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云
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試題的作答要求中,要求考生的作文必須達到“條理清楚”、“結構完整”,諸如此類的“常識性提醒”,對于考生來說,早已是老生常談,耳熟能詳,亦自信能對之準確地理解、把握。然而,結果或許出乎意料,不少考生正是栽在這常識性的忽略上,考生并未清醒意識到,申論文章作為泛公文(或泛應用文)之一,有著特殊的規定性和程式性,其中,又以作文的結構設計表現得最為充分。可以說,什么樣的結構設計,反映出考生對主題的把握、對問題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如果結構殘缺、凌亂,就可能造成層次不清,條理不明,給人以邏輯錯亂的印象,從而直接影響到考生作文的評分檔次,因此申論作文的結構設計不可不慎。
申論作文本質上是一篇既定的議論文,所以具備議論文的一般屬性,其總體結構模式為“三段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當然,若膠柱鼓瑟的以此為原則,將申論作文不加變通地設計成“三段式”,其結果大多只會是一篇相當糟糕的“八股文”。“三段論”只是一個總體的結構框架,考生必須結合公共權力運作過程的基本原理,根據不同的主題和行文要求,對這一結構進行靈活的變化,敷衍鋪陳,設計出更加詳細精當的文章結構。
由于結構往往跟文體密切相關,因此,可以從文體差異角度來討論申論作文的結構設計。根據主題內容的不同和文章結構的差異,通常可以細分為三大類型:策論文、政論文和評論文。
一、策論文的結構設計
所謂策論文,指的是針對某一問題或事件,提出對策措施的一種文體。其結構設計的大致思路是:首先是結合所給定資料,概括存在問題,探究深藏于表象背后的因果邏輯,指出問題的危害性及解決該問題的重要性;隨后是文章主體部分,重點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思路或具體的實施策略。簡言之,針對某一問題或事件,策論文側重于回答“怎么辦”。
策論文是申論考試中最為常見的文體,特別是在省、市一級公考中,策論文更具普適性,以此測查考生面對基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是否具備相應地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例如2010年××省考題“以‘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工作為題”、××市的考題“以‘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保密工作為主題”、××市的考題“以‘中國應如何創造未來的人口紅利為話題”等都是典型的策論文考題;2010年的國考題“以‘海洋的保護與開發為題”和2013年的國考題“以‘歲月失語,唯石能言為題”、2014年××省的考題“以‘讓人民群眾看到希望為題”談污染治理問題等,策論文都是最佳選擇。
為進一步了解策論文的結構設計,不妨以2010年××省公考題為例:“農民能否持續增收,不僅關系到‘三農問題的解決,還關系到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請聯系給定資料,結合自己的思考,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從題干看,本題的重點落在“農民能否持續增收”上,因此如何解決農民持續增收問題是文章的主體。同時,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意義亦不可不談,因為這是推動農民增收政策實施的理論依據,與之相應的,目前農民持續增收存在哪些障礙,則是制定農民增收政策的現實依據。至此,文章所涵蓋的三大部分內容已經確定,其主次詳略也已安排好,只要對之進行適當的排列組合,理清其間的邏輯關系,就可以形成一篇策論文了。試看下面一篇范文:
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十三億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柱產業。國家對農民的增收和農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然而,由于長期的基礎薄弱、投入與管理環節不到位、農產品價格漲幅偏低等因素的影響,造成農民收入增長慢,農業發展仍處于低水平徘徊狀態,農民抗市場風險能力弱。這種不利狀況亟待改變。
提高農民收入,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民增收與否,不僅關系到“三農”問題的解決,還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關系到國家政策的制定與走向。各級政府應該持續深入研究中國“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趨勢以及解決的對策,并將之落到實處。其中,農民增收問題又是重中之重,該問題若是解決不好,國家的發展就會成為一紙空談。
要解決農民持續增收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真考慮:
一是加大投入。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經費的投入,完善水利、電力、道路、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改善服務、管理功能,應對自然災害、人口增長,文化需要等帶來的挑戰。
二是加快政策制定和完善。合理的制定農民工就業、務工政策,鼓勵農民工回鄉就業、回鄉創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吸引農民工回家鄉建設,合理引導人才流動,為農業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進一步完善社保、醫療合作等農村養老服務機制,使農民不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使社會主義福利保障體系優越性在農村得到彰顯。
三是加強培訓、建立培訓基礎,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培訓實用技能,如養殖技術,電腦操作等,引導農民合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發家致富。
四是加大土地利用率。政府合理引導農民對土地依賴的心理,鼓勵其大膽盤活土地資源,在保證土地不拋荒的情況下,靈活采用多種形式增加收入。
五是要在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總體平衡的基礎上,合理調整農產品價格,讓農民收入來得更直接,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有利條件。
總之,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農業這條國民經濟的脈搏有力地跳動起來,既符合農民的心愿,也符合十三億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可以說,它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把鑰匙,只有將之切實解決了,才能有利于中國經濟、科學高速、平穩、健康發展整體規劃的實現。
本文通過第一段來簡單介紹背景,同時引出話題;第二段分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第三段闡發了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意義,指出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為隨后將要提出的對策提供現實依據和理論支持;隨后,文章進入主體部分,分別從資金、制度、培訓等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具體措施;文末進行總結,并對主題進行適當提升,分寸感把握適度。不難看出,本文大體依然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模式,作者對之進行了較為靈活的變通,依據公共權力運行過程基本原理,將三段擴展到了十段。雖然是由簡入繁,但因作者理清了段落間的邏輯關系,注意詳略得當,層次分明,語言通暢,在“結構完整”的同時也做到了“條理清楚”,且在主題的挖掘和提升方面亦有可圈可點之處,因此可算是一篇上佳的策論文。
二、政論文的結構設計
政論文指分析某一問題(事件)具有何種價值,或者解決某一問題具有何種意義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其結構設計的大致思路為:立足政治高度,從具體問題、事件的表象中探究其本質,追根溯源,剖析其前因后果,闡明其重要價值或意義,或強調解決某一問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簡言之,面對某一問題或事件,政論文的核心任務是回答“怎么樣”,闡釋某種價值理念的“正當性”,完成“政治游說”。從歷年考題看,政論文也是常見文體,如2011年國考題“以‘弘揚黃河精神為主題”、2011年全國多省市聯考題“以‘家底為題”、2013年的國考題“以‘讓……大放異彩為題”(地市級)、2014年國考題“以‘米蘭·昆德拉的慢生活為話題”、2014年全國聯考題“以‘價值輸出為話題”等都可以寫成政論文。一般而言,相對策論文,政論文對考生的理論功底以及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
2010年上半年××省公考題為:請圍繞“健康是關系國家強盛、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大問題”寫一篇議論文。根據給定資料得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但國民健康工作的推進并非與之同步,狀況堪憂。特別是增進國民健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未引起有關部門的充分重視,甚至以犧牲國民健康的方式換取經濟增長,即所謂“帶血的GDP”。據資料獲悉的背景知識,再結合題干要求,可知本題的重點是要詮釋國民健康對國家強盛、社會和諧及人民幸福的重要意義,以此喚醒國人的健康意識。試看范文:
健康是一筆寶貴財富
“生活奔小康,身體要健康”,身體健康、生活幸福是國民的一大理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國民健康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但與此同時,污染造成的生存環境惡化、激烈的市場競爭造成的巨大工作壓力、體育設施的嚴重不足造成缺乏鍛煉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國民健康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情況不容樂觀。長此以往,將會對我國未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國民健康狀況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應將之視為一筆寶貴財富加以好好珍惜。
國民健康是關系國家強盛的大問題。國家強盛歸根結底需要全體國民共同努力才能達成,其中,人才無疑是最為基本的要素。而人才除了有專業技能之外,還需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作為基本保障。因此,國家對國民健康的關注和投入,不僅是民生發展的時代需求,也是高屋建瓴的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步驟。此外,國民健康狀況與否還直接影響到國家形象,只有樹立健康的國民形象,才能成為真正強盛的國家。
國民健康是關系社會和諧的大問題。單純的經濟發展,不一定能帶來社會和諧,只有重視民生健康的經濟增長模式,才能有利于社會和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不重視環境保護,甚至以犧牲國民健康的方式換取經濟增長,形成“帶血的GDP”,給當地民眾健康帶來損害,引起民眾不滿,甚至引起群體性事件,這將直接影響到社會大環境的和諧。因此,建設和諧社會,不可不重視國民健康與經濟發展模式的協調。
國民健康是關系人民幸福的大問題。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人民幸福。幸福無疑需要身心健康作為基本保障,否則幸福就無從談起。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目前國民亞健康、缺乏鍛煉等狀況依然比較嚴重,甚至由此“因病致貧”現象也屢見不鮮,從而直接影響到個人和家庭的幸福。因此,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必須重視國民健康事業的發展。
促進國民健康,既需要政府扶持引導,也需要個人重視和參與。只有實行多管齊下,綜合管理,才能推動國民健康事業的穩步發展。
總之,國民健康是關系國家強盛、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大問題,是一筆寶貴財富,應引起政府包括社會各界的重視。也只有增強國民健康,才能實現國家未來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范文首段引出話題,同時簡單指出目前國民健康狀況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隨后,在主體部分重點分析、論證了國民健康之于國家、社會、個人的重要意義;接著從政府角度簡單討論增進國民健康的大致思路;結尾點題,并進一步提升、強調本題立意。文章總體結構完整,詳略得當,邏輯嚴密,有一定理論深度,可算一篇不錯的政論文。
三、評論文的結構設計
評論文是側重于對某一觀點或問題發表評論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其結構設計的大致思路為:通常情況下,先簡介既有的某種思路或問題,然后將之作為“靶位”,發表評論和意見,表明自己的立場、態度,有時還會針對某些思路附帶性地提出一些解決措施。因此,相對前兩種文體,評論文主要側重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其要點是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來思考、分析問題,并且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方式來評析“靶位”觀點,論證自己的觀點。文章結構特別強調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連接,講究一氣呵成,渾然一體。從歷年考題看,相對而言,評論文出現的次數并不多,其中2005年國考題“以‘評解決我國農村農民問題的兩種思路為題”、2006年××省考題“以‘效率與公平為話題”、2009年××省考題“以‘產品免檢制度存廢為話題”可為代表。試以2006年××省公考題范文為例:
魚與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嗎?
——從公平與效率問題想到的
我國經濟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日趨嚴峻,比如城鄉、區域差距,醫療、衛生、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日益暴露在社會大眾面前。特別是隨著GDP的持續增長,國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更使得公平與效率問題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焦點。
關于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他們是一對矛盾體——講求公平就無效率可言,講效率就得犧牲公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大量不公平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分配不公、機會不均等。實踐證明,犧牲公平不僅不能產生理想的效率,反而帶來大量的負面影響,這對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其實,公平與效率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共同體。它們既有相互矛盾對立的一面,但同時又有相互統一的一面。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和保障,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證。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能將它們對立起來。沒有公平就難有效率,即便出現了一時的“高效率”,那也是短暫的、靠不住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與效率應該且能夠得到最佳結合。以犧牲公平換來“高效率”,既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也很難長久維持。我們應該著力經營怎樣把效率與公平結合得更好,而不是糾纏于兩者之間如何取舍。
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要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提高效率,又有利于維護和實現公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找到既保障效率又保證公平的最優結合點,從而使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保證公平,而保證公平又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最終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包括就業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其次,改革稅制,加大稅收調節的力度;再次,盡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最后,積極推進依法治國及民主政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弱勢群體提供利益表達機制。
古人曰:“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公平與效率可以兼得,其關鍵就在于制度創新和操作技藝。我們必須建立一種公平與效率兼得的良性循環機制,來推進全社會的共同富裕和經濟、政治、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注:本文采自網絡,作者佚名,筆者對原文作了修改)
作者首段先介紹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和諧現象,以此引出效率和公平的話題;緊接著,引出當前人們對效率和公平關系的既有觀念,將之樹為“靶位”;隨后,對“靶位”進行有理有據的反駁,并且亮出己方觀點——效率和公平可以和諧統一;其后進一步論證如何解決效率和公平之間的矛盾,并提出了幾條措施;末段以名言起句來收束全文。總體而言,本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段落間的邏輯關系清晰,論證有理有據,一氣呵成,是一篇典型的優秀評論文。
上述可見,在申論作文中,立意角度不同,文體選擇不同,作為形式部分的結構設計自然不同。結構設計的總體要求是“豐滿無缺”、“言之有序”,基本模式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若在實際寫作中能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這些基本的原則和模式,合理安排好觀點和資料之間的銜接,做到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邏輯嚴密,那么就算邁出了征服申論作文的重要一步。
(摘自《應用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