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
漢儒董仲舒在其著名的《天人三策》最后一策猛烈抨擊漢初官員經商牟利之風氣。董仲舒指出,正是由于官員熱衷于逐利,“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于下”,導致貧富分化日益嚴重。這種局面及其后果,與今日相似。董仲舒據此提出達到優良社會秩序的基本原理:“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董仲舒隨后提出官員、普通民眾的倫理規范:“夫皇皇求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民眾當然可以逐利,農、工、商當然要賺錢,越多越好,他們賺錢越多,社會越發達。唯獨官員不可惦念賺錢。官員的責任是管理社會,是協調不同利益之間的沖突。為此,官員必須遠離于利,如此才能保持公正。如果官員熱衷于利,民眾就沒有活路;如果官員被利益牽制,那就不可能保持公正。
四書之首的《大學》最后討論的同樣是官員倫理問題:“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官員的責任本來是管理社會,現在卻以發財為人生目的,那也就淪為“小人”,必定災禍并至。今日被反腐風暴橫掃的官員,就是現成的例證。
今年“五四”在北大,習近平講過這樣一句話:“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正是上述古老智慧的簡潔表達。過去十來年,官員們習慣了以權得到一切。今天,他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習慣是丑惡的,不可持續的。官員們需要在繼續為官和發財致富之間做出抉擇,這兩者是不可兼得的。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