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俊,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403)
淺析影響我國工業設計發展的因素及對策
郭 俊,吳 丹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403)
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設計已經經歷了從形式、包裝為主要展示特色的發展模式轉為更加注重功能性,人文性并以商業營銷為主題的融合性設計模式。這種設計模式演變的基礎是隨著設計與社會的融合而產生的。設計正是以人為主體的有目的的社會化全過程。站在社會學角度來看,工業設計的發展與當時所處的社會關系、生存方式的改變密切相連。結合現階段我國國情和產業結構,探析影響我國工業設計發展的因素,建立一套相匹配的工業設計政策體系,可以為其執行提供必要的思考。
工業設計;發展;工業設計產業;人才培養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長朱燾說:“工業設計的根本是創新,不僅僅需要科技與產品的結合,更需要一種文化與資源節約,科技與環保意識相融合的新型發展模式,不僅要使產品的使用價值得到體現,還要滿足產品精髓在文化產業背景下的更快發展,這也是提高產品質量和價值的根本舉措?!?中國是崛起的制造業大國,隨著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工業化產業發展歷程經歷了一段重要的時期。2010年7月工業部聯合科技部等發布了《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這份指導意見首次將工業設計理念推到了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無論是提高工業設計的創新能力還是加快培養高科技人才的對外交流都可以看到國家關注產業應朝著“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旨在加強科研創造智慧產權的同時加強客戶導向的營銷與服務。找出產品的附加值以及潛在的競爭形態,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的市場,更好地為產品設計發展實現創新性整合,從而最終控制市場的流通與銷售的使用權。無論何時中國工業設計的春天即將到來。
伴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上,更多的體現為精神層面的改善。豐富多樣的工業產品日益增多,滿足了人們正常生活的需要。但工業設計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自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從國外引進工業設計,由于我國企業所處的時代背景下不需要工業設計師為其提供產品設計與研發,生產與銷售,只是遵循著“理論先行”的發展模式。 這種發展模式也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相對仍有一定差距,產品的更新換代,政府對工業設計的重視程度不夠。我國教育界培養大批工業設計的畢業生卻不能適應企業的需要,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資源,從而慘遭淘汰,另一方面,企業又對優秀設計類人才有極大的需求,所以就造成了我國工業設計需求日益增大,而教育專業化隊伍相對缺乏,的不匹配局面,這種倒“U”型發展模式對于企業發展來看并不理想。因此在1987年10月成立了中國工業設計協會,錢學森在會上提出了“工業設計要結合工業產品技術功能的設計和外形美術的設計,所以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美學相融合”國內工業設計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設計學科類增多,涌現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企業,重要工業城市也將工業設計列入了十一五發展的重要產業。利用工業設計與產品相結合,為企業生產研發生產服務。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工業設計也不例外,工業設計發展需要得到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才可以使其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有效服務,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和期待時代背景下工業社會的未來走向。
工業設計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工業創新能力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國一直在探索經濟發展的最優方式,如何做到既適應現代發展的需要,參與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去,又要傳承中華的精華,是較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面臨的重大課題。工業設計已成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變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由于我國經濟水平、對外開放水平等因素的制約,一些地區工業設計發展相對落后,一些地區對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識相對陌生,創新腳步發展相對緩慢,造成產品設計水平低下,很多涌現的工業產品設計相互模仿,企業對設計研發能力不足,自主創新意識也相對淡薄,只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成為了工業設計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同時缺乏相應的設計創新專業化人才,許多高校設計專業與教育目的不匹配,許多教師缺乏相應設計經驗,也缺乏企業工作的實踐經歷,無法將最新的信息反饋給學生,造成了大量的概念和空想型教學,使學生不具備實際的設計創新能力,動手和溝通協調能力相對較差。
任何一個處于不斷發展的民族都會產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創新能力在中國較長一段時期內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國處在一個設計化創新的時代,加強對工業設計的規劃與引導是一條重要的發展經驗。
首先,國家、政府加強對產業的支持與引導。我國工業設計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較小,為保障產業的發展,政府應該拓寬工業設計企業多元化投資渠道,為工業設計提供產業投資,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優方式,盡早建立工業設計發展戰略,從戰略高度創新工業發展體系,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工業設計創新及其成果的發展。
其次,企業應該提高產品本身的創新能力與研發設計能力,加大資金投入,提高設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設計水平,改變產品依靠模仿的低端設計形象,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引更多的機構人才及資金集聚,以較強的輻射力帶動效應顯著地產業發展群。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推動設計化時代的發展,創造必要的經濟價值,推動可持續發展。而這種創新活動可以促進科技產業化,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改進質量,培育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再次,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設計人才是行業發展寶貴的資源,在信息化時代工業設計教育不應以傳統的學科結構培養學生,應結合多學科交叉培養的教學模式。教育應引導學生創新的設計理念及較強的實踐能力,加強人才培養因材施教,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要之間銜接融合。我國高校工業設計裝爺的人才培養目標應準確定位,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工業設計能力。是他們了解當前工業設計最新的發展理論,緊跟世界創新發展的最新需求。工業設計的價值還需要更為細分和有針對性的指標,需要國家政策的更多支持更好的整合經濟、社會資源的有效參與度,更好地促進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1] 徐建華.創新的短板——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發展調查(中)[N].中國質量報,2010-8-12.
[2] 蔣劍豐,徐 浩.我國工業設計的發展狀況及對策分析 [J].現代企業教育,2007(11): 42-43.
[3]楊 明.注重工業設計 推動“制造”向“創造”轉變 [N].中國工業報,2012-8-23.
郭俊(1978-),男,湖北荊州人,碩士學位,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