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梅 楊金秋 贠燕如 王明晶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市場日益需求萎縮,本土代工企業面臨利潤下降、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喪失等問題及困境。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通過轉型升級擺脫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的生存危機,獲取企業持續發展動力成為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必然戰略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本土代工企業的轉型升級模式,即開拓國內市場、產品或產業鏈升級、建立自主品牌、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關鍵詞:代工;轉型;升級;全球價值鏈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115-02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本土企業承接發達國家對外進行產業轉移的機遇,成為全球服裝紡織、制鞋、玩具、家用電器、電子、通訊設備等眾多產業的“代工車間”。然而,盡管本土代工企業能夠以巨量產能向全球供應產品,但是由于核心技術、行業技術標準、品牌及渠道等高附加值環節大多被發達國家跨國企業所控制,本土代工企業只能獲得微薄的代工利潤,在全球生產體系中處于劣勢地位。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加大了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因此,通過轉型升級擺脫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的生存危機,獲取企業持續發展動力成為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必然戰略選擇。
二、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境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本土代工企業的國際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與此同時,我國粗放式發展模式下積累的產業結構矛盾進一步釋放,國民經濟進入調整階段,本土代工企業企業轉型與升級的任務日益迫切。
第一,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企業訂單壓力加大。在原有的世界經濟運行體系下,發達國家通過國內高消費帶動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口。然而,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歐美市場嚴重的債務問題使得這種經濟運行模式難以維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消費者信心及購買力下降,本土代工企業訂單顯著下降。此外,在原有代工模式下,許多企業進行了大量資產專用性投資,隨著世界市場需求嚴重萎縮、訂單顯著減少,許多生產設備閑置,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第二,代工企業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喪失。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走高、國內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的“三高時代”到來,本土代工企業生產和出口成本不斷增加,給企業的正常生產和運營帶來很大沖擊。
第三,核心技術及品牌缺失。在承接發達國家對外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本土代工企業主要提供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負責附加價值較低的零部件或最終產品的生產與裝配業務,這些環節大多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本土代工企業自身產業技術水平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與品牌影響力。因此,如何通過提升企業自身的產業技術水平,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和建立自主品牌, 是當前本土代工企業實現差異化,擺脫低端鎖定困境的重要途徑。
此外,其它新興發展中國家也紛紛通過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加速了追趕中國的步伐。一些對勞動力成本十分敏感的中低端制造業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將部分訂單及生產基地向這些國家轉移,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也逐漸受到其它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三、代工企業轉型升級模式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內產業結構矛盾加劇的雙重挑戰,轉型與升級成為本土代工企業的必然選擇。
(一)開拓國內市場
在國外需求不斷萎縮的情形下,本土代工企業開始逐步改變原來以外銷為主的市場模式,向開拓國內市場、或者內外銷市場并舉的模式進行轉型。在海外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大大增加的情況下,通過拓寬國內市場及渠道不僅有利于增強企業應對風險的動態能力。對于向內銷轉型的本土代工企業來說,開拓國內市場應更多致力于拓寬產品種類及其適應的行業范圍,在提高產品質量和消費者需求反映速度的同時,注重加強與終端經銷商之間的聯系,創造更多的服務價值和利潤。
(二)產品/產業鏈升級
鑒于當前大多數本土代工企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為了提升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和盈利水平,可以通過從附加值較低的產品/服務轉向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服務,或將產業鏈整體攀升,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嘗試。1.產品/服務升級:是指代工企業從所處的加工、裝配制造等產業鏈低端環節向研發設計、物流營銷等高端環節升級。通過向高端升級,獲得更高的利潤率,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增強。2.產業鏈升級:指企業脫離原有的生產及經營活動,進入新的一個產業鏈條,或者向位置更高的(附加值更高)的價值鏈跨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不斷增加在新的價值鏈中的市場份額,從而實現企業轉型與升級。
(三)建立自主品牌
隨著世界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品牌愈發體現其在企業及產品最終價值方面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品牌不僅有利于在消費者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及產品形象,更是企業獲取營銷渠道、合作伙伴,提高企業市場地位和盈利能力的有力保障。當前,大多數本土代工企業采取的代工模式是在品牌缺失的情況下主要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單一的大客戶訂單及批量制造能力來維持企業的生產經營。這種薄利多銷的制造模式盈利效果差,缺乏可持續性。因此,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建立自主品牌是許多代工企業,尤其是具有一定市場和技術能力的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制造與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統的制造價值鏈不斷擴展、延長,制成品附加值構成中制造環節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而專業化生產服務及中介服務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全球經濟正在從制造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進行過渡。對于以裝配制造為主要業務的本土代工企業,從制造向服務轉型意味著從原來“賣產品”到“賣服務”進行變革。不僅要求企業在產品價格、質量和功能上有所提升,更主要是通過整合制造與服務,開拓新的贏利增長點,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客戶滿意度,最終使企業從單純創造制造價值向為客戶創造價值轉變,實現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差異化競爭的目標。
(五)整合產業鏈構建“網資源”
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通過產業鏈的傳導效應,給許多本土代工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沖擊,由此也促使這些企業深刻認識到產業鏈穩定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在各國經濟依賴日益加深的今天,維持產業鏈穩定關系最可靠、最現實的方式是對產業鏈進行上下整合,將產業鏈掌握在企業自己手中。雖然當前我國制造業的傳統比較優勢有所削弱,然而,由于擁有的巨大的產能和龐大的國內市場容量,本土制造企業仍然具有較強的制造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同時,我國基礎設施完善,大多數行業產業鏈齊全,部分行業和區域的市場模式已經開始向全產業鏈交易市場過渡。在這種新的市場模式下,具備了全產業鏈交易市場的外部客觀條件,本土代工企業可以通過上下整合產業鏈的相關資源,開拓新業務、新市場,加強或確立企業在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
四、結論
隨著基于廉價生產要素的傳統比較優勢的逐步喪失,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的縮減,本土代工企業國際經營環境及所處產業鏈地位不斷惡化。這些因素倒逼著本土代工企業通過各種模式和途徑進行轉型和升級。而在經歷過嚴峻的大幅調整以后,已經轉型和升級的本土代工企業也必將告別“價值洼地”,迎來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安筱鵬.服務型制造:制造業崛起的必由之路[N].中國電子報,2009-08-04.
[2] 毛蘊詩,鄭奇志. 基于微笑曲線的企業升級路徑選擇模型-理論框架的構建與案例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62-174.
[3] Michelle Kam,Chee Hew,李 志,姜一煒. 務業務模式轉型—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J].財富,2009(5).
[4] 俞榮建.基于全球價值鏈治理的長三角本土代工企業升級機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1).
[5] 周長富,杜宇瑋.代工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2(7):23-31.
[責任編輯:胡 冰]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市場日益需求萎縮,本土代工企業面臨利潤下降、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喪失等問題及困境。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通過轉型升級擺脫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的生存危機,獲取企業持續發展動力成為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必然戰略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本土代工企業的轉型升級模式,即開拓國內市場、產品或產業鏈升級、建立自主品牌、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關鍵詞:代工;轉型;升級;全球價值鏈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115-02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本土企業承接發達國家對外進行產業轉移的機遇,成為全球服裝紡織、制鞋、玩具、家用電器、電子、通訊設備等眾多產業的“代工車間”。然而,盡管本土代工企業能夠以巨量產能向全球供應產品,但是由于核心技術、行業技術標準、品牌及渠道等高附加值環節大多被發達國家跨國企業所控制,本土代工企業只能獲得微薄的代工利潤,在全球生產體系中處于劣勢地位。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加大了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因此,通過轉型升級擺脫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的生存危機,獲取企業持續發展動力成為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必然戰略選擇。
二、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境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本土代工企業的國際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與此同時,我國粗放式發展模式下積累的產業結構矛盾進一步釋放,國民經濟進入調整階段,本土代工企業企業轉型與升級的任務日益迫切。
第一,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企業訂單壓力加大。在原有的世界經濟運行體系下,發達國家通過國內高消費帶動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口。然而,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歐美市場嚴重的債務問題使得這種經濟運行模式難以維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消費者信心及購買力下降,本土代工企業訂單顯著下降。此外,在原有代工模式下,許多企業進行了大量資產專用性投資,隨著世界市場需求嚴重萎縮、訂單顯著減少,許多生產設備閑置,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第二,代工企業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喪失。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走高、國內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的“三高時代”到來,本土代工企業生產和出口成本不斷增加,給企業的正常生產和運營帶來很大沖擊。
第三,核心技術及品牌缺失。在承接發達國家對外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本土代工企業主要提供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負責附加價值較低的零部件或最終產品的生產與裝配業務,這些環節大多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本土代工企業自身產業技術水平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與品牌影響力。因此,如何通過提升企業自身的產業技術水平,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和建立自主品牌, 是當前本土代工企業實現差異化,擺脫低端鎖定困境的重要途徑。
此外,其它新興發展中國家也紛紛通過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加速了追趕中國的步伐。一些對勞動力成本十分敏感的中低端制造業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將部分訂單及生產基地向這些國家轉移,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也逐漸受到其它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三、代工企業轉型升級模式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內產業結構矛盾加劇的雙重挑戰,轉型與升級成為本土代工企業的必然選擇。
(一)開拓國內市場
在國外需求不斷萎縮的情形下,本土代工企業開始逐步改變原來以外銷為主的市場模式,向開拓國內市場、或者內外銷市場并舉的模式進行轉型。在海外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大大增加的情況下,通過拓寬國內市場及渠道不僅有利于增強企業應對風險的動態能力。對于向內銷轉型的本土代工企業來說,開拓國內市場應更多致力于拓寬產品種類及其適應的行業范圍,在提高產品質量和消費者需求反映速度的同時,注重加強與終端經銷商之間的聯系,創造更多的服務價值和利潤。
(二)產品/產業鏈升級
鑒于當前大多數本土代工企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為了提升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和盈利水平,可以通過從附加值較低的產品/服務轉向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服務,或將產業鏈整體攀升,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嘗試。1.產品/服務升級:是指代工企業從所處的加工、裝配制造等產業鏈低端環節向研發設計、物流營銷等高端環節升級。通過向高端升級,獲得更高的利潤率,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增強。2.產業鏈升級:指企業脫離原有的生產及經營活動,進入新的一個產業鏈條,或者向位置更高的(附加值更高)的價值鏈跨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不斷增加在新的價值鏈中的市場份額,從而實現企業轉型與升級。
(三)建立自主品牌
隨著世界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品牌愈發體現其在企業及產品最終價值方面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品牌不僅有利于在消費者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及產品形象,更是企業獲取營銷渠道、合作伙伴,提高企業市場地位和盈利能力的有力保障。當前,大多數本土代工企業采取的代工模式是在品牌缺失的情況下主要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單一的大客戶訂單及批量制造能力來維持企業的生產經營。這種薄利多銷的制造模式盈利效果差,缺乏可持續性。因此,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建立自主品牌是許多代工企業,尤其是具有一定市場和技術能力的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制造與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統的制造價值鏈不斷擴展、延長,制成品附加值構成中制造環節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而專業化生產服務及中介服務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全球經濟正在從制造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進行過渡。對于以裝配制造為主要業務的本土代工企業,從制造向服務轉型意味著從原來“賣產品”到“賣服務”進行變革。不僅要求企業在產品價格、質量和功能上有所提升,更主要是通過整合制造與服務,開拓新的贏利增長點,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客戶滿意度,最終使企業從單純創造制造價值向為客戶創造價值轉變,實現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差異化競爭的目標。
(五)整合產業鏈構建“網資源”
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通過產業鏈的傳導效應,給許多本土代工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沖擊,由此也促使這些企業深刻認識到產業鏈穩定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在各國經濟依賴日益加深的今天,維持產業鏈穩定關系最可靠、最現實的方式是對產業鏈進行上下整合,將產業鏈掌握在企業自己手中。雖然當前我國制造業的傳統比較優勢有所削弱,然而,由于擁有的巨大的產能和龐大的國內市場容量,本土制造企業仍然具有較強的制造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同時,我國基礎設施完善,大多數行業產業鏈齊全,部分行業和區域的市場模式已經開始向全產業鏈交易市場過渡。在這種新的市場模式下,具備了全產業鏈交易市場的外部客觀條件,本土代工企業可以通過上下整合產業鏈的相關資源,開拓新業務、新市場,加強或確立企業在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
四、結論
隨著基于廉價生產要素的傳統比較優勢的逐步喪失,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的縮減,本土代工企業國際經營環境及所處產業鏈地位不斷惡化。這些因素倒逼著本土代工企業通過各種模式和途徑進行轉型和升級。而在經歷過嚴峻的大幅調整以后,已經轉型和升級的本土代工企業也必將告別“價值洼地”,迎來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安筱鵬.服務型制造:制造業崛起的必由之路[N].中國電子報,2009-08-04.
[2] 毛蘊詩,鄭奇志. 基于微笑曲線的企業升級路徑選擇模型-理論框架的構建與案例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62-174.
[3] Michelle Kam,Chee Hew,李 志,姜一煒. 務業務模式轉型—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J].財富,2009(5).
[4] 俞榮建.基于全球價值鏈治理的長三角本土代工企業升級機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1).
[5] 周長富,杜宇瑋.代工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2(7):23-31.
[責任編輯:胡 冰]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市場日益需求萎縮,本土代工企業面臨利潤下降、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喪失等問題及困境。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通過轉型升級擺脫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的生存危機,獲取企業持續發展動力成為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必然戰略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本土代工企業的轉型升級模式,即開拓國內市場、產品或產業鏈升級、建立自主品牌、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關鍵詞:代工;轉型;升級;全球價值鏈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115-02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本土企業承接發達國家對外進行產業轉移的機遇,成為全球服裝紡織、制鞋、玩具、家用電器、電子、通訊設備等眾多產業的“代工車間”。然而,盡管本土代工企業能夠以巨量產能向全球供應產品,但是由于核心技術、行業技術標準、品牌及渠道等高附加值環節大多被發達國家跨國企業所控制,本土代工企業只能獲得微薄的代工利潤,在全球生產體系中處于劣勢地位。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加大了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因此,通過轉型升級擺脫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的生存危機,獲取企業持續發展動力成為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必然戰略選擇。
二、本土代工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境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本土代工企業的國際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與此同時,我國粗放式發展模式下積累的產業結構矛盾進一步釋放,國民經濟進入調整階段,本土代工企業企業轉型與升級的任務日益迫切。
第一,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企業訂單壓力加大。在原有的世界經濟運行體系下,發達國家通過國內高消費帶動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口。然而,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歐美市場嚴重的債務問題使得這種經濟運行模式難以維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消費者信心及購買力下降,本土代工企業訂單顯著下降。此外,在原有代工模式下,許多企業進行了大量資產專用性投資,隨著世界市場需求嚴重萎縮、訂單顯著減少,許多生產設備閑置,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第二,代工企業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喪失。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走高、國內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的“三高時代”到來,本土代工企業生產和出口成本不斷增加,給企業的正常生產和運營帶來很大沖擊。
第三,核心技術及品牌缺失。在承接發達國家對外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本土代工企業主要提供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負責附加價值較低的零部件或最終產品的生產與裝配業務,這些環節大多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本土代工企業自身產業技術水平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與品牌影響力。因此,如何通過提升企業自身的產業技術水平,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和建立自主品牌, 是當前本土代工企業實現差異化,擺脫低端鎖定困境的重要途徑。
此外,其它新興發展中國家也紛紛通過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加速了追趕中國的步伐。一些對勞動力成本十分敏感的中低端制造業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將部分訂單及生產基地向這些國家轉移,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也逐漸受到其它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三、代工企業轉型升級模式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內產業結構矛盾加劇的雙重挑戰,轉型與升級成為本土代工企業的必然選擇。
(一)開拓國內市場
在國外需求不斷萎縮的情形下,本土代工企業開始逐步改變原來以外銷為主的市場模式,向開拓國內市場、或者內外銷市場并舉的模式進行轉型。在海外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大大增加的情況下,通過拓寬國內市場及渠道不僅有利于增強企業應對風險的動態能力。對于向內銷轉型的本土代工企業來說,開拓國內市場應更多致力于拓寬產品種類及其適應的行業范圍,在提高產品質量和消費者需求反映速度的同時,注重加強與終端經銷商之間的聯系,創造更多的服務價值和利潤。
(二)產品/產業鏈升級
鑒于當前大多數本土代工企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為了提升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和盈利水平,可以通過從附加值較低的產品/服務轉向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服務,或將產業鏈整體攀升,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嘗試。1.產品/服務升級:是指代工企業從所處的加工、裝配制造等產業鏈低端環節向研發設計、物流營銷等高端環節升級。通過向高端升級,獲得更高的利潤率,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增強。2.產業鏈升級:指企業脫離原有的生產及經營活動,進入新的一個產業鏈條,或者向位置更高的(附加值更高)的價值鏈跨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不斷增加在新的價值鏈中的市場份額,從而實現企業轉型與升級。
(三)建立自主品牌
隨著世界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品牌愈發體現其在企業及產品最終價值方面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品牌不僅有利于在消費者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及產品形象,更是企業獲取營銷渠道、合作伙伴,提高企業市場地位和盈利能力的有力保障。當前,大多數本土代工企業采取的代工模式是在品牌缺失的情況下主要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單一的大客戶訂單及批量制造能力來維持企業的生產經營。這種薄利多銷的制造模式盈利效果差,缺乏可持續性。因此,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建立自主品牌是許多代工企業,尤其是具有一定市場和技術能力的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制造與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統的制造價值鏈不斷擴展、延長,制成品附加值構成中制造環節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而專業化生產服務及中介服務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全球經濟正在從制造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進行過渡。對于以裝配制造為主要業務的本土代工企業,從制造向服務轉型意味著從原來“賣產品”到“賣服務”進行變革。不僅要求企業在產品價格、質量和功能上有所提升,更主要是通過整合制造與服務,開拓新的贏利增長點,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客戶滿意度,最終使企業從單純創造制造價值向為客戶創造價值轉變,實現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差異化競爭的目標。
(五)整合產業鏈構建“網資源”
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通過產業鏈的傳導效應,給許多本土代工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沖擊,由此也促使這些企業深刻認識到產業鏈穩定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在各國經濟依賴日益加深的今天,維持產業鏈穩定關系最可靠、最現實的方式是對產業鏈進行上下整合,將產業鏈掌握在企業自己手中。雖然當前我國制造業的傳統比較優勢有所削弱,然而,由于擁有的巨大的產能和龐大的國內市場容量,本土制造企業仍然具有較強的制造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同時,我國基礎設施完善,大多數行業產業鏈齊全,部分行業和區域的市場模式已經開始向全產業鏈交易市場過渡。在這種新的市場模式下,具備了全產業鏈交易市場的外部客觀條件,本土代工企業可以通過上下整合產業鏈的相關資源,開拓新業務、新市場,加強或確立企業在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
四、結論
隨著基于廉價生產要素的傳統比較優勢的逐步喪失,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的縮減,本土代工企業國際經營環境及所處產業鏈地位不斷惡化。這些因素倒逼著本土代工企業通過各種模式和途徑進行轉型和升級。而在經歷過嚴峻的大幅調整以后,已經轉型和升級的本土代工企業也必將告別“價值洼地”,迎來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安筱鵬.服務型制造:制造業崛起的必由之路[N].中國電子報,2009-08-04.
[2] 毛蘊詩,鄭奇志. 基于微笑曲線的企業升級路徑選擇模型-理論框架的構建與案例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62-174.
[3] Michelle Kam,Chee Hew,李 志,姜一煒. 務業務模式轉型—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J].財富,2009(5).
[4] 俞榮建.基于全球價值鏈治理的長三角本土代工企業升級機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1).
[5] 周長富,杜宇瑋.代工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2(7):23-31.
[責任編輯:胡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