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作為中國航空界兩年一次的盛會,在剛剛結束的珠海航展上,中國企業展出了一大批中國近年來航空航天工業的代表作品。從1996年只有二代機水準的殲-8IIM戰斗機到今天的“鶻鷹”第四代隱形戰斗機、“鯤鵬”大型運輸機,加上已經批量列裝的殲-10戰斗機和殲轟-7A戰斗轟炸機,18年間,中國航空工業取得的成績可謂突飛猛進。
中航工業今年可謂誠意滿滿,不僅推出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四代機原型機進行了飛行表演,國產大型運輸機、第三代殲擊機等各類飛機也都紛紛上天亮相。然而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相比兩年前的珠海航展,不少觀展的軍事觀察家都發現,與兩年前相比,中國航空工業在發動機領域非但沒有顯著進步,還在氣勢上悄悄地后退了。
“鶻鷹”和“鯤鵬”在航展上上下翻飛的姿勢雖然優美,但它們目前使用的RD-93和D-30KP-2渦扇發動機全部進口自俄羅斯;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10A機動性更好,其AL-31FN發動機的產地依然是俄羅斯……即使看似普通的直-8運輸直升機,機上使用的渦軸引擎也是由美國進口的。航展上的中國國產發動機雖然還能在“飛豹”、轟-6和運-9身上找到身影,但技術水平只相當于美英上世紀70年代甚至60年代……而在沒來航展的中國空軍戰機中,殲-20系列和殲-10B系列都使用俄制AL-31M1發動機,殲-11A、殲-15、蘇-30系列戰機則使用更早的AL-31F系列。
在展示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進展的室內展臺,情況也并不樂觀。國產四代機的終極大推力引擎渦扇-15不可能那么早公諸于眾,“太行”發動機便成了中國唯一具有上世紀80年代水平的國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目前已經裝備上百架殲-11B和數架殲-16,卻頻頻在設計、產能和質量上出現問題,不能讓人完全放心。而除了“太行”,2012年讓中國人興奮了好一陣的許多新一代發動機項目在今年航展上卻不見蹤影:預計安裝于“鶻鷹”上的“天山”中推發動機沒有出場,國產大飛機使用的CJ-1000發動機以及可用于重型直升機的渦軸引擎也不見蹤影——展臺上展示的,更多的是上世紀70年代產品的改進型。
渦扇發動機的原理并不困難,但世界上真正系統研發過渦扇發動機的國家卻屈指可數。除去美、俄、英、法,即使像中國這樣擁有龐大的獨立自主航空工業的國家,長期以來也處于仿制現成引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直到最近十幾年,中國才開始完整摸索發動機研制的全部程序。在第一型全部自行研制的發動機“太行”的研制中,我們雖然先后獲得了美俄技術的幫助,但最終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卻因為中國試圖調和兩大技術流派而遭遇了挫折。這其中的“學費”,是仿制多少臺發動機都無法獲得的。
除了設計,航空發動機作為一國最頂尖的工業產品之一,其制造難度甚至要超過航天用的火箭和飛船——后者所需壽命極短,只需要工作數百甚至數十秒就萬事大吉,而航空發動機需要踏實全面的材料技術作為支撐保障。
制造一臺先進的發動機并非是一個發動機設計大師在紙上“靈機一動”作圖而來,也不是哪家工廠里幾個工匠可以世代傳承的特別技藝。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在結構上往往并不復雜,卻對發動機工藝和材料提出很高的要求:美歐先進發動機能夠使用耐高溫材料制造整個帶空心葉片渦輪,結構簡單卻性能不俗;俄羅斯由于沒有這樣水準的材料和工藝,葉片壽命短,不得不使用組裝的渦盤和葉片,不僅重量更大、還需要經常檢修更換以保障性能。
從這個角度看,飛機發動機上復雜的設計,往往都只是材料性能或者工藝水準不達標后“曲線救國”的權宜之計,而真正的優質產品,恰恰是那些看起來結構平淡無奇卻有著奇異筋骨的家伙們。
值得鼓舞的是,中國新一代的渦扇-15大推力發動機因為吸取了渦扇-10研制的經驗教訓,進度十分順利,甚至有可能與改進型渦扇-10同時期投入使用,而隨著中國材料技術投入的加大和不斷進展,那些曾經對我們而言無比高端的材料和工藝,如今已經到了觸手可及之地。
在航空發動機這個中國落后世界先進水平30年的領域,中國下一代發動機的性能最樂觀也只能將差距縮短到20年甚至15年。中國追趕世界航空業一流水準的征途,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者系《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