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杜宏穎
摘要: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國家發展實力的源泉,因此,財政教育支出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部分。隨著科教興國、人才培養戰略的提出,國家加大了對財政教育支出的關注。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財政教育支出總量不夠,財政教育中城鄉教育、三級教育、地區間教育、校際間教育支出結構不合理,財政教育支出責任不明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持續增加財政教育支出,均衡城鄉教育支出結構、優化三級教育支出結構、縮小地區間教育支出差異、平衡校際間教育支出、明確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的對策。
關鍵詞:財政教育支出;規模;結構
中圖分類號:F810.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121-02
一、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現狀
(一)財政教育支出的含義
財政教育支出是財政支出的一部分。財政支出是國家為實現其各種職能,按照預算計劃財政部將國家財政資金集中向有關部門和方面的支出。財政教育支出是財政支出按用途分類中的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的一部分,是財政支出按費用分類中社會文教費的一部分,是財政支出按職能分類中的教育支出。
教育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按照公共產品的定義,其中義務教育可劃分為純公共產品,高等教育可以劃分為準公共產品。兩者都需要國家財政在不同程度上的支持,以保證國家教育職能的實現,滿足教育支出的需求。
(二)財政教育支出現狀
我國對于財政教育支出上一直保持高度重視,改革開放后實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財政教育支出從1978年的75.05億到2012年的21994億,投入總量上不斷增加,增長速度也十分迅速,是財政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項目之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財政教育投入仍不足。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在本世紀末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確保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增長幅度,2010年《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2012年實現4%的目標。隨著“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我國財政教育支出一直增加,2012年財政教育支出達21165億元,占GDP519322億元的4.08%。
二、財政教育支出存在問題
(一)財政教育支出投入不足
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總量上雖然持續增加,財政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16%-21%,并且在2012年達到財政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標。然而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政府性教育撥款占各國GDP的5%,我國財政教育支出達到4%的目標用了三十多年,距離5%仍有差距,并且將各國財政教育支出平均后,我國人均財政教育支出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
(二)城鄉教育支出不均衡
長期以來,我國固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形成了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而這種思維定式,使得在做決定時保持著一定的慣性,忽視了地區差別、城鄉差別以及教育的公共產品屬性。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沒有足夠收入支持教育費用,并且農村中小學學生人數占全國中小學人數80%左右,而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不到1%,遠低于發達國家2%-2.5%,形成了教師資源匱乏、設施落后的惡性循環。
(三)三級教育支出結構不合理
三級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財政教育支出對三級教育的支出結構比例反映了國家教育資源的分布狀況,對三級教育的支出重視程度以及支持力度。世界各國大多對初等教育支出最多,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少。然而我國財政教育支出中,高等教育占很大的比重,而初、中等教育不足,形成了與我國國情不相符的“倒金字塔”模式。
(四)地區間教育支出差異大
我國地域寬廣,各地區差異明顯,造成了各地方發展速度不均,經濟實力不同,而教育上很多是由地方政府負責,致使各區域間的教育發展水平并不均衡。發達地區教育水平遠高于落后地區教育水平,東部地區教育水平高于中部地區教育水平,中部地區教育水平高于西部地區教育水平,形成與東中西部經濟水平差異趨勢一樣的東中西部教育水平梯形分布。
(五)校際間教育支出不平衡
我國義務教育普及階段,應保持著各校之間資源平衡,以確保學生的利益,但自發形成或經過評選設置的重點校在地區內學校間享受優待,違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宗旨。我國非義務教育階段的高中和大學除了上述問題,還存在擇校費的問題,這部分費用沒有納入財政預算,這種學校間的教育資源不均衡,致使學校間差距加大。
(六)財政教育支出責任不明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財權上,中央政府占總財政收入的比重較大,而在教育事權上,則是將責任不斷下放給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教育上財權與事權不匹配,中央擁有財力卻沒有盡到責任,地方政府特別是財政收入不好的地方政府對于教育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我國財政教育支出方式主要是直接撥款,方式單一,沒有充分利用像減免稅、補貼利息等財政工具。
三、完善財政教育支出的對策
(一)持續增加財政教育支出
增加財政教育投入,從根源來說即增加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收入從根本上就是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而且國家的經濟實力和一國的教育水平是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的關系。還應在法律中明確規定財政教育支出的目標,從而確保目標的完成力度。規范各級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責任,可將其作為政府及官員考核指標。加強政府預算中教育部分的審查,健全財政教育支出的監督機制,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
(二)均衡城鄉教育支出結構
我國農村人口占很大部分,相應的農村學生也占很大比例。政府應進一步修改農村教育支出政策,持續增加農村教育支出,政策上有意識的向農村教育進行傾斜,并形成制度規定,以確保政策的認真執行。完善地區間的轉移支付,彌補農村教育的財政缺口,改善貧困地區教育狀況。構建農村教育支出保障機制,解決教師資源、教育設施、教育環境等問題,提升國家人均教育程度。
(三)優化三級教育支出結構
增加基礎教育支出,明確其優先地位,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應著重于初、中等教育,特別是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義務教育階段,政府應對此承擔全部責任,以此確保人們享受教育的權利,提升人口整體素質,使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更廣泛的人才基礎。適度對高等教育支出,教育是一種長期投資,不能因高等教育可以在短時間內帶來高收益而投入過多,并且高等教育作為補充教育應主要由受教育者支付費用和從社會吸收資金。
(四)縮小地區間教育支出差異
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都會影響到社會的貧富差距,并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教育水平提升而促使貧富差距加大。然而享受教育的權利是均等的,因此需要國家介入,改善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確保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供應,同時嚴格控制財政教育支出的專款專用,保證資金用于教育事業。建立各省之間、各市縣之間的教育支出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地區間教育資源均衡。
(五)平衡校際間教育支出
在義務教育階段,應注重教育的公平性,注重教育資源的平衡,而這個階段教育幾乎完全依靠政府撥款,地方政府能力不同,因此中央政府在資源分配上不應只是單純平均分配,而是應注重分配后各校間的資源平均。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規定各校的擇校費的額度、規范擇校費的使用方向,各高校也可以自主籌資,積極與社會、企業合作,以彌補政府財政教育支出的不足。
(六)明確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
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對教育支出的責任,形成財權事權相符的責任劃分,合理的各級政府教育分擔機制。加大中央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責任,積極拓展教育支出方式,把握財政教育支出理念、方向。明確地方政府的財政教育支出責任,確保地方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避免亂用財政教育支出,形成自我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 王寶菊.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2(6):68-68.
[2] 李 貞.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總量與結構的變動趨勢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11):1-6.
[3] 董俊杰.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3(3):85-86.
[4] 劉曉鳳.中國財政教育支出研究——三個誤區及經驗證據[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1(5):53-63.
[5] 李印慧.我國財政教育支出—支出結構角度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6):54-55.
[責任編輯:方 曉]
(三)優化三級教育支出結構
增加基礎教育支出,明確其優先地位,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應著重于初、中等教育,特別是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義務教育階段,政府應對此承擔全部責任,以此確保人們享受教育的權利,提升人口整體素質,使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更廣泛的人才基礎。適度對高等教育支出,教育是一種長期投資,不能因高等教育可以在短時間內帶來高收益而投入過多,并且高等教育作為補充教育應主要由受教育者支付費用和從社會吸收資金。
(四)縮小地區間教育支出差異
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都會影響到社會的貧富差距,并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教育水平提升而促使貧富差距加大。然而享受教育的權利是均等的,因此需要國家介入,改善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確保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供應,同時嚴格控制財政教育支出的專款專用,保證資金用于教育事業。建立各省之間、各市縣之間的教育支出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地區間教育資源均衡。
(五)平衡校際間教育支出
在義務教育階段,應注重教育的公平性,注重教育資源的平衡,而這個階段教育幾乎完全依靠政府撥款,地方政府能力不同,因此中央政府在資源分配上不應只是單純平均分配,而是應注重分配后各校間的資源平均。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規定各校的擇校費的額度、規范擇校費的使用方向,各高校也可以自主籌資,積極與社會、企業合作,以彌補政府財政教育支出的不足。
(六)明確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
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對教育支出的責任,形成財權事權相符的責任劃分,合理的各級政府教育分擔機制。加大中央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責任,積極拓展教育支出方式,把握財政教育支出理念、方向。明確地方政府的財政教育支出責任,確保地方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避免亂用財政教育支出,形成自我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 王寶菊.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2(6):68-68.
[2] 李 貞.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總量與結構的變動趨勢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11):1-6.
[3] 董俊杰.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3(3):85-86.
[4] 劉曉鳳.中國財政教育支出研究——三個誤區及經驗證據[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1(5):53-63.
[5] 李印慧.我國財政教育支出—支出結構角度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6):54-55.
[責任編輯:方 曉]
(三)優化三級教育支出結構
增加基礎教育支出,明確其優先地位,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應著重于初、中等教育,特別是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義務教育階段,政府應對此承擔全部責任,以此確保人們享受教育的權利,提升人口整體素質,使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更廣泛的人才基礎。適度對高等教育支出,教育是一種長期投資,不能因高等教育可以在短時間內帶來高收益而投入過多,并且高等教育作為補充教育應主要由受教育者支付費用和從社會吸收資金。
(四)縮小地區間教育支出差異
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都會影響到社會的貧富差距,并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教育水平提升而促使貧富差距加大。然而享受教育的權利是均等的,因此需要國家介入,改善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確保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供應,同時嚴格控制財政教育支出的專款專用,保證資金用于教育事業。建立各省之間、各市縣之間的教育支出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地區間教育資源均衡。
(五)平衡校際間教育支出
在義務教育階段,應注重教育的公平性,注重教育資源的平衡,而這個階段教育幾乎完全依靠政府撥款,地方政府能力不同,因此中央政府在資源分配上不應只是單純平均分配,而是應注重分配后各校間的資源平均。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規定各校的擇校費的額度、規范擇校費的使用方向,各高校也可以自主籌資,積極與社會、企業合作,以彌補政府財政教育支出的不足。
(六)明確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
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對教育支出的責任,形成財權事權相符的責任劃分,合理的各級政府教育分擔機制。加大中央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責任,積極拓展教育支出方式,把握財政教育支出理念、方向。明確地方政府的財政教育支出責任,確保地方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避免亂用財政教育支出,形成自我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 王寶菊.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2(6):68-68.
[2] 李 貞.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總量與結構的變動趨勢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11):1-6.
[3] 董俊杰.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3(3):85-86.
[4] 劉曉鳳.中國財政教育支出研究——三個誤區及經驗證據[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1(5):53-63.
[5] 李印慧.我國財政教育支出—支出結構角度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6):54-55.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