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華
[摘要]目的 觀察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LM)的臨床效果,探究LM的臨床應用價值,為后期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間醫院門診收入的12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本組研究對象,根據不同手術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行開腹子宮肌瘤切除術治療,研究組患者行LM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一般情況。 結果 研究組術后隨訪妊娠率為76.7%,對照組為51.7%;研究組術后盆腔粘連率為13.3%,對照組為31.7%;兩組患者在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鎮痛藥使用率、病率、盆腔粘連、康復時間、妊娠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LM治療子宮肌瘤效果確切,可降低盆腔粘連等并發癥,患者康復快,可作為有妊娠需求患者的首選術式。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2-182-03
子宮肌瘤又稱纖維肌瘤或子宮纖維瘤。目前,臨床中子宮肌瘤多為良性病變,有針對性地選擇可有效治療的措施是治愈子宮肌瘤的關鍵,手術切除是目前公認的且廣泛應用的一種有效治療方式[1]。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患者對醫療需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關注臨床治療效果,更關注手術安全性及術后美觀度等方面。筆者于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間對我院收治的120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研究,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120例,其中單發性肌瘤64例,多發性肌瘤56例;漿膜下肌瘤98個,壁間肌瘤91個。所有患者婚姻完整、配偶性功能無障礙,均有生育需求。根據手術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0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6~45歲,平均(35.1±1.1)歲;肌瘤直徑1.4~9.0cm,平均(5.2±1.3)cm。對照組患者年齡29~45歲,平均(34.7±1.5)歲;肌瘤直徑1.6~9.0cm,平均(5.4±1.8)cm。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肌瘤直徑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病例選取標準
本組120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收入后確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2]:(1)年齡不超過65歲;(2)符合子宮肌瘤行切除術的指征;(3)經病理切片確診;(4)本人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氣管內插管全麻。對照組患者行傳統開腹手術切除子宮肌瘤。研究組患者全麻后取膀胱截石位,腹部選4點進行常規穿刺,置入腹腔鏡及手術機械。在腹腔鏡監視下將12U垂體后葉素注入肌瘤與子宮體之間的切口位置,再沿著子宮橫向將肌瘤切開,剝離表面漿肌層顯露瘤體,完整剝除肌瘤,剝除肌瘤同時采用雙擊電凝進行止血處理。采用改進縫合方式,選擇1號無損線進行直辱式卷折對肌瘤床進行縫合。切緣內翻填充瘤窩。若肌瘤較多且間隔距離遠,則逐個剔除后縫合,剝出的肌瘤使用電動粉碎機進行旋切粉碎后取出,沖洗止血。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排氣、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和鎮痛藥使用情況;(2)囑患者1年內隨訪,了解復發率、妊娠率等。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數據采用SPSS14.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一般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鎮痛藥、并發癥等情況比較
2.3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
3 討論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生殖系統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是一種對雌孕激素具有依賴性的腫瘤,在30~50歲女性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臨床中最有效、直接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LM的實施受子宮肌瘤大小、數目、生長部位限制,手術禁忌證包括[3-4]:(1)患者存在4個以上直徑>3cm的子宮肌瘤;(2)肌瘤平均直徑超過10cm;(3)患者自身不具備長時間氣腹條件。目前,LM適用于漿膜下肌瘤和易于摘除且不用進入宮腔內的肌壁肌瘤。
子宮肌瘤采用LM術進行治療,彌補了傳統開腹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不足,具有微創、切口美觀、疼痛弱、康復快等優勢[5]。以往認為LM的操作難度較大,其原因主要是鏡下操作、縫合技術不熟練以及縫合的方法不利于止血,導致術中出血量大、手術時間長[6]。因此,腹腔鏡手術要求術者具備優良的腔內、外縫合與打結技術,且應根據自身手術經驗選擇合適患者。傳統LM術對創面采用連續或者間斷縫合,大量臨床實踐顯示連續縫合過程中絲線易松動,而間斷縫合的打結次數較多,不易拉緊,不利用創口愈合;同時,上述兩種縫合方式均不能讓瘤腔完全閉合,且縫合后創口易滲血,導致手術時間長和術中出血量增多[7-9]。本研究顯示,研究組出血量為(107.4±65.3)mL,對照組為(115.3±68.4)mL;
研究組手術時間(93.4±28.7)min,對照組為(100.7±32.2)min;明顯對照組出血量大且手術時間較長。本次研究選取縫合改進的LM術,術中選用無損傷的1號線進行直辱式的卷折連續縫合法,促使切口邊緣卷折內翻,對瘤窩具有填充作用,更利于壓迫止血和拉緊縫合[10-11]。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術后盆腔粘連率為13.3%,對照組為31.7%,明顯研究組盆腔粘連率更低,且兩組在盆腔粘連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8.0867,P=0.0166)。與相關文獻[12]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說明該方式的臨床止血效果好,縮短了收縮時間,縫合表面光滑,能顯著降低盆腔粘連的發生[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鎮痛藥的使用率為8.3%,對照組為83.3%,明顯研究組術后疼痛程度更弱;研究組術后隨訪妊娠率達76.7%,對照組為51.7%,明顯研究組妊娠率更高;兩組患者在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鎮痛藥使用率、病率、康復時間、妊娠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LM應用于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效果確切,對患者創傷小,切口愈合快、美觀,患者住院時間更短,還能顯著降低術后盆腔粘連的發生,保留了患者生育功能,不失為子宮肌瘤治療中一種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 于達,楊永華,林艷.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粉碎并核除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4):23-24,26.
[2] 尹航.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98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3):168-169.
[3] 梁小霞,譚瑞金,黃曉敏,等.快速康復護理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0):136-138.
[4] 范麗.腹腔鏡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5):44-45.
[5] Gargiulo AR,Srouji SS,Missmer SA,et al.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compared with standard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2,120(2Part.1):284-291.
[6] 張新芬.兩種不同手術方式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護理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3):3677-3678.
[7] 馬秀娟.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圍術期子宮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5):701-703.
[8] Vercellino G,Erdemoglu E,Joe A,et al.Laparoscopic temporary clipping of uterine artery during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2,286(5):1181-1186.
[9] 張曉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中手術技巧探討[J].中國醫刊,2014,49(2):73-74.
[10] 劉莉.腹腔鏡下不同術式子宮肌瘤切除術51例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1,3(1):46-48.
[11] 滕燕伊,孫嶺梅,任汝仙,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臨床路徑評價[J].重慶醫學,2013,42(18):2153-2154.
[12] 王晨笛,王海英,楊云,等.腹腔鏡輔助腹壁小切口與單純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8):634-637.
[13] 曾秀華,許學嵐,王春平,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48例臨床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17(7):541-543.
(收稿日期:201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