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俏莉
摘 要:企業家與生意人、商人的根本區別在于創新,核心自我評價就是一個從人格角度解釋企業家創新行為的綜合概念。有研究證明:核心自我評價與企業家個體創新行為呈正相關關系,其中個體的動機起到中介作用。企業家創新行為體現在:永遠追逐成就的不懈動力、高于利潤之上的理想追求及通過自身行為和思想影響社會,改變社會生活。
關鍵詞:企業家人格;核心自我評價;創新
1 企業家的實質在于創新
1.1 生意人、商人與企業家
為什么地球上這么多人,卻只有屈指可數的人被稱作企業家?什么人才能稱為企業家?在現實中存在生意人、商人與企業家,他們是三個不同的層次。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說過:“我們不想做商人,我們只想做一個企業,做一個企業家,因為在我看來,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是有區別的,生意人以錢為本,一切為了賺錢,商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在企業家看來是影響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創造價值,影響這個社會就是企業家。賺錢是一個企業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他的所有技能。”評價企業家與生意人、商人區別的標準,不完全是外部的、顯性的要素,更多的是內部的、隱性的要素。
陳善平是一個江浙沿海捕魚的漁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十幾年前在浙江海域北麂島建起魚蝦制品加工廠,專門出口日本,短短數年就賺取大量財富。2004年考慮到國內漁民打撈的海產品無法即時送交加工而帶來極大的浪費,他決定建造海上水產品加工船。資金的短缺、技術隊伍缺乏、巨大的風險統統沒有阻止他創新的行動。2007年陳善平他們自主研制的海上巨型加工船下線投入使用,這是亞洲第一艘也是目前規模最大的一艘海上加工船。這艘投資5600萬元的巨無霸除了一些零部件是從日本買的,核心組件全部由陳善平和員工自己制作出來的!每天數百上千只小漁船成群結隊圍繞著這艘巨船遠赴深海捕魚,剛剛捕撈上來的魚蝦在半小時內被加工成魚干魚片蝦皮,由陳善平收購、包銷到日本。產品價格在幾年內上漲了80多倍,成千上萬漁民的收入得到極大的提高。一個漁民通過科技創新,推動一個行業的巨大發展,其背后就是他體現出來的創新精神和追逐成就的不懈動力!
1.2 企業家的實質在于創新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指出:“企業家是實現創新、進行新組合的人,否則只能是管理者”。企業家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現有有形生產要素的情況下,通過引入一種“新的生產組合”,使得企業現有生產要素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地得到利用,從而創造出超額利潤。熊彼特指出,“新的生產組合”包括“新項目的開發和用新辦法開展原有的項目”,這是企業得以發展的關鍵。另外,熊彼特還認為,雖然企業的創建者在一開始領導著他的企業,推動了企業最初的發展。但是,一旦停止了創新活動,他也就不再發揮企業家的功能了。可以說企業家在企業發展中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創新,企業發展的最本質特征也是創新。
數百年來金華火腿都是一個純手工制作、靠天氣吃飯的行業。浙江義烏的朱儉勇用一個外行帶動一個日暮西山的行業重新振作的事例闡述了“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他顛覆了火腿行業憑手工靠天氣的傳統作坊制作模式,通過大規模流水線生產金華火腿,從而降低了成本,擁有價格優勢;通過高科技的應用,使產品的質量更穩定,而且質量的控制相對更容易;通過突破重點市場,打響知名度,拉動其他周邊市場并輻射全國;通過國內市場的歷練,他成為“國內第一家傳統金華火腿出口制造商”,迅速占領西班牙市場,取得巨大成功。
2 核心自我評價:一個從人格角度解釋企業家創新行為的綜合概念
2.1 核心自我評價
企業家人格與創新的關系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早期的研究探討了創造性的人格特征,如自信、責任心、樂觀、低焦慮等能帶來較高水平的創造性,然而他們發現單一特質的研究難以形成一個有說服力的結論。美國學者Judge于1997年提出的核心自我評價(core self-evaluation)就是在特質合并思路下誕生的新人格理論,它將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緒穩定性和控制點這四種重要的特質整合在一起,是對人格的潛在的、深層次描述。從創造性人格的研究角度來看,核心自我評價作為一個深層次的人格結構,它包含的四種特質均被證實與創造性有正相關關系。當然,核心自我評價與個體創新的關系,其內在機制及是否有中介變量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創新是個體取得某一想法并將其轉換成一項新奇和有用的產品、服務或方法的多階段過程,它既包括產生創意也包括實施創意。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孫健敏等人的研究(2011),核心自我評價與創意產生有顯著相關性。個體特征如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掌控程度能夠促進創意的產生,從而實現個體創新行為。在其2012的研究中,他提出:核心自我評價能夠推動道德式領導和組織公民行為。
近年來有研究證明核心自我評價高的人的主要特征是自信,而自信能夠帶來創新績效。自信的個體更可能運用非常規的知識去發現和解決問題;自信的個體更愿意去承擔風險。同時,核心自我評價能夠影響人們的工作動機,核心自我評價高的個體傾向于選擇復雜的工作任務,其內在動機更強烈。在理論研究的同時更多的案例實證了理論成果的正確性。
2.2 核心自我評價與企業家個體創新行為呈正相關關系
為何核心自我評價與工作績效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根據Judge和Bono的元分析結果表明,四種核心特質與工作績效的相關分別為:自尊0.26、控制點0.22、情緒穩定性0.19、自我效能0.23。核心特質與工作績效的平均相關為0.23,因此Judge等認為核心自我評價可以成為預測工作績效的重要人格因素。
Judge指出個體動機在其中起了中介作用,當個體的核心自我評價水平越高,其完成工作任務的動機越強烈。由于動機是工作績效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具有積極核心自我評價的個體能夠更加成功地完成他們的工作任務。Erez和Judge的實證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在實驗室情境中,核心自我評價與自我報告的任務動機的相關為0.39(p<0.01),與任務績效(完成任務的個數)的相關為0.35(p<0.01)。
國內學者趙燕(2011)采用核心自我評價、工作績效問卷為研究工具,對1010名企業員工進行調查,探討核心自我評價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結果發現:核心自我評價與員工工作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且能夠有效預測員工的工作績效。核心自我評價對關系績效的作用要大于其對任務績效的作用。核心自我評價問卷可以作為預測企業員工工作績效的有效測評工具。
核心自我評價與企業家個體創新行為密切相關。自1997年Judge年在研究人格變量和工作變量的關系時提出核心自我評價的概念,2005年我國學者甘怡群等人首次驗證了在中國背景下,該結構也是穩定地存在著的。核心自我評價與工作變量的關系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證實,大部分研究顯示了核心自我評價能夠很好地預測工作變量。但是核心自我評價在創新領域,尤其是企業家創新行為產生的機制、機理等方面,還有待更多數據的支持。
3 企業家創新行為分析
3.1 永遠追逐成就的不懈動力
個體的動機尤其是工作動機到底來自哪里?為什么動機水平有高低的不同?企業家為什么具有高于常人的源源不斷的動力?麥克萊蘭提出,人們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種基本的動機和激勵需要同時存在:對權力的需要、對歸屬的需要和對成就的需要,只是各種需要的強弱程度因人而異。研究發現,企業家們顯示出很高的成就需要和較高的權力需要,他們具有強烈的成功欲望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其成就欲望遠遠高于普通人群,這種強烈的成就欲望推動企業家的創業成功:(1)更愿意尋求挑戰性的工作,敢于承擔責任,渴望自己將從事的工作做得更完美更有成效,更強動機去追求成功;(2)更愿意承擔并接受風險,尤其是在創辦企業、自主經營過程中,越是成就欲望強烈的人越是愿意承擔較高風險,無論是經濟風險(投入資金)、職業風險(放棄穩定工作)或家庭風險(投入時間、精力),他們更愿意承受風險去交換創業成功的結果。企業家永遠是精力旺盛、對學習和成長擁有強烈的興趣,擁有永恒的成就動機。
陳善平作為一位公司董事長始終吃苦耐勞,在2004年自主研制加工船時艱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一次他和工人們一起端熱水鍋,沸騰的水把他燙傷,一節手指被鍋沿割掉一半,他從地上撿起手指接上,繼續干活。創業多年,他從沒有半個字提到辛苦。如果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賣命?他總是說他最大的心愿不是賺錢——他喜歡做事,喜歡他在做的這件事,只要他認為“值”的他就會去把事情做好。“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就是他永遠堅持不懈的動力。
3.2 高于利潤之上的理想追求
作為企業,如果不以盈利為第一目的,是否不務正業?這樣的企業能否生存?作為全球制藥行業翹楚的默克公司創立100周年時,出版了《價值觀與夢想:默克百年》一書,它沒有對100年來所取得了財務成就津津樂道,反而一再強調自己是一直由理想指引和激勵的公司。《基業長青》指出,那些經久不衰的偉大企業其實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高于利潤之上的追求,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并有務實精神。那些高瞻遠矚的偉大企業家必定同時具備務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雙重特性。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企業家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決策者和領導者,首先必須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負責。其次,企業家還應該有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和擔當,不然無法區別于商人。他指出:一味強調利潤,會嚴重誤導管理者,管理者可能因此拼命擴張目前銷路最好的產品線,忽視了市場的明日之星,縮減其研發經費和其他投資。局限于眼前利益,也是很多商人和中小企業主永遠做不大的根本原因。
辦企業絕不是短期的投機行為。先做事,把事情做好,賺錢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擁有巨額資金時,陳善平沒有去投資房地產或股票,沒有選擇一切高回報的投機行為,他始終堅持主業,始終考慮廣大漁民的利益和需求,盡管迎難而上,走了一條別人無法復制的崎嶇道路,也終于找到了一片可持續發展的藍海。
3.3 企業家的實質是通過自身行為和思想影響社會,改變社會生活的人
黑爾斯認為:“企業家是那些能夠抓住經濟生活中的機遇,或能夠對經濟生活中發生的機會作出反應,通過創新為其本人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而使整個經濟體系發生變化的人。”雖然我國民營企業的實力越來越大,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民營企業的老板大都在扮演商人和生意人的角色,即便積累了大量財富積累,企業規模也做大了,但很多人還是商人和小販的思維方式,真正能做出有深遠影響力的不多。較少人能超越商人思維慣性,體現出高層次的價值追求。
企業家精神的實質是通過自身行為和思想能夠影響社會改變社會生活的人。陳善平在浙江海域北麂島建立的海產品加工廠,既是獨家壟斷又是行業翹楚,他卻非要制造海上加工船,完全是出于對廣大漁民便利性的考量。其實他無需冒險就可以維持巨額利潤。造船的難度超乎想象:以前沒有哪家大型造船廠做過,沒有先例沒有經驗;高昂的造價至少在數億甚至十億元以上,而他們只有幾千萬元;陳善平他們都是沒多少知識沒什么文化的漁民,沒有研發沒有設計隊伍;最要命的是造出這樣的巨型加工船,客戶、銷路和市場都是未知數。2007年他們用三年時間研制的海上巨型加工船下線投入使用,這也是亞洲第一艘也是目前規模最大的一艘海上水產品加工船。大船造成后,效益非常明顯。現在全中國海域的漁民都能直接受惠于這艘大型加工船提供的服務,成千上萬漁民的收入得到幾十倍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超榮,甘怡群.核心自我評價:一個驗證性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4).
[2]趙燕.企業員工核心自我評價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3]張琳琳,David M DeJoy,李楠.新生代員工核心自我評價與工作投入的關系: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軟科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