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川 徐和甜 劉鵬
[摘要] 目的 探討持續負壓引流加彈性加壓包扎法在腮腺手術后的應用價值。 方法 71例腮腺切除術的腮腺疾病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行傳統加壓包扎、橡皮片引流,實驗組患者行持續負壓吸引結合彈性加壓包扎,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涎瘺發生情況。 結果 實驗組中1例發生涎瘺,對照組中6例發生涎瘺,實驗組術后涎瘺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持續負壓吸引結合彈性加壓包扎法效果可靠,有效預防了術后涎瘺及感染的發生,縮短加壓包扎時間,明顯提高了患者的舒適性。
[關鍵詞] 負壓引流;彈性加壓包扎;腮腺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 R739.8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2-172-03
在口腔頜面部腫瘤中,涎腺腫瘤約占20%左右,而其中有80%發生在腮腺,腮腺切除或部分切除是治療腮腺腫瘤的主要方法,涎瘺、切口延遲愈合是其常見的手術并發癥,其中發生腮腺涎瘺的主要原因即是術后加壓包扎失誤,多發生于手術3d以后[1-2]。傳統的加壓包扎方法是術后腮腺區放置橡皮條引流、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即所謂的“正壓引流”,一般需要加壓包扎2周,這一過程中,壓力難以控制,包扎時間過長,患者的痛苦較大,許多患者難以耐受,出現抵觸治療的情況,甚至個別患者自行拆除加壓包扎,影響加壓效果,從而導致涎瘺的發生 [3-5] 。目前,持續負壓吸引技術已逐漸引進到腮腺術后的治療中,我科也自2010年始,將該技術應用于臨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71例患者,為2010年5月~2014年2月在我院口腔頜面外科行腮腺切除術或腮腺部分切除術患者,其中男33例,女38例;年齡28~65歲,平均42.1歲,其中左側39例,右側30例,雙側2例;良性腫瘤68例,惡性腫瘤3例。依據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41例,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于腮腺手術后行橡皮片引流,留置48h后撤除,同時使用普通彈力繃帶傳統加壓包扎2周。實驗組:患者行腮腺手術后,將負壓引流管放置術區創面內,自切口引出,常規嚴密縫合創口及管周后,擠出負壓罐內空氣,接引流管保持持續負壓引流,將罐體固定于患者胸前衣物上,術區以常規方法用敷料覆蓋保護即可,負壓引流器為江蘇省南通市奧華醫用品有限公司生產,負壓為5kPa,負壓引流放置4~5d,去除負壓引流后再行彈性繃帶加壓包扎,即以多層敷料覆蓋術區,并使敷料形狀適應術區表面形態[6],外用彈性繃帶纏繞,于頂部十字交叉,露出耳廓,適當調整繃帶長度,控制好加壓的力量大小,保證患者無任何不適感。加壓包扎2~3d后,即于術后7d拆線時一并解除加壓包扎。
1.3 涎瘺評定標準
患者于手術7d即拆線時及術后14d進行術區檢查,若傷口出現裂開并可見清亮液體滲出,咀嚼進食時液體量增加,或患者自覺輕微腫脹,可查及術區波動感,能夠通過穿刺抽出一定量的清亮液體,則可評定為涎瘺[7]。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共有6例發生了涎瘺,實驗組僅有1例發生涎瘺,兩組患者腮腺術后涎瘺發生率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1。通過觀察,患者術后引流量第1天約50~70mL,第2天約20~30mL,第3天以后為10mL以下。引流裝置輕便,未對患者生活造成過多影響,患者進食、語言等功能如常,普遍反映良好。
3 討論
涎瘺、切口延遲愈合是腮腺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因為手術創面滲血、殘留腺體分泌涎液、皮瓣與深層組織帖附不良形成死腔等,唾液和滲血聚集在死腔中,即可形成涎瘺或引起感染,手術3d后患者涎瘺發生率最高[8],因此腮腺術后必須加壓引流,且要保證引流通暢。傳統的方法是正壓引流,即通過十字或巴唐繃帶加壓,壓迫傷口內的滲液流出,壓迫殘留腺體促使其萎縮,壓迫手術中翻起的肌皮瓣促使其與深部創面貼合,便于傷口的愈合[9]。此種引流方式的效果是可靠的,但其缺點也很明顯,繃帶加壓過緊會阻礙面部的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造成下瞼及面部水腫,影響皮瓣局部供血,從而影響傷口的愈合,給患者造成巨大痛苦,若壓迫過松,皮瓣供血良好,但無法使整塊皮瓣與深部創面貼合,形成死腔,聚集唾液及血液,導致感染或涎瘺等并發癥,由于繃帶的限制,張口困難,影響進食、呼吸及語言等日常活動,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橡皮片容易脫落,或因受壓而引流不暢,同樣會引起創面積液而感染[10]。負壓吸引的原理是通過一定方法制造其吸引頭的負壓狀態,通過大氣壓將吸引頭外的物質向吸引頭處集中,從而達到“吸引”及“加壓”的雙重效果[11],持續負壓引流能夠保持術區的負壓狀態,免除了傳統加壓包扎的一切缺點。持續負壓引流徹底,能夠使皮瓣與深部創面緊密貼合,消除死腔,避免滲血和涎液的潴留,加速殘留腺泡的萎縮,降低術后涎液的分泌量,這些都避免了涎瘺和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持續負壓引流利于觀察引流液的情況,從引流液的數量和顏色可以判斷術區有無出血等異常,便于及時處理,如引流液數量過多或顏色為鮮紅色時,提示腮腺殘端結扎不徹底或有活動性出血,可即刻再次手術,暴露創面,重新處理腮腺殘端及血管斷端,而傳統的加壓方法必須打開加壓包扎后才能發現上述情況,延誤了處理時間,易引起嚴重后果。持續負壓吸引也有利于觀察皮瓣的血運情況,防止皮瓣壞死的發生。引流管拔出后只遺留纖細的盲道,經短暫的加壓包扎即可愈合,愈合后瘢痕小,利于美觀[12]。最主要的是無傳統加壓包扎給患者帶來的疼痛、影響呼吸和進食等不便,大大提高了術后患者的舒適度,能夠得到患者積極的配合,使治療順利完成。筆者認為無需在耳后正常皮膚內重新設置引流口,將引流管放置于切口低處即可,只要保證創口縫合嚴密,也能達到形成密閉空腔的效果,上述32例患者皆采用這種引流方式,術后情況顯示負壓效果可靠,無漏氣現象,避免了新形成創口,減少了感染的機會,減少了瘢痕的增加。引流管拔出后遺留了一條盲道,盡管纖細,但仍需加壓包扎,本組患者中發生涎瘺的一例,即為拔出引流管后沒能加壓包扎,殘液經盲道至引流口流出而形成的,經加壓包扎后愈合,所以拔出引流管后仍應加壓包扎2~3d,總結我科經驗,加壓包扎2~3d足以保證該盲道的愈合,相比傳統的方法,大大縮短了加壓包扎的時間,患者基本可以接受并配合。未來的工作中,我們還將繼續探索改進的方法,爭取完全棄用加壓包扎這一過程,改善患者術后的舒適度。
使用持續負壓吸引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術中縫合要嚴密;二是保證負壓裝置的密閉性;三是更換引流罐時的操作順序,必須是先以止血鉗鉗夾引流管,再取下引流罐,將處于壓縮狀態的新的引流罐連接好后,最后松開止血鉗,防止逆行回吸造成術區污染。
[參考文獻]
[1] 彭歆.負壓引流與腮腺術后涎瘺[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1,15(6):455-456.
[2] 馬大權.涎腺外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7-158.
[3] 李志強,艾偉健,劉曙光.加壓包扎時間對腮腺術后涎瘺發生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2,15(3):378-379.
[4] 張麗娜.負壓引流預防腮腺術后涎瘺等并發癥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藥,2011,33(15):2325-2326.
[5] 周樹夏.手術學全集·口腔頜面外科卷[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381-384.
[6] 陳劍云,曾大順,喻棣.應用腎形棉墊加壓包扎預防腮腺術后涎瘺[J].上海口腔醫學,2010,15(4):45-46.
[7] 王濤,符志勇.負壓引流預防腮腺術后涎瘺的作用[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9,30(6):359-361.
[8] 畢文娟.腮腺術后負壓引流和橡皮條引流的相關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2010,4(4):35-36.
[9] 劉寶林.口腔頜面外科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79-381.
[10] 畢文娟,王東,彭誠,等.腮腺術后負壓引流和橡皮條引流的相關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10,11(8):388-390.
[11] 孫強.負壓引流在腮腺術后預防涎瘺中的臨床應用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12):1118-1119.
[12] 孫道成.腮腺術后兩種引流方式的臨床療效對比[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0(30):21-22.
(收稿日期: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