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宇
[摘要]目的 研究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療效,為慢性鼻竇炎的治療尋求更好的治療途徑。方法 選取我院五官科2009~2013年收治的慢性鼻竇炎患者64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治療,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8%,明顯高于對照組(65.6%)。治療組在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方面明顯短于對照組,而且并發癥發生及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 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臨床療效確切,且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也對臨床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鼻內窺鏡手術;慢性鼻竇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2-162-03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發生在鼻竇黏膜的慢性化膿性炎癥,臨床單純藥物保守治療療效較差,容易復發,故多采用手術等綜合治療。近年來我院采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取得了比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五官科2009~2013年收治的慢性鼻竇炎患者64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15~71歲,平均(34.2±2.3)歲,病程10個月~30年;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17~78歲,平均(33.8±3.5)歲,病程1~3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及分型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 兩組患者術前均詳細進行體檢,做好術前準備,注意高血壓、冠心病、出血性疾病等情況;剪鼻毛,常規行鼻竇冠狀位軸位CT檢查及鼻內鏡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術前3天常規給予抗生素,有變應性鼻炎的患者加用激素,術前半小時常規給予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止血敏0.5g,以減少術中腺體分泌及預防出血。
1.3.2 手術方法 治療組:采用鼻內鏡系統BDJ-8型(浙江桐廬尖端內窺鏡公司)和手術器械,配合同公司BD-7型鼻竇電動手術刀進行手術。根據患者情況采取合適的麻醉方式,13例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17例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浸潤麻醉。患者取半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麻醉取得效果后,采用Messekliner術式作為基本術式,有鼻息肉者,先用圈套器清除。用細剝離器進入,根據病變的程度和范圍,決定鉤突和篩竇的切除范圍。上頜竇炎,主要切除鉤突尾部,額竇和篩竇的炎癥,則要切除鉤突的頭部和體部。開放中鼻道,暴露篩泡,在內鏡下對前后篩房進行清理,開放擴大上頜竇、額竇和蝶竇開口。對于術中發現中鼻甲肥大、氣化或息肉樣變者,行中鼻甲前外側和下緣切除;中鼻甲反向偏曲者,使用長組織鉗夾住最彎曲處外翻,使之骨折,糾正反向偏曲。手術要求既要達到良好的引流目的,也要盡可能保持鼻腔黏膜的正常和鼻腔鼻竇的正常解剖結構,以利于術后恢復功能。術畢常規以凡士林油紗條填充術腔,于術后48~72h分次取出[2]。術后靜脈應用止血藥3d,抗生素2周。取出填充物后,每天先用生理鹽水輕柔清洗鼻腔,去除鼻腔凝血塊和干痂,然后給予1%呋麻滴鼻液滴鼻,約1周出院。出院后每天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后,再用布地奈德鼻腔噴霧劑,每日兩次,連用12周。術后1個月,每周隨訪、復查1次,術后2~6個月,每兩周隨訪、復查1次。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相應處理。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根治手術,使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在半坐臥位下開放篩竇,利于篩竇引流,然后在平臥位下進行上頜竇根治手術。術后給予抗感染等常規治療。
1.4 療效判定
按照1997年海口會議制定的評定標準來判斷療效。治愈:癥狀消失,內窺鏡檢查無膿性分泌物,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好轉:癥狀明顯改善,內窺鏡檢查竇腔有少量膿性分泌物,黏膜部分區域水腫、肥厚或肉芽組織形成;無效:癥狀無改善,內窺鏡檢查見竇腔有膿性分泌物,竇口狹窄或閉鎖,息肉形成。總有效=治愈+好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64例患者術后均成功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治療組總有效率93.8%,明顯高于對照組6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組別 n 治愈 好轉 無效 總有效
治療組 32 24(75.0) 6(18.8) 2(6.2) 30(93.8)★
對照組 32 14(43.8) 7(21.9) 11(34.3) 21(65.6)
注:與對照組比較,x2=7.819,★P< 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方面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
(min) 術中出血量
(mL) 住院時間
(d)
治療組 32 35.6±4.2 86.5±23.1 3.8±1.2
對照組 32 42.6±6.3 108.4±27.6 6.1±2.9
t 5.229 3.442 4.14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和復發情況比較endprint
治療組術后發生1例并發癥(3.2%),顯著低于對照組7例(21.9%),復發率(3.1%)也顯著低于對照組(2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和復發情況比較[n(%)]
組別 n 眶周淤血 術腔粘連 上頜竇開口狹窄 復發
治療組 32 0 1 (3.1) 0 1 (3.1)
對照組 32 2(6.2) 3(9.4) 2(6.2) 9(28.1)
P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的傳統根治手術方法,由于對鼻腔黏膜和鼻甲的損害比較大,破壞了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結構[3-4],且由于手術視野小,病變易殘留,容易復發,近年來已經逐漸被新的手術方法所替代。鼻內窺鏡手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手術方式,最大的特點是視野清晰、照明好,所以能在完整切除病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的鼻腔黏膜和鼻竇功能[5-6],以利于患者鼻腔功能的康復,所以也叫功能性的鼻內窺鏡手術[7]。且此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有利于患者的面部美容,沒有明顯的禁忌證,已經廣泛獲得臨床醫生認同。
本研究顯示,鼻內窺鏡手術要想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對臨床醫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熟悉鼻內窺鏡的結構和操作技巧,準確掌握和辨別鼻腔、鼻竇的正常解剖關系,同時要注意手術精細操作,準確掌握手術深度和范圍,才能盡可能避免損傷周圍組織和重要器官,保留鼻腔黏膜正常結構和功能,盡可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8]。我院實施的鼻內窺鏡手術,都是由經驗豐富的醫生來操作,醫生精湛的手術技藝結合鼻內窺鏡下明視操作,術野清晰,精確手術,所以治療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患者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各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手術組[9]。由于術前準備充分,所有患者都進行了鼻竇冠狀位CT掃描,明確了鼻腔病變部位和范圍以及鼻腔有無變異,所以對術中完整精確切除病變部位十分有利,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和徹底性,相應的也就減少了術中并發癥和術后復發的機率[10],本組研究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治療組術中并發癥和術后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本研究還顯示,鼻內窺鏡手術的術后處理也是非常關鍵的,正確的術后處理有利于達到最佳的臨床療效。由于我們對每個手術患者都進行精細護理、密切觀察,及時隨訪,正確清洗鼻腔,及時根據情況處理手術后的各種合并癥,所以鼻內窺鏡手術的患者,術后恢復快,治愈率高,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11-12]。
綜上所述,鼻內窺鏡手術雖然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手術技術,可以基本替代傳統的手術方式,且具有治愈率高、操作簡便、創口小、患者痛苦小、恢復快、復發低的優點[13],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是要想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也對臨床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生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培養,熟練掌握這一技能,才能讓這一先進的技術更好的應用于臨床,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分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2] 馬有祥,于德林,邢志敏.內窺鏡鼻竇手術1268例臨床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35(1):30.
[3] 白廣平,李俊,董頻.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80例[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科學報,2008,22 (3):242-243.
[4] 何俊,扈祚良.慢性鼻竇炎與鼻腔解剖結構異常關系探討[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5(6):828-829.
[5] 吳棣.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的療效觀察[J].安徽醫學,2001,7(32):926-927.
[6] 鄧碧凡,邱榮敏,廖敏,等.鼻內窺鏡手術對慢性鼻竇炎的療效及相關因素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13):1944-1945.
[7] 李志國.鼻內鏡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281(35):87-88.
[8] 劉季萍.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9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277(31):81-82.
[9] 李志林,王愛平.鼻內窺鏡手術前期處理對術中出血影響的研究[J].中華當代醫學,2005,3(4):28-29.
[10] 陶春蕾,李永團.慢性鼻竇炎CT掃描下鼻道竇口復合體的結構分析及臨床意義[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3,25(4):29-31.
[11] 陸軍.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療效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2):260-261.
[12] 李樹正.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鼻內鏡手術后生活質量及療效[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11):1212-1213.
[13] 黃文銀,梁軍,趙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120例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9,20(1):52.
(收稿日期:2014-07-25)endprint
治療組術后發生1例并發癥(3.2%),顯著低于對照組7例(21.9%),復發率(3.1%)也顯著低于對照組(2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和復發情況比較[n(%)]
組別 n 眶周淤血 術腔粘連 上頜竇開口狹窄 復發
治療組 32 0 1 (3.1) 0 1 (3.1)
對照組 32 2(6.2) 3(9.4) 2(6.2) 9(28.1)
P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的傳統根治手術方法,由于對鼻腔黏膜和鼻甲的損害比較大,破壞了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結構[3-4],且由于手術視野小,病變易殘留,容易復發,近年來已經逐漸被新的手術方法所替代。鼻內窺鏡手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手術方式,最大的特點是視野清晰、照明好,所以能在完整切除病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的鼻腔黏膜和鼻竇功能[5-6],以利于患者鼻腔功能的康復,所以也叫功能性的鼻內窺鏡手術[7]。且此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有利于患者的面部美容,沒有明顯的禁忌證,已經廣泛獲得臨床醫生認同。
本研究顯示,鼻內窺鏡手術要想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對臨床醫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熟悉鼻內窺鏡的結構和操作技巧,準確掌握和辨別鼻腔、鼻竇的正常解剖關系,同時要注意手術精細操作,準確掌握手術深度和范圍,才能盡可能避免損傷周圍組織和重要器官,保留鼻腔黏膜正常結構和功能,盡可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8]。我院實施的鼻內窺鏡手術,都是由經驗豐富的醫生來操作,醫生精湛的手術技藝結合鼻內窺鏡下明視操作,術野清晰,精確手術,所以治療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患者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各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手術組[9]。由于術前準備充分,所有患者都進行了鼻竇冠狀位CT掃描,明確了鼻腔病變部位和范圍以及鼻腔有無變異,所以對術中完整精確切除病變部位十分有利,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和徹底性,相應的也就減少了術中并發癥和術后復發的機率[10],本組研究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治療組術中并發癥和術后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本研究還顯示,鼻內窺鏡手術的術后處理也是非常關鍵的,正確的術后處理有利于達到最佳的臨床療效。由于我們對每個手術患者都進行精細護理、密切觀察,及時隨訪,正確清洗鼻腔,及時根據情況處理手術后的各種合并癥,所以鼻內窺鏡手術的患者,術后恢復快,治愈率高,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11-12]。
綜上所述,鼻內窺鏡手術雖然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手術技術,可以基本替代傳統的手術方式,且具有治愈率高、操作簡便、創口小、患者痛苦小、恢復快、復發低的優點[13],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是要想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也對臨床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生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培養,熟練掌握這一技能,才能讓這一先進的技術更好的應用于臨床,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分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2] 馬有祥,于德林,邢志敏.內窺鏡鼻竇手術1268例臨床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35(1):30.
[3] 白廣平,李俊,董頻.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80例[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科學報,2008,22 (3):242-243.
[4] 何俊,扈祚良.慢性鼻竇炎與鼻腔解剖結構異常關系探討[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5(6):828-829.
[5] 吳棣.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的療效觀察[J].安徽醫學,2001,7(32):926-927.
[6] 鄧碧凡,邱榮敏,廖敏,等.鼻內窺鏡手術對慢性鼻竇炎的療效及相關因素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13):1944-1945.
[7] 李志國.鼻內鏡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281(35):87-88.
[8] 劉季萍.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9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277(31):81-82.
[9] 李志林,王愛平.鼻內窺鏡手術前期處理對術中出血影響的研究[J].中華當代醫學,2005,3(4):28-29.
[10] 陶春蕾,李永團.慢性鼻竇炎CT掃描下鼻道竇口復合體的結構分析及臨床意義[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3,25(4):29-31.
[11] 陸軍.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療效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2):260-261.
[12] 李樹正.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鼻內鏡手術后生活質量及療效[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11):1212-1213.
[13] 黃文銀,梁軍,趙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120例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9,20(1):52.
(收稿日期:2014-07-25)endprint
治療組術后發生1例并發癥(3.2%),顯著低于對照組7例(21.9%),復發率(3.1%)也顯著低于對照組(2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和復發情況比較[n(%)]
組別 n 眶周淤血 術腔粘連 上頜竇開口狹窄 復發
治療組 32 0 1 (3.1) 0 1 (3.1)
對照組 32 2(6.2) 3(9.4) 2(6.2) 9(28.1)
P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的傳統根治手術方法,由于對鼻腔黏膜和鼻甲的損害比較大,破壞了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結構[3-4],且由于手術視野小,病變易殘留,容易復發,近年來已經逐漸被新的手術方法所替代。鼻內窺鏡手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手術方式,最大的特點是視野清晰、照明好,所以能在完整切除病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的鼻腔黏膜和鼻竇功能[5-6],以利于患者鼻腔功能的康復,所以也叫功能性的鼻內窺鏡手術[7]。且此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有利于患者的面部美容,沒有明顯的禁忌證,已經廣泛獲得臨床醫生認同。
本研究顯示,鼻內窺鏡手術要想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對臨床醫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熟悉鼻內窺鏡的結構和操作技巧,準確掌握和辨別鼻腔、鼻竇的正常解剖關系,同時要注意手術精細操作,準確掌握手術深度和范圍,才能盡可能避免損傷周圍組織和重要器官,保留鼻腔黏膜正常結構和功能,盡可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8]。我院實施的鼻內窺鏡手術,都是由經驗豐富的醫生來操作,醫生精湛的手術技藝結合鼻內窺鏡下明視操作,術野清晰,精確手術,所以治療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患者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各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手術組[9]。由于術前準備充分,所有患者都進行了鼻竇冠狀位CT掃描,明確了鼻腔病變部位和范圍以及鼻腔有無變異,所以對術中完整精確切除病變部位十分有利,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和徹底性,相應的也就減少了術中并發癥和術后復發的機率[10],本組研究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治療組術中并發癥和術后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本研究還顯示,鼻內窺鏡手術的術后處理也是非常關鍵的,正確的術后處理有利于達到最佳的臨床療效。由于我們對每個手術患者都進行精細護理、密切觀察,及時隨訪,正確清洗鼻腔,及時根據情況處理手術后的各種合并癥,所以鼻內窺鏡手術的患者,術后恢復快,治愈率高,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11-12]。
綜上所述,鼻內窺鏡手術雖然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手術技術,可以基本替代傳統的手術方式,且具有治愈率高、操作簡便、創口小、患者痛苦小、恢復快、復發低的優點[13],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是要想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也對臨床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生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培養,熟練掌握這一技能,才能讓這一先進的技術更好的應用于臨床,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分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2] 馬有祥,于德林,邢志敏.內窺鏡鼻竇手術1268例臨床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35(1):30.
[3] 白廣平,李俊,董頻.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80例[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科學報,2008,22 (3):242-243.
[4] 何俊,扈祚良.慢性鼻竇炎與鼻腔解剖結構異常關系探討[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5(6):828-829.
[5] 吳棣.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的療效觀察[J].安徽醫學,2001,7(32):926-927.
[6] 鄧碧凡,邱榮敏,廖敏,等.鼻內窺鏡手術對慢性鼻竇炎的療效及相關因素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13):1944-1945.
[7] 李志國.鼻內鏡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281(35):87-88.
[8] 劉季萍.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9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277(31):81-82.
[9] 李志林,王愛平.鼻內窺鏡手術前期處理對術中出血影響的研究[J].中華當代醫學,2005,3(4):28-29.
[10] 陶春蕾,李永團.慢性鼻竇炎CT掃描下鼻道竇口復合體的結構分析及臨床意義[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3,25(4):29-31.
[11] 陸軍.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療效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2):260-261.
[12] 李樹正.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鼻內鏡手術后生活質量及療效[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11):1212-1213.
[13] 黃文銀,梁軍,趙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120例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9,20(1):52.
(收稿日期:2014-07-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