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就《居住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首次在國家層面就流動人口進行的行政立法。《辦法》規定,公民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到其他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穩定就業、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辦法的規定申領居住證。
這份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居住證持有人享受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各項便利和逐步享受的權利及便利,同時擬定了各級城市的落戶條件。
在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當天,就引發新聞媒體和自媒體的高度關注,且于次日雙雙飆升至傳播量峰值。
在五天的監測期內,新聞媒體傳播量高達3654篇,日均730篇;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原創數量高達5862篇,日均1172篇。兩大輿論場相互借力,走勢一致,構成該事件輿情傳播走勢的兩大特色。
縱觀輿論對該事件的表態可見,普通網民更關心涉及自身利益的具體問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戶籍民眾對征求意見稿中的“平權”行為表示了異議,認為其擠占了本身就不豐富的城市資源,會損害自身利益;而上述地區的非戶籍民眾對意見稿的發布表示歡迎,但對政策實施力度持懷疑態度。
有媒體把意見稿稱為“新戶口法”,“這是我國首部國家層面的關于流動人口的行政立法,或者說是一部‘新戶口法’,在國家層面推動戶籍改革,努力推進新移民與戶籍人口的平權。”
也有媒體認為,統一居住證標準可以讓外來務工人員減少后顧之憂,“實行新的居住證標準,外來務工人員不論走到哪,標準基本一致,無須為自己的后顧擔憂,將大大激發外來務工人員的積極性,而更重要的是,無須為子女的上學問題擔憂。”
在贊揚的同時,也有輿論認為,目前的“居住證管理辦法”還有進步的空間,“與完全的平權尚有距離。比如,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等權利,并沒能實現即時的‘同等享有’。其次,《辦法》首次在國家行政立法層面明確了特大城市的‘積分落戶’制度,客觀上強化了特大城市的落戶難度。”
針對部分一線城市將居住證變成戶口本門檻高的實際情況,有專家認為,這說明政策的制定者保持了足夠的清醒。“大城市與特大城市,受資源稟賦、城市承載容量、可用土地極限等多種自然條件制約,適當控制人口總規模,是維持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