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慶
(牡丹江前程建筑公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在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有關負責部門能把施工管理的各個細節都做到最好,使各個相關聯的細節組成一個完美的施工管理過程,這樣可以有力的保證房屋建筑施工質量讓人們放心。對于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由于建筑施工管理的不足、漏洞所引發的建筑物的質量問題的深入理解和透徹分析,是提出有效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辦法十分重要的前提,以下對于目前我國關于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較為代表性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為后文提出有效的建筑施工管理辦法,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質量提供了依據。
我國目前的房屋建筑行業在施工過程中表現出了一些影響施工質量的問題,這些問題的顯現有的是由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漏洞和疏忽造成的,這些漏洞和疏忽具體表現在下文做詳細論述。
(1)施工技術專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過硬。施工技術人員直接從事房屋建設的項目施工工作,其過硬的專業素質是房屋建筑施工質量得到保證的重要前提,而我國現階段有很多施工單位的施工人員專業知識學習不到位或是根本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這樣專業素質不過硬的施工人員從事房屋建筑施工工作會給建筑施工帶來隱患。
(2)我國目前房屋建筑施工質量控制體系還不是很完善,致使相關人員在進行質量控制時無從入手或存在很多疑問,這也是阻礙我國房屋建筑行業發展的一個因素。
(3)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相關人員對于自己的任務和責任不是很明確,使得有些工作人員在遇到問題時出現該不該自己管的矛盾心態,所以明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人員責任和任務成為了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質量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房屋建筑施工質量符合國家的施工質量要求,和其選用合格的、符合國家標準的房屋建筑施工材料是密不可分的。可見施工材料對于建筑施工的質量有著重大的影響,但是我國很多施工單位在房屋建筑施工材料的選擇上卻存在著有害于房屋建筑施工質量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施工圖中標明了建筑施工時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型號,施工單位應嚴格按照施工圖施工,但有的施工單位卻未按施工圖使用施工材料;
(2)在施工材料選擇時施工單位貪圖本身利益,選擇便宜、不合格的建筑材料;
(3)監理工程師對于施工單位采購的建筑材料沒有進行嚴格的檢查;
(4)材料的儲存會影響材料性能,施工單位忽視其重要性,未按相關規定存放建筑施工材料。
施工單位通過競標獲得房屋建筑的建設權,現在房屋建設施工單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出來,在這種現狀下,施工單位若想從業主手里接到房屋建筑的建設權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其競標時壓低其對于這項工程的承包價格。在施工單位壓低承包價格取得房屋建筑的建設權以后,其本身為取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在施工過程中就會出現使用劣質的建筑施工材料施工、私自減少施工用料、雇傭不符合相應資質要求的施工隊和使用不合格的施工機械等等危害房屋建筑施工質量的現象發生。
正是由于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對于房屋建筑施工質量的重要性,讓我們有必要提出一些解決辦法來應對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顯現的這些問題,把這些解決辦法應用到實際房屋建筑施工中去,為房屋建筑施工質量的提高做出貢獻。以下總結了一些可以實際應用于建筑施工過程中去的解決辦法。
施工單位在施工前,一個完善的施工質量控制體系的制定,可以有效的解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房屋建筑施工質量符合國家標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個完善的施工質量控制體系的制定不僅需要制定人員把工程實際情況和國家的相關規定相結合,還需制定人員對制定的施工質量體系詳細論證其可行性并送往建設和監理單位的相關部門經過綜合審查通過。同樣,施工管理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遵照質量控制體系施工也是十分必要的。
施工單位的施工管理人員應在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對工程項目有詳細的了解才可以進駐施工現場。在施工過程中施工管理人員應該認真負責,注重培養自身專業素養,提升自己在施工管理過程中的管理水平。此外,施工管理人員還應注意對施工人員的監督的重要性,認真監督管理施工人員的施工作業行為,對于施工人員沒有按照規范或相關規定施工的行為,應及時令其停工,進行整改,防止施工質量隱患的發生。
合格建筑施工材料的選用是建筑施工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所以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應注意對建筑材料的選用。施工單位應按照設計單位的施工圖上所規定的建筑施工材料進行施工,不得私自更換材料,同時應積極配合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對于進入施工,現場的材料進行二次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項貫穿于房屋建筑整個施工過程的重要工作,其切實的發揮作用可以極大的提升房屋建筑施工的工程質量。本文首先對房屋質量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經過本人總結提出用于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希望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房屋建筑質量的提升做出貢獻。
[1]楊林.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優化分析[J].中華民居,2013(06):210-211.
[2]李仁祺.談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管理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科技,2012(0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