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既為湖區帶來了重要發展機遇,又給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首先結合湖區實際分析了推進洞庭湖生態建設的現實背景,而后圍繞國務院批復的《規劃》指出未來湖區發展要遵循的新要求,最后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轉型升級
4月14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得到國務院批復,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對于湖區發展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歷史機遇。如何把握機遇,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和諧共進的道路,是今后湖區發展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
1 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必要性
1.1 統籌區域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直以來,由于各個地區在要素、區位、觀念、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十分突出。為了化解發展不平衡,各個地區立足資源稟賦、功能定位和發展需求,都在探索適合自身的特色發展路徑,從而在各地區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布局,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湖南省為例,為了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省里提出要推動“四大經濟板塊”協調發展,其中就包括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可見,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統籌區域發展的客觀需要。
1.2 發揮湖區比較優勢的客觀需要
湖區在發展方面有著自身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是區位優勢明顯。《規劃》中提到,“洞庭湖區位于長江黃金水道與京廣交通動脈交匯處,地處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腹地,是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的重點區域,具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獨特區位優勢。境內鐵路、高速公路縱橫,長江岸線資源優良,是重要的水運交匯地”。隨著鐵路、公路、水運、機場設施的完善,區域交通樞紐的地位進一步凸顯;二是經濟基礎較好。尤其是在農業方面,湖區一直都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畜禽、水產品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和“天下糧倉”的美譽;三是文化底蘊深厚。洞庭湖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褒頌的地方,湖區內有許多國家級風景名勝和歷史文化名稱民鎮民村。
1.3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
湖區生態功能十分突出,在保持江湖水域生態平衡、維持生物多樣性上,具有無法替代的功能和價值。此外,湖區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以常德市為例,常德享有“非金屬礦產之鄉”的美譽,現已發現礦產60余種,探獲資源儲量的礦產30多種,列入省、市礦產儲量表的礦產有20多種。但近年來,受江湖關系、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多重因素影響,洞庭湖湖泊日益萎縮,安全飲水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湖區生態環境開始惡化。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就是要保護和修復湖區生態系統,加快湖區生態文明建設。
2 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新要求
2.1 轉型發展
根據《規劃》,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目標是要建成“五大區”,分別是全國大湖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保障糧食安全的現代農業基地、“兩型”引領的“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水陸聯運的現代物流集散區和全國血吸蟲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從“五大區”的戰略定位,不難看出,未來在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方面,首先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要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走出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生態文明之路。
2.2 創新發展
要實現轉型,根本在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提升產業的素質和水平,實現環保和生態,所以湖區在發展過程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創新當中實現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根據《規劃》,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具體要在創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機制、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創新強農惠農富農長效機制、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創新投融資機制等五個方面做好文章。更具體地,一是要做好技術創新,不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都是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二是要做好產業創新,要將技術創新的成果實現商業化轉移,進一步打造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三是要做好制度創新,為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切實有效的制度保障。
2.3 特色發展
根據《規劃》,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有五大任務,分別是水域生態修復、產業轉型發展、宜居家園建設、民生事業改善和基礎設施支撐。其中,在產業轉型發展方面明確提出,要“立足湖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與生態經濟區定位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具體布局方面,結合湖區資源特點和現有產業優勢,未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要構建“五核五軸”發展格局,在各個地區形成特色發展格局。
3 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具體思路
3.1 著眼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支撐體系
大力開發農業產業化項目,通過延伸產業鏈,培育優勢農副產品產業帶,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提升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力。一是要以生態農業為核心,綜合打造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及鄉村旅游等產業,構建起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條;二是要凝心聚力打造農產品品牌,用工業化的理念經營農業,用市場化的理念加快創新,以品牌戰略打響農業現代化戰役。
3.2 著眼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特色新型工業體系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一是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洞庭湖區的傳統工業部門,如造紙、食品、輕紡等部門,在洞庭湖區域經濟中的比重很大,是其經濟實力的重要支柱,在滿足區域投資、消費需求和創造就業崗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促進洞庭湖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和優化升級;二是要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要推動產業集群。堅持走集群發展之路,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特色突出、集聚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打造產業集群。
3.3 著眼現代物流業和生態旅游業發展
根據《規劃》要求,生態經濟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點是要做好物流業和旅游業兩篇文章。要發展物流業,現代化的立體交通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按照《規劃》,今后湖區鐵路、公路、水運、機場設施都將有重大提升,將逐步建成區域物流集散中心,物流業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對于生態旅游業發展,要圍繞“一圈四帶四組團”的旅游開發格局,立足于湖區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加快環湖生態旅游圈發展,建成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生態風情和荊楚文化旅游發展帶。
參考文獻
[1]劉茂松,劉勵敏.洞庭湖區腹地生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
[2]李松齡,李娜,李利.洞庭湖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
[3]王玲莉.洞庭湖區生態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求索,2014(4).
[4]姜珂.實現綠色崛起——打造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必由之路[J].價值工程,2013(21).
[5]蹇斯勇,等.把握機遇,再現八百里秀美洞庭[N].常德日報,2014,9,25(6).
[6]盧躍.立足生態協同,推進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N].益陽日報,2014,9,22(1).
作者簡介:馮秀萍(1987-),女,常德市委黨校教師,碩士,主要從事經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