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宇
美國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系。一個人脈競爭力強的人,他擁有的人脈資源比別人更深更廣。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這個人脈資源可以讓他比別人更快速地獲取有用的信息,進而轉換成工作、升遷獲得財富的機會。
一個人的人脈資源,重量,更重質。拿出一頁紙來,在紙上寫下和你相處時間最多的6個人,也可以說是與你關系最親密的6個朋友,記下他們每個人的年收入,算出這6個人年收入總和的平均數,這個平均值便能反映出你個人年收入的多少。
你的朋友的思維和言論對你的工作事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周圍的人只是為了一次小小的加薪或超市的便宜貨而欣喜,你自己的目光也難說能看多遠了。
而那些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地位的人,即使在聊天,談論的內容也離不開投資理財、經營管理,接觸他們的思維方式,對后來者將是一種質的飛躍。即使他們談的只是藝術品或者健身、旅游,對那些還沒有資格享受它們的人也將是一種激勵。
一個人的朋友圈子里,不能沒有幾個重量級的人物。我國清末的一代官商胡雪巖的經歷,就驗證了朋友資源的重要性。
胡雪巖在十二三歲的時候進錢莊當學徒,靠自學粗通文墨。平時要學習的業務包括珠算、習字、記賬、寫信等,了解商品性能,熟記銀兩成色。照這個途徑發展下去最高成就也不外是學成師滿,成為一個有模有樣的伙計。當然,憑胡雪巖的天資,最后能混成一個“掌柜”什么的也是不成問題的,但也是僅此而已了。
但是胡雪巖是一個心懷大志的人,他從未放棄過走出這個小圈子的努力。與破落的世家子弟王有齡相逢,靠其幫助,完成了一個真正的大商人的原始積累。此后,他的眼界愈加開闊,涉及的層面也愈廣。在洋場,有英文漂亮、熟悉外國商情的古應春;在江湖上,有幫會的老大尤五與郁四。而與一代名臣左宗棠的結交,使他在官商兩道如魚得水,終于成為赫赫有名的紅頂商人。
胡雪巖的成功,其實質就是對自己圈子的突破,他的歷程,就是從一個低層次的圈子,逐步走向一個高層次圈子的歷程。
我們每個人出生以后,便進入一個自然形成的社會圈子。最初,圈子里的人包括父母親友,一起上學的同學,一起游戲的伙伴等等。進入社會以后,這個圈子大了許多,我們有了上司、同事和下屬,有了事業上的合作者,或者你還加入了某個學術組織、某個俱樂部。
這些圈子,基本上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比如一個出生在大雜院的孩子,他所接觸的層次,大部分也以同階層的人為主。而很多富貴人家的子弟,在少年時代,就穿上特別定制的小號西裝,掛上企業集團的胸牌,像模像樣地列席董事會了。
下層人的小圈子里,身份差不多,大家可以彼此平視,但是如果你想有所發展,這個小圈子就顯得有點兒狹窄。
但是好在圈子與圈子之間,是在不停地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也就是說,只要你在動,在努力,圈子就不可能圈住你的身份。廣交朋友,開拓新的人脈關系,是打破由出身環境所帶來的社會關系圈,重新組織新的圈子。
從中國人的傳統心態來看,社交應該以性格相投、性情相近為選擇,如果只注重交往對象的實際價值,則未免過于勢利。但是在現代的交際觀念中,社交的三個基本目標是信息共享、情感溝通和互利互助。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如果一個人既窮困潦倒,也缺乏有益于人的資訊和與人攜手奮斗的能力,那么你會和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可見,人際交往中的功利思想畢竟是無法回避的,在遇到生存危機或者事業上的阻礙時,實力強大的朋友可以拉你一把,窮朋友卻可能把你拖向更窮的泥沼。
每個人的人際關系網絡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目標、不同的理想需要不同的人際關系網絡去支持,人際關系網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
我們可以把各種朋友進行分類,其目的就在于我們要從中發現影響我們工作、事業的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因素。我們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加強相關方面的交往,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那些對事業最有影響力的人際關系上,成功提升自己的人氣指數。
(摘自《中國式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