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洪偉 鞏艷紅
摘要:包容性增長理念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讓經濟增長惠及中低收入人群。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些許不和諧,在投資率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分配率保持穩定,致使消費率逐年下降。經濟發展效益沒能充分釋放,西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需要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全區,兼顧山川及城鄉一體化。
關鍵詞:包容性;消費率;跨越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099-01
一、引言
包容性增長是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基本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最核心的含義是經濟增長讓低收入人群受益。包容性增長是尋求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向全社會倡導要讓人民過上一種幸福的、有尊嚴的生活的理念,而不是過多地強調GDP增長,是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的概念,也稱為“共享式增長”。可以說,包容性增長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二、包容性增長理念內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支持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如何理解跨越式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的關系?首先,跨越式發展強調效率,包容性增長強調公平。其次,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是包容性增長的體現。再次,跨越式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三、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經濟發展以“富民”為目標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出口銳減,貿易摩擦頻繁,人民幣升值預期對出口影響較大,擴大內需成為我國重要戰略。每當我國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口時,總是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作為救市良方,但消費并不堪承受如此重擔。以分配率為例(工資總額占GDP比重,被稱為分配率),發達國家分配率一般在54%到65%之間,而我國平均分配率2010年僅為11.8%,西藏2010年分配率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20.9%,說明勞動在分配中地位不高。
上圖中顯示1992年到2012年間,西藏自治區分配率在20%徘徊,投資率在1995年有個劇烈波動,每年均呈遞增趨勢,2000年以來放權讓利的改革導致政府投資逐年增加,市民消費也保持在高位。消費率從1992年到2005年均在70%以上,從2006年開始消費率逐漸下降。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分稅制實施標志著放權讓利的第一輪改革結束。實行分稅制后,中央政府掌握了主要稅源,并加大了對西藏的投資力度,導致1995年西藏投資有大幅提升,達到62.6%。2010年寧夏投資率為91.2%,比全國平均水平47.7%高出44個百分點。西藏1992年到2012年平均消費率為80.9%,全國平均水平50%高出30個百分點。
分配是消費的前提。西藏基礎建設所占比重過高、輕工業過低,是投資率高的重要原因,也對就業帶動不夠。對此,應該積極發展民族手工業和服務業,建設國家級生態產業示范園區,提高民族工業的技術含量和品牌價值,積極推動西藏特色農牧產品產業化,優化投資結構,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建議把“富民強區”作為西藏下一個五年規劃重要目標,并且把提高分配率、農民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作為約束性指標,走投資、貿易、消費協調發展道路。
四、西藏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全區,兼顧山川一體化與城鄉一體化
要形成統一規劃與擴權強縣的合力,快推進“區直管縣”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要加強統一規劃,高效率利用自治區人、地、水等優勢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應該優化產業布局,防止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解決西藏山川、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
通過拉薩輻射帶動解決山區社會問題,推動沿鐵路、公路山區的經濟發展。一是加強旱、雨兩季水資源調配,發展節水農業,完善水權轉換,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促進水資源適當向山區合理配置,加快統籌解決山區人畜飲水和水資源制約問題。二是加快公路鐵路城市帶建設,帶動山區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以生態移民為重點緩解和消除絕對貧困。三是轉移支付向貧窮山區傾斜,向基層傾斜,加強貧窮山區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構建大交通強化城鎮帶對貧窮山區的帶動,實現基本公共產品供給均等化,努力解決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民生問題。四是積極構建特色產業體系,為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郝繼偉.包容性增長理念指導下的共享實現路徑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1(4):39-42.
[2] 韓保江.領會“包容性增長”的深意[J].理論視野,2010(10):1.
[3] 謝 琦.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8):1-2.
[4] 操玲妓.試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性與內涵[J].理論月刊,2008(1):25-26.
[5] 陸春巍.淺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科學教育,2009(2).
[責任編輯:高 瑞]
摘要:包容性增長理念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讓經濟增長惠及中低收入人群。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些許不和諧,在投資率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分配率保持穩定,致使消費率逐年下降。經濟發展效益沒能充分釋放,西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需要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全區,兼顧山川及城鄉一體化。
關鍵詞:包容性;消費率;跨越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099-01
一、引言
包容性增長是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基本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最核心的含義是經濟增長讓低收入人群受益。包容性增長是尋求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向全社會倡導要讓人民過上一種幸福的、有尊嚴的生活的理念,而不是過多地強調GDP增長,是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的概念,也稱為“共享式增長”。可以說,包容性增長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二、包容性增長理念內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支持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如何理解跨越式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的關系?首先,跨越式發展強調效率,包容性增長強調公平。其次,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是包容性增長的體現。再次,跨越式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三、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經濟發展以“富民”為目標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出口銳減,貿易摩擦頻繁,人民幣升值預期對出口影響較大,擴大內需成為我國重要戰略。每當我國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口時,總是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作為救市良方,但消費并不堪承受如此重擔。以分配率為例(工資總額占GDP比重,被稱為分配率),發達國家分配率一般在54%到65%之間,而我國平均分配率2010年僅為11.8%,西藏2010年分配率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20.9%,說明勞動在分配中地位不高。
上圖中顯示1992年到2012年間,西藏自治區分配率在20%徘徊,投資率在1995年有個劇烈波動,每年均呈遞增趨勢,2000年以來放權讓利的改革導致政府投資逐年增加,市民消費也保持在高位。消費率從1992年到2005年均在70%以上,從2006年開始消費率逐漸下降。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分稅制實施標志著放權讓利的第一輪改革結束。實行分稅制后,中央政府掌握了主要稅源,并加大了對西藏的投資力度,導致1995年西藏投資有大幅提升,達到62.6%。2010年寧夏投資率為91.2%,比全國平均水平47.7%高出44個百分點。西藏1992年到2012年平均消費率為80.9%,全國平均水平50%高出30個百分點。
分配是消費的前提。西藏基礎建設所占比重過高、輕工業過低,是投資率高的重要原因,也對就業帶動不夠。對此,應該積極發展民族手工業和服務業,建設國家級生態產業示范園區,提高民族工業的技術含量和品牌價值,積極推動西藏特色農牧產品產業化,優化投資結構,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建議把“富民強區”作為西藏下一個五年規劃重要目標,并且把提高分配率、農民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作為約束性指標,走投資、貿易、消費協調發展道路。
四、西藏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全區,兼顧山川一體化與城鄉一體化
要形成統一規劃與擴權強縣的合力,快推進“區直管縣”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要加強統一規劃,高效率利用自治區人、地、水等優勢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應該優化產業布局,防止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解決西藏山川、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
通過拉薩輻射帶動解決山區社會問題,推動沿鐵路、公路山區的經濟發展。一是加強旱、雨兩季水資源調配,發展節水農業,完善水權轉換,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促進水資源適當向山區合理配置,加快統籌解決山區人畜飲水和水資源制約問題。二是加快公路鐵路城市帶建設,帶動山區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以生態移民為重點緩解和消除絕對貧困。三是轉移支付向貧窮山區傾斜,向基層傾斜,加強貧窮山區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構建大交通強化城鎮帶對貧窮山區的帶動,實現基本公共產品供給均等化,努力解決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民生問題。四是積極構建特色產業體系,為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郝繼偉.包容性增長理念指導下的共享實現路徑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1(4):39-42.
[2] 韓保江.領會“包容性增長”的深意[J].理論視野,2010(10):1.
[3] 謝 琦.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8):1-2.
[4] 操玲妓.試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性與內涵[J].理論月刊,2008(1):25-26.
[5] 陸春巍.淺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科學教育,2009(2).
[責任編輯:高 瑞]
摘要:包容性增長理念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讓經濟增長惠及中低收入人群。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些許不和諧,在投資率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分配率保持穩定,致使消費率逐年下降。經濟發展效益沒能充分釋放,西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需要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全區,兼顧山川及城鄉一體化。
關鍵詞:包容性;消費率;跨越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099-01
一、引言
包容性增長是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基本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最核心的含義是經濟增長讓低收入人群受益。包容性增長是尋求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向全社會倡導要讓人民過上一種幸福的、有尊嚴的生活的理念,而不是過多地強調GDP增長,是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的概念,也稱為“共享式增長”。可以說,包容性增長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二、包容性增長理念內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支持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如何理解跨越式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的關系?首先,跨越式發展強調效率,包容性增長強調公平。其次,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是包容性增長的體現。再次,跨越式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三、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經濟發展以“富民”為目標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出口銳減,貿易摩擦頻繁,人民幣升值預期對出口影響較大,擴大內需成為我國重要戰略。每當我國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口時,總是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作為救市良方,但消費并不堪承受如此重擔。以分配率為例(工資總額占GDP比重,被稱為分配率),發達國家分配率一般在54%到65%之間,而我國平均分配率2010年僅為11.8%,西藏2010年分配率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20.9%,說明勞動在分配中地位不高。
上圖中顯示1992年到2012年間,西藏自治區分配率在20%徘徊,投資率在1995年有個劇烈波動,每年均呈遞增趨勢,2000年以來放權讓利的改革導致政府投資逐年增加,市民消費也保持在高位。消費率從1992年到2005年均在70%以上,從2006年開始消費率逐漸下降。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分稅制實施標志著放權讓利的第一輪改革結束。實行分稅制后,中央政府掌握了主要稅源,并加大了對西藏的投資力度,導致1995年西藏投資有大幅提升,達到62.6%。2010年寧夏投資率為91.2%,比全國平均水平47.7%高出44個百分點。西藏1992年到2012年平均消費率為80.9%,全國平均水平50%高出30個百分點。
分配是消費的前提。西藏基礎建設所占比重過高、輕工業過低,是投資率高的重要原因,也對就業帶動不夠。對此,應該積極發展民族手工業和服務業,建設國家級生態產業示范園區,提高民族工業的技術含量和品牌價值,積極推動西藏特色農牧產品產業化,優化投資結構,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建議把“富民強區”作為西藏下一個五年規劃重要目標,并且把提高分配率、農民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作為約束性指標,走投資、貿易、消費協調發展道路。
四、西藏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全區,兼顧山川一體化與城鄉一體化
要形成統一規劃與擴權強縣的合力,快推進“區直管縣”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要加強統一規劃,高效率利用自治區人、地、水等優勢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應該優化產業布局,防止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解決西藏山川、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
通過拉薩輻射帶動解決山區社會問題,推動沿鐵路、公路山區的經濟發展。一是加強旱、雨兩季水資源調配,發展節水農業,完善水權轉換,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促進水資源適當向山區合理配置,加快統籌解決山區人畜飲水和水資源制約問題。二是加快公路鐵路城市帶建設,帶動山區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以生態移民為重點緩解和消除絕對貧困。三是轉移支付向貧窮山區傾斜,向基層傾斜,加強貧窮山區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構建大交通強化城鎮帶對貧窮山區的帶動,實現基本公共產品供給均等化,努力解決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民生問題。四是積極構建特色產業體系,為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郝繼偉.包容性增長理念指導下的共享實現路徑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1(4):39-42.
[2] 韓保江.領會“包容性增長”的深意[J].理論視野,2010(10):1.
[3] 謝 琦.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8):1-2.
[4] 操玲妓.試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性與內涵[J].理論月刊,2008(1):25-26.
[5] 陸春巍.淺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科學教育,2009(2).
[責任編輯:高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