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任婷婷
摘 要: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沖擊、融合,使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交融,原本的師徒傳承、學校傳承、拳譜傳承、社會傳承,隨著社會空間環境變更而變化。傳承人的缺失嚴重影響傳統武術的發展,要讓傳統武術薪火相傳,源遠流長就要注重對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活態保護,以及對傳統武術原生態技法的整體性的保護。要以傳承為核心,以活態的傳承人為載體,建立活態的傳承人機制,促進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傳統武術 ?傳承 ?保護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c)-0150-02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沖擊、融合,使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交融,而傳統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保護、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抉擇。
1 傳統武術的現實窘境
所謂傳統,是指歷史上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1]。傳統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影響和控制,也是歷史發展和繼承的表現形式。所謂傳統武術,指在農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發展至今,以提高攻防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師徒制傳承為主要方式,注重形神兼備,打練結合,多種自成體系的拳種總合[2]。20世紀80年代在展開的普查武術家底的工作中,查明“流傳有序,拳理明晰、自稱體系、風格獨特”的拳種有129種,但是有書籍和歷史記載的拳種的套路運動的形式并不多,由此可見的傳統武術的外延不明確,還有散落在民間的傳統武術,或不為人知,或未自成門派,或流傳不清,或依附在民俗文化活動中,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傳承和保護。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根植、沉積在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歲月的長河中,并經歷漫長的發展歷程。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社會的轉型,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沖擊、融合,傳統武術也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交融。如跆拳道、空手道、綜合格斗的傳入和推廣,對原有的傳統武術技法也是極大的沖擊,經歷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激烈碰撞,所具有優秀文化的傳統武術的發展處境也是舉步維艱。因此,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而傳承的本質是文化的延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奇葩與瑰寶,傳承和保護原生態、具有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顯得格外的重要,建立有效、合理的傳承和保護機制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2 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
2.1 師徒的傳承——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人們特別重視家庭或家族的血緣關系,以傳習武藝為基礎而組成的師徒傳承,從登門拜師——嚴格擇徒——拜師儀式——登堂入室——口傳身授等拜師的程序后對弟子嚴格訓練、層層考驗,經過長期的言傳身授所形成的師徒關系,如“師徒如父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通常把本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們之間,通過師徒的薪火相傳模擬家族血緣制建立了“師祖”“師母”“師兄”等關系,這種嚴格的、特定的師承關系在傳統武術的傳承中間表現的尤為凸顯。師徒的傳承不僅在生命形式上,還表現在師徒通過精湛的武技、高尚的道德情操、身正為范的行為來感染徒弟。通過師父淳淳善誘的口傳與身體力行的身授,使得傳統武術的技法得以流傳,來保證武術的薪火相傳、連綿不斷、源遠流長。但由于傳統武術在傳承中的保守性,處于對自己武術技法的珍視和維護榮耀感,許多門派中的功夫傳男不傳女,防止徒弟背叛師門,通常師父會保留絕技,導致傳統武術在傳承中技法的流失。
2.2 學校的傳承——崇文尚武,生生不息
從周朝貴族的教育體系中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中的“習射藝”、“習武舞”都是早期武術教育部分,發展到后來的武舉制、國術館等武術進入學校,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使武術的傳承開辟了新的途徑,有傳統武術在傳承中建立師徒關系演變成師生關系。在大、中、小學校開展武術課程,沖擊著民間傳統的傳承方式,有利于武術的傳播、普及提高和推廣。通過學校的傳承可以提高傳承人的文化素養和擴大傳承人的數量,養成崇文尚武的精神,使得傳統武術在學校的傳承中生生不息。
2.3 拳譜的傳承——有本可依,世代相傳
在古代習武之人由于所處的社會階層底,接受教育少,文化素質不高。習武者為了保住門派的重要動作技法,拳法要領,技術口訣等通常用手工繪成簡單的拳譜。盡管傳統武術的門派林立、拳種繁多,但通過文字和簡單繪畫編成的拳譜為后人研究傳統武術提供了寶貴資料,如太極拳的《十三勢歌》;少林的《二十六要害穴點打法歌訣》;形意拳的《九歌》等。在長期的習練與傳承中也形成了許多的武術言語,如武術諺語中的“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力從腳下起,拳從心中發,節節能發勁,攻守寸位間”,“師父不過領路人,巧妙全在自用心,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等通俗易懂,言簡意賅,不僅是習武經驗的總結,同時也是后人練功習武的指導。這些拳譜都不僅是各門派的精華也是傳統武術的得以傳承的法寶,拳譜的傳承可以有本可依,世代相傳。
2.4 社會的傳承——和諧社會,全民健身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從解決溫飽向重視健康方向轉變,由于工作的壓力文明病、富貴病的增多,使得人們向修身、養性、防身、自衛的渴望,武術成為人們選擇的健身方式。習練武術可以強身健體、豐富文化生活、擴大人際交流,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傳統武術采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在傳承中體現和諧的特征。傳統武術所具有的尚武崇德、尊師重道的思想在社會的傳承中營造了良好地、融洽地和諧環境,為傳統武術的傳承獲得社會空間。
3 傳統武術的保護
3.1 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活態保護
許多掌握傳統技法和絕活的人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呈現,使得傳統技法的失傳與消亡。陳式太極拳被列為遺產,不是因為它留存的拳譜、器械,而是因為歷代拳師言傳身教的精湛技藝,這些技藝依附在人的身上,是一種活態文化[3]。傳統武術的發展在經歷歷史的長河、歲月沉淀奔流到今天沒有干涸,就是因為有鮮活的人為載體,師徒靠口傳身授、身體力行的示范這種鮮活的、具體的民間活態文化。傳統武術傳承就是靠這種活態的文化得以沿襲和流傳,只有人與人之間的動態傳承才能保障傳統武術的存在與發展。傳統武術也要積極的適應現代社會的沖擊、碰撞和交融,而不是被現代社會所吞噬。因此,保護傳統武術這種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活態的傳承人世世代代相傳,需要以傳承為核心,以活態的傳承人為載體,建立活態的傳承人機制,促進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
3.2 傳統武術原生態技法的保護
所謂“原生態技法”,就是指歷史上創造并流傳或保存至今的、未經過任何刻意改變的傳統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在競技武術的發展和沖擊下,傳統武術已經出現了異化,向高、難、美、新方向偏移,充斥著傳統武術的古樸、精湛、實用的特色,這時保護傳統武術原生態技法顯得格外重要。著重原汁原味地保護傳統武術的技法理論體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多種傳統文化的思想和觀念來傳承和保護傳統武術。通過書籍、影視資料、借助現代科技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來對瀕危項目施行優先保護,傳承和保護傳統武術的整體性,不僅包括傳統武術的習練方法、技法規律、套路特色、理論方法體系等還應該對武術諺語、武林軼事、禮節道德、傳承制度等多種形式的原生態的、整體性的保護。
4 結語
隨著全球一體化及社會變革進程,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之間的碰撞、摩擦,使得傳統武術也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傳統武術傳承的空間環境也發生變化,原本的師徒傳承隨著社會的變更而變化,要讓傳統武術薪火相傳、源遠流長,需要傳統武術的傳承人肩負起傳承民間傳統武術的艱巨使命。保護傳統武術、保護武術文化的多樣性,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傳統武術,以活態的傳承人為載體,建立合法、合理的傳承機制。對傳統武術的傳承與保護是武術挖掘整理工作的補充和升華,使得傳統武術的知識和技能的形式存之于世,將原汁原味的整體性的傳統武術記錄、保存下來。
參考文獻
[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33.
[2] 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3] 喬曉光.活態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2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