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珊珊
摘要:當前我國農民的權利尤其是經濟權利得不到有效保護,是阻礙我國農村經濟建設的一大瓶頸。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要“讓農民有尊嚴的活著”、“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這也表明了我國對農民經濟權利的重視。但是,要使這些文字上的權利真正落到實處,為廣大農民所真正享有,還需進一步深化對農民經濟權利的認識,并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民經濟權利不平等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農民;經濟權利;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F9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109-01
一、農民經濟權利的認識
所謂經濟權利又可稱為經濟自由,也就是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所享有的自由和權利,包括擇業自由、合同自由、營業自由,以及遷徙和居住自由等。這些有關經濟方面的權利和自由都是受我國憲法所保障的,國家應當依法對公民的經濟權利和自由予以保障,尤其是弱勢群體如農民的經濟權利更應該加以重視和保障。另一方面,從公民個人角度來看,當個人的經濟權利受到侵害時,有權依法要求國家提供救濟與保障。然而事實上,農民的經濟權利遭受嚴重侵害的現象更為普遍。
二、農民經濟權利不平等的根源
1.城鄉經濟差距加大,利益分配不均衡是造成農民不能充分享有經濟權利關鍵因素。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的口號,我國農村生產力得到飛速提升,同時,由于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配方式多元化,又使得城市與農村的收入差距加大,貧富兩極分化日益嚴重,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發展。
2.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城市迅速擴張,城市擴張的后果,必然要大量征用農民土地,因此,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侵害。近年來,我國許多經濟領域內的犯罪也大多與此有關,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農民的土地被征收,農民經濟權利得不到充分享有,很容易采取極端暴力的方式去維權,從而引發犯罪。
三、農民經濟權利的法律保護
要想使農民的經濟權利得到充分而全面的法律保護,就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農民在整個社會當中所處的弱勢地位,盡管國家正在大力加強三農建設,農民這個大群體仍然缺少“話語權”,權利缺失仍舊不得彌補。要想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民經濟權利缺失的法律保護路徑,就必須有針對性的提出方案,通過部門法分配的路徑來對其經濟權利加以保障。
(一)農民經濟權利的憲法保障
“憲法是萬法之源和權利之法。從憲法的視角探究農民經濟權益保護,有助于最根本、最本源問題的解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但我國農民現處的真實情況是,許多憲法上明確規定的權利,如受教育權、勞動權、公平交易權、平等權,以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得不到真正的享有。另外,城鄉二元體制結構長期的存在,導致城鄉隔閡加大,許多農民在這種境況下,其經濟、社會各方面權利得到不公正的待遇,直接影響到我國城市化進程,和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因此,對農民的經濟權利進行憲法保護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能夠使農民的平等權得以實現,對進一步實現農民的經濟權利也大有助益。另一方面,對我國社會發展,經濟增長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農民經濟權利的經濟法保護
在我國,農民在市場上所占有的主體地位與其經濟權利的保護之間有著極大的關聯。農民的市場經營帶有很強的分散性,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其市場主體地位受到限制,由此一來,農民的經濟權利也會隨之受到限制。作為農民,其在經濟方面最根本的權利也就是擁有經濟收益權,要加強農民經濟權利的保護,就要設法增加他們的收入和福利。在這一領域,經濟法發揮其獨特作用,在有關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或者在農業補貼方面,都需要經濟法予以保護。首先,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要保證農民的公平交易權,還要制定相關的細則來保證實施,同時,還應當對權力機關和某些壟斷行業進行限制,防止其任意破壞農民的公平交易權。其次,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農業法》等相關規定,對農業補貼的程序,以及農業投入的比例和具體內容,都要規定的更加細致和健全。
(三)農民經濟權利的民商法保護
“財產權是一項以財產為主要內容并體現特定物質利益的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其一經法律確定便不得隨意剝奪。”[2]在農民財產權中,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最主要、最核心的一項經濟權利,而《農村土地承包法》則對其規定的過于原則化,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難以實現,很多時候需要通過司法解釋等方式予以解決。所以,應當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特別是有關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規定。同時,對于那些強迫流轉承包地或隨意收回承包地等的行為,該法應當規定具體的懲罰措施,以保護權利人的合法利益。
(四)農民經濟權利的行政法保護
“無論從政府存在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還是從法律義務上說,政府對于保護農民經濟權益都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權力本身伴隨著一種強烈的擴張欲望,公權力尤為嚴重。為了社會所謂整體利益的實現,政府公權力會極盡其所能調動一切社會資源,包括合法暴力。”[3]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維護公正,限制公權力。除卻憲法這個根本大法,我國農民要想充分享有經濟權利還要靠行政法的保護,它在其中起到補充和配合的作用,行政法應當明確限定涉農的行政行為,規范行政程序,力圖建立合法、高效、公正的行政體系,這對農民經濟權利的保護也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所述,農民的權利,特別是經濟權利是關乎我國“三農”建設的重大問題,絕不容許忽視。因此,加強農民經濟權利的保護,是縮小城鄉差距,加快我國工業化和法治化進程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王方玉.經濟權利的多維透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7):17.
[2] 李長健.論農民權益的經濟法保護—以利益與利益機制為視角[J].中國法學,2005(3):129.
[3] 張長健.農民經濟權益的內涵、特殊性及法律保護[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48.
[4] 黃善明.農民經濟權益的理論內涵與現實分析田[J].農村經濟,2011(11):19-20.
[5] 韓志才.土地承包經營權提前終止后權利人權益之法律保護[J].宜賓學院學報,2010 (7):36.
[6] 李永成.新農村法制建設的進路——以農民主體性與主體地位為中心的分析田[J].四川人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27.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