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影
摘 要:小麥病害是制約小麥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小麥病害在泗縣冬小麥的發病時期及種類上有逐年加大的趨勢。該文針對泗縣小麥主要病害在易發生育期表現的癥狀進行具體描述,并結合實際提出適用的防治方法。
關鍵詞:泗縣;小麥;病害;識別;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83-02
泗縣是安徽省小麥生產大縣,常年播種面積在12萬hm2以上,由于受土壤肥力、氣候、栽培水平等條件的限制,該縣小麥產量水平年際間差別較大,常年平均產量在350kg/667m2左右。在影響泗縣小麥產量各因子中,小麥病害是最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小麥因病害減產10%左右,重發田塊減產都在60%以上,主要包括小麥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散黑穗病、稈枯病等。近年來,筆者在小麥的不同生育時期,通過對上述病害發病癥狀的長期觀測,形成了小麥如下病害癥狀的識別與防治方法。
1 主要病害癥狀識別
1.1 小麥赤霉病 俗稱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屬真菌病害。從幼苗至抽穗期都可發生,有苗腐、莖基腐、稈腐和穗腐等多種癥狀類型,其中,以穗腐最為普遍,危害最重。(1)苗腐。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病苗根部呈褐色水漬狀腐爛,嚴重時全苗枯死。(2)莖基腐。從幼苗出土至成熟都可以發生,初期莖基部呈褐色,后期變軟腐爛,植株枯萎,病部產生粉紅色霉層。(3)稈腐。多發生在穗下第1、2節,起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后擴展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病情嚴重時,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潮濕時,病部產生粉紅色霉層。(4)穗腐。在小麥揚花后出現,起初在穎殼上出現邊緣不清的水浸狀褐色斑,逐漸擴大到整個小穗或整個麥穗,病穗枯黃。發病后期,在穎殼的合縫處和小穗基部出現粉紅色霉層。后期,病部產生紫黑色小顆粒。受害籽粒皺縮、干癟,呈蒼白色。
1.2 小麥紋枯病 又稱小眼斑病、尖眼點病,屬真菌病害。主要發生在小麥的葉鞘和莖稈上,拔節后癥狀明顯。發病初期,在近地表的葉鞘上產生周圍黃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漸擴大,顏色變深,并向內側發展,危害莖部,重病株基部1、2節變黑甚至腐爛,常早期死亡。小麥生長中后期,葉鞘上的病斑呈云紋狀,中間淡黃褐色,周圍有比較明顯的棕褐色環圈,莖稈上的病斑梭形,邊緣褐色,中間灰白色至草黃色。病斑可沿葉鞘向上部擴展,直至劍葉,可形成青褐色至黃褐色花稈,葉鞘及葉片早枯。濕度大時,病部的葉鞘與莖稈之間常可以看到一些蛛絲狀白色菌絲體和黃褐色菌核。發病后期,病斑侵入莖稈,導致爛莖,主莖和大分蘗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成為枯白穗。
1.3 小麥白粉病 屬真菌性氣傳病害。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嚴重發生時,也危害莖稈和穗部。發病初期,在葉面和麥稈上出現1~2mm的白色小霉點,以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病斑,病斑表面生有一層白色粉狀物,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上還可以見到許多針尖大的黑褐色小粒點,這些是病菌的閉囊殼。發病嚴重時,葉片上長滿霉斑,葉片枯死,導致植株早衰,籽粒空秕,對產量產生很大影響。
1.4 小麥散黑穗病 俗稱黑疸、灰包,屬真菌病害。主要發生在小麥穗部,偶爾也侵害葉片和莖稈。小麥感病后,病株抽穗比健康植株略早,小穗畸形,外面包著一層灰色薄膜,里面充滿黑粉,外膜破裂后,黑粉隨風吹散,只留下穗軸直立在田間。有時,穗上部有少數健全小穗,下部變為黑粉。葉片和莖稈受害,則在病部產生條狀黑色孢子堆。
1.5 小麥稈枯病 屬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莖稈和葉鞘,苗期至結實期都可染病。麥苗出土后30d左右便可出現癥狀,最初在幼苗的第1片葉與芽鞘之間出現針尖大小的小黑點,以后擴展到葉鞘和葉片上,形成梭形褐邊白斑,并有黑色蟲糞狀物。拔節期,在葉鞘上形成邊緣明顯的褐色云斑,病斑上有灰黑色蟲糞狀物,葉鞘與莖稈之間有一層白色菌絲。有的莖稈內也充滿菌絲。抽穗后,莖稈與葉鞘間的菌絲層變為灰黑色,葉鞘表面有許多明顯突出的小黑點,莖基部干枯甚至折倒,形成枯白穗和秕粒。
2 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2.1 小麥赤霉病 小麥齊穗期至揚花初期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最佳時期,高感品種,可提早至破口抽穗期進行防治。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5%戊唑醇乳油2 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100~2 000倍液噴霧,隔5~7d后再噴1次。
2.2 小麥紋枯病 對歷年發病早而重的田塊,在分蘗期,當病叢率達10%~15%時就應該施藥防治。對一般發病的田塊,在拔節至孕穗期,當病叢率達20%左右時開始施藥。每667m2可用5%井岡霉素水劑100mL、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g或24%噻呋酰胺懸浮劑15~20mL,對水50kg,均勻噴霧。施藥后10~15d,如果病情仍在發展,還需要再施1次藥。
2.3 小麥白粉病 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可在播前進行必要的種子處理,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用量掌握在種子重量0.2%左右。麥田防治,一般在發病初期,當病葉率達10%時用藥。可選用20%三唑酮乳油800~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6%戊唑醇乳油2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噴霧,隔7~10d再防治1次即可。
2.4 小麥散黑穗病 小麥散黑穗病主要由種子帶菌和土壤糞肥帶菌傳播,所以,防治上,首先要加強檢疫,杜絕帶菌種子傳播。其次是藥劑拌種,這是防治小麥散黑穗病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劉、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藥劑拌種,用量為干種子重量的0.2%~0.4%。再有就是用藥劑進行土壤處理。可每667m2用70%敵克松粉劑400g加干細土30kg混勻后,與拌過藥劑的種子一起播入田中。
2.5 小麥稈枯病 對于小麥稈枯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生產中,應當以農業防治為主,注意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倒茬,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施用腐熟農家肥,適期播種。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