿、蛋白尿等。HPS患者多以皮膚紫癜來診,單純的腹型紫癜雖然少見,但也不乏以腹部癥狀為首發表現的患者前來就診[2]。有文獻報道約14%的HPS患者消化道癥狀出現于皮疹之前[3],此類患者腹痛劇烈,常伴惡心、嘔吐、便血等消化道癥狀,缺乏特異性,所以容易導致誤診[4-6]。
HPS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腹型HPS的消化道癥狀沒有特異性,容易與胃腸道疾病相關的臨床表現混淆,造成誤診。本組15例患者誤診主要是因為以腹痛或胃腸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初次就診時沒有出現皮膚紫癜,而腹型HPS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沒有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查,雖具有癥狀重體征輕的特點,但臨床醫師面對這類患者時或臨床思維局限,或對腹型HPS認識不夠深刻,就容易只注重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從而造成誤診。同時有部分醫師在查體時只注重腹部體征,忽略了對皮膚、關節的體檢,或是入院時進行了全身體檢,但在病程的觀察中只注意腹部體征的檢查,而不再注意全身體檢,以至于患者出現了皮膚紫癜而沒有發現,導致了診斷的延遲[7]。
此外,HPS累及消化道時,內鏡下表現為胃腸道彌漫充血性水腫,黏膜可見糜爛及大小深淺不一的潰瘍。黏膜較脆,觸碰易出血。胃、小腸、結腸均易受累,但以十二指腸、回腸末段、回盲部和升結腸黏膜病理改變嚴重[8-10],尤其是回腸末段。這可能是因為HPS為變態反應性疾病,回腸末端淋巴組織豐富,容易導致該處的損傷[11]。如果臨床醫生對本病沒有足夠認識,加之內鏡醫生對腹型HPS的鏡下表現不熟悉,只注意胃腸道的鏡下病變,忽視了與臨床的聯系,就容易誤導臨床醫生,最終誤診為消化道系統疾病。
未出現皮疹的腹型HPS早期容易誤診,為減少本病的誤診率。我們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要注意:首先,要掌握HPS的臨床特點,熟悉本病內鏡下的特點。臨床思維不能局限,在接診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訴的患者時,既要考慮到消化系統疾病,但也不能一葉障目,只注重消化系統疾病而忽略了能引起腹部癥狀的其他系統性疾病。其次,全面、詳細地詢問病史,除消化道癥狀外,還要注意其他系統的癥狀,如皮膚、關節的癥狀,同時要注意對病情變化的動態觀察,詳細體檢,及早發現新出現的皮疹,及早確診。另外,對一些皮疹出現較晚的患者,診斷存在一定難度。對于這類患者,內鏡檢查有重要診斷價值,因腹型HPS在內鏡下表現有一定的特異性,應及早進行內鏡檢查以助診[12]。
總之,我們要對腹型HPS有充分認識,及早診斷,給予積極治療,以避免誤診、漏診以及不必要的手術。
[參考文獻]
[1]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22-623.
[2] 鄧高振,張東升.腹型過敏性紫癜13例誤診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0,32(4):47-48.
[3] 宋覺非,左芳.腹型過敏性紫癜誤診一例[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3):273-274.
[4] 李華,任萬英,趙建業.腹型過敏性紫癜誤診為急性胰腺炎[J].臨床誤診誤治,2007,20(1):24.
[5] 李賓,付唆林.青少年腹型過敏性紫癜誤診1例[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3):150.
[6] 范燕琴,胡喜梅.過敏性紫癜誤診為胃炎胃痙攣1例[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23(30):119.
[7] 趙月珍,方亞暉.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22例誤診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18):2522-2523.
[8] 張磊,董向前.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臨床和內鏡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3,30(1):122-123.
[9] 王曉霞,胡威.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臨床內鏡特征的回顧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2,13(14):183.
[10] 熊毅敏,王一鳴.以消化道癥狀首發的成人過敏性紫癜臨床及內鏡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6):2983.
[11] 何苗,李夏雨.47例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臨床及內鏡表現[J].亞太傳統醫藥,2012,8(5):164-165.
[12] 楊麗,楊瑜明.腹型過敏性紫癜臨床診斷及誤診原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41-42.
(收稿日期:2014-08-21)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成人以消化系統癥狀為首發表現的腹型過敏性紫癜(HPS)的誤診原因。 方法 選取我院15例誤診的成人腹型HPS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15例患者均有腹痛,伴惡心3例、嘔吐4例、腹瀉4例、血便3例、發熱1例、關節疼痛3例、肌肉酸痛1例。伴大便潛血陽性6例,WBC升高7例,蛋白尿3例、血尿1例,血清淀粉酶升高1例,CRP升高6例,2例胃腸鏡檢查均提示黏膜充血水腫,可見糜爛及潰瘍。15例患者分別在入院后3~10d出現皮膚紫癜,確診后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 結論 腹型HPS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容易誤診,需詳細詢問病史,動態觀察病情變化,輔以內鏡檢查可提高診斷率。
[關鍵詞] 紫癜;過敏性;誤診;成人
[中圖分類號] R72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2-146-03
過敏性紫癜又稱Schonlein-Henoch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微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疾病,多見于青少年,也可發生于成人。以皮膚紫癜、關節炎或關節痛、腹痛、胃腸道出血及腎炎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典型病例不難診斷,但以腹痛或胃腸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則易誤診。本研究就我院近年來誤診的15例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作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來源
15例患者均來自我院2010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腹型過敏性紫癜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齡18~39歲,平均23歲。
1.2 發病誘因
有呼吸道感染5例,進食魚蝦過敏3例,春季外出游玩接觸花粉過敏1例,腸道寄生蟲感染1例,不能提供誘因5例。
1.3 臨床表現
就診時間在起病3~7d,均以腹部癥狀為首發表現,其中上腹痛6例,占40.0%;以右中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3例,占20.0%;游走性不固定性疼痛2例,占13.3%;左上腹痛1例,占6.7%;右中腹痛2例,占13.3%;左中腹痛1例,占6.7%。伴惡心3例、嘔吐4例、腹瀉4例、血便2例、發熱1例、關節疼痛3例、肌肉酸痛1例。15例患者分別在入院后3~10d出現皮膚紫癜,其中11例為雙下肢對稱性紫癜,3例為軀干部散在紫癜,1例為左肩背部散在紫癜。
1.4 實驗室檢查
6例患者大便潛血陽性,1例大便檢出蛔蟲卵,血常規WBC≥10×109/L 7例,嗜酸粒細胞增多8例,尿常規有蛋白尿3例、血尿1例,所有患者查血清淀粉酶,有1例略高于正常,CRP升高6例,血小板、凝血功能、腹部平片、腹部B超均正常。2例血便患者行胃腸鏡檢查,其中1例胃鏡示胃竇部充血水腫,未見糜爛及潰瘍;腸鏡示降結腸黏膜可見充血糜爛及大小深淺不一的潰瘍。1例胃鏡示胃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可見點狀糜爛及出血點;腸鏡示升結腸及回腸末段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及點狀出血,病變呈節段樣改變。
2 結果
2.1 誤診情況
所有病例誤診為急性闌尾炎3例(其中2例已行手術治療,術后發現皮膚紫癜轉入我科),急性胃腸炎4例,克羅恩病1例,潰瘍性結腸炎1例,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2例,腸套疊1例,急性胰腺炎1例,結核性腹膜炎2例。誤診時間3~12d。
2.2 治療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予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解痙、止痛、對癥治療,確診后予去除病因、抗過敏、大劑量維生素C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并囑臥床休息、清淡飲食。治療后患者腹痛5~14d消失,消化道出血4~10d停止,15例病例均痊愈出院。
3 討論
HPS目前認為是免疫因素介導的一種全身性血管炎,病因仍不是很清楚,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食物(異性蛋白如魚蝦、牛奶、雞蛋等)、藥物(抗生素類、解熱鎮痛藥等)、花粉、塵埃、疫苗接種、蟲咬等都可以作為致敏因素,使具有敏感體質的機體產生變態反應,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內膜,激活補體,導致血管炎癥反應,造成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甚至出現壞死性小動脈炎,使皮下組織、黏膜及內臟器官出血、水腫,從而引起一系列損傷[1]。臨床表現為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關節腫痛、血尿、蛋白尿等。HPS患者多以皮膚紫癜來診,單純的腹型紫癜雖然少見,但也不乏以腹部癥狀為首發表現的患者前來就診[2]。有文獻報道約14%的HPS患者消化道癥狀出現于皮疹之前[3],此類患者腹痛劇烈,常伴惡心、嘔吐、便血等消化道癥狀,缺乏特異性,所以容易導致誤診[4-6]。
HPS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腹型HPS的消化道癥狀沒有特異性,容易與胃腸道疾病相關的臨床表現混淆,造成誤診。本組15例患者誤診主要是因為以腹痛或胃腸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初次就診時沒有出現皮膚紫癜,而腹型HPS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沒有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查,雖具有癥狀重體征輕的特點,但臨床醫師面對這類患者時或臨床思維局限,或對腹型HPS認識不夠深刻,就容易只注重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從而造成誤診。同時有部分醫師在查體時只注重腹部體征,忽略了對皮膚、關節的體檢,或是入院時進行了全身體檢,但在病程的觀察中只注意腹部體征的檢查,而不再注意全身體檢,以至于患者出現了皮膚紫癜而沒有發現,導致了診斷的延遲[7]。
此外,HPS累及消化道時,內鏡下表現為胃腸道彌漫充血性水腫,黏膜可見糜爛及大小深淺不一的潰瘍。黏膜較脆,觸碰易出血。胃、小腸、結腸均易受累,但以十二指腸、回腸末段、回盲部和升結腸黏膜病理改變嚴重[8-10],尤其是回腸末段。這可能是因為HPS為變態反應性疾病,回腸末端淋巴組織豐富,容易導致該處的損傷[11]。如果臨床醫生對本病沒有足夠認識,加之內鏡醫生對腹型HPS的鏡下表現不熟悉,只注意胃腸道的鏡下病變,忽視了與臨床的聯系,就容易誤導臨床醫生,最終誤診為消化道系統疾病。
未出現皮疹的腹型HPS早期容易誤診,為減少本病的誤診率。我們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要注意:首先,要掌握HPS的臨床特點,熟悉本病內鏡下的特點。臨床思維不能局限,在接診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訴的患者時,既要考慮到消化系統疾病,但也不能一葉障目,只注重消化系統疾病而忽略了能引起腹部癥狀的其他系統性疾病。其次,全面、詳細地詢問病史,除消化道癥狀外,還要注意其他系統的癥狀,如皮膚、關節的癥狀,同時要注意對病情變化的動態觀察,詳細體檢,及早發現新出現的皮疹,及早確診。另外,對一些皮疹出現較晚的患者,診斷存在一定難度。對于這類患者,內鏡檢查有重要診斷價值,因腹型HPS在內鏡下表現有一定的特異性,應及早進行內鏡檢查以助診[12]。
總之,我們要對腹型HPS有充分認識,及早診斷,給予積極治療,以避免誤診、漏診以及不必要的手術。
[參考文獻]
[1]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22-623.
[2] 鄧高振,張東升.腹型過敏性紫癜13例誤診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0,32(4):47-48.
[3] 宋覺非,左芳.腹型過敏性紫癜誤診一例[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3):273-274.
[4] 李華,任萬英,趙建業.腹型過敏性紫癜誤診為急性胰腺炎[J].臨床誤診誤治,2007,20(1):24.
[5] 李賓,付唆林.青少年腹型過敏性紫癜誤診1例[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3):150.
[6] 范燕琴,胡喜梅.過敏性紫癜誤診為胃炎胃痙攣1例[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23(30):119.
[7] 趙月珍,方亞暉.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22例誤診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18):2522-2523.
[8] 張磊,董向前.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臨床和內鏡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3,30(1):122-123.
[9] 王曉霞,胡威.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臨床內鏡特征的回顧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2,13(14):183.
[10] 熊毅敏,王一鳴.以消化道癥狀首發的成人過敏性紫癜臨床及內鏡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6):2983.
[11] 何苗,李夏雨.47例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臨床及內鏡表現[J].亞太傳統醫藥,2012,8(5):164-165.
[12] 楊麗,楊瑜明.腹型過敏性紫癜臨床診斷及誤診原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41-42.
(收稿日期:2014-08-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