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慶國 韓軍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總結四校四導師教學活動的特點,結合內蒙古科技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現狀,對于如何做好環境設計專業建設提出幾點思考,為下一步的專業建設發展提出可行性的思路。
關鍵詞:四校四導師;專業建設;創新
環境設計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專業,需要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積累。要求學生既要有豐富的藝術形象思維能力,又要有科學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國高校設計教育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培育了大批的設計專門人才。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部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為戰略切入點,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綜合改革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歷經兩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已正式頒布實施。從2013年起,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計劃和招生工作按新目錄執行。此次專業目錄修訂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四次。新《專業目錄》仍然按照學科門類、專業類和專業三個層次進行劃分,學科門類由原來的11個增加到12個,新增加藝術學門類;專業類由原來的73個增加到92個;專業由原來的635種調減到506種。藝術學門類下設專業類5個,33種專業,環境設計專業隸屬于設計學類。
本文以內蒙古科技大學這樣一所典型的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中的環境設計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為背景,以環境設計專業教育中的實踐教學為突破口,結合四校四導師教學活動的創新點,探究新形勢下綜合性院校背景的環境設計專業的建設發展思路。
1 四校四導師教學活動的特點
2008年底,由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牽頭,以中央美術學院王鐵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月教授、天津美術學院彭軍教授,共同創立3+1名校教授實驗教學模式。課題組2014年開始以4+4+4模式確定今后5年發展原則,提出4所核心院校、4所基礎院校、4所合作院校、邀請2至4家建筑裝飾知名企業,共同完成開題答辯、2次中期答辯、終期答辯及頒獎儀式。實驗教學課題共計100多天,教學集中答辯分別在4所院校進行,4次匯報完成課題項目成果。經過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四校四導師教學活動打破了院校間的壁壘,建立了無界限教學理念,改變了過去單一知識型的教學模式,是邁向知識與實踐并存型人才培養戰略的第一步。高校教授、著名設計師、知名企業高管共同搭建無障礙教學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共贏平臺,培養了大批高質量合格人才。
(1)教學活動周期。四校四導師課題組的教學交流活動在不影響各個院校正常教學工作的前提下,每一次匯報答辯時間都安排周五開始周日結束。每個院校的學生利用匯報答辯前的時間完成各個階段的設計任務,準備匯報展示文件。
(2)課題設置。每年教學活動課題發布在前一年的年底,課題發布時組織嚴格的篩選,擇優頒布課題。導師組給出選題范圍、設計深度要求,然后由實踐導師參與提供3套可行性選題,最終一起討論方案,再行發布。學生自由選題,采取團隊合作的形式對實地進行調研。
(3)社會實踐導師。著名設計師作為實踐導師參與四校四導師課題組的教學交流活動,讓院校學生同職業設計師“無縫連接”,正直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培養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加強設計教育的整體性,從而推動高校教學與企業項目實踐的共同進步,達到雙贏的效果。
2 以工科為背景,建筑學為依托的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科建設定位
內蒙古科技大學始建于1956年,最初為包頭鋼鐵工業學校和包頭建筑工程學校,1958年兩校合并組建包頭工學院,1960年更名為包頭鋼鐵學院,隸屬原冶金工業部,1998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理,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的高等學校。2000年內蒙古煤炭工業學校并入,2003年更名為內蒙古科技大學。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內蒙古科技大學已發展成為以冶金、采礦、煤炭、稀土為特色,以工科為主,工、理、文、管、經、法、藝術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建筑學是較早開設的學科之一,有著較強的師資力量,形成了結構合理的學術科研隊伍。2006年,以建筑學、城鄉規劃專業為依托的基礎下,招收了首屆環境設計專業本科生。經過多年的專業建設和辦學實踐,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形成了以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為主的專業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體現了以工科為背景、以建筑學為依托、融合設計學其他專業的辦學特點。
3 環境設計專業建設的啟示
內蒙古科技大學環境設計專業師生連續2年參加了四校四導師教學活動,2014年參加課題的院校有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與城市環境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山東師范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山東建筑大學、沈陽建筑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廣西藝術學院。通過本次活動,可以看到不同院校的地緣位置、師資團隊、辦學理念、培養目標的差異,學生最終設計作品呈現出一定的多樣性。例如,知名院校的學生注重創新,思維敏捷、視野開闊,作品呈現出靈性的創意。這與這些院校的國際化教學、優秀的教師團隊及人才培養定位密不可分;地方院校由于地域的不同、經濟環境的差異造成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很難親眼看到優秀的成功案例,思維、眼界受到局限,作品缺乏一定的創意性。因此,通過四校四導師的課題實踐,結合內蒙古科技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現狀,揚長避短,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專業建設的質量:
(1)開放辦學、加強交流。四校四導師課題組的教師都是業內的知名教授,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具有極高的學術造詣。內蒙古科技大學地處我國中西部,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尤其環境設計專業表現更為突出。因此,應加大對外的學術交流機會,走出去、請進來,將優秀的教育資源引進來幫助我們快速的發展。例如,聘請客座教授、科研合作、學術講座等形式來開展。endprint
(2)師資隊伍的建設。內蒙古科技大學環境設計專業教師從年齡結構來講都比較年輕,多數在40歲以下,都是從學校畢業到學校工作,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學源結構也很類似,多數為藝術院校畢業。職稱結構很不合理多為中級職稱,缺少高級職稱的學科帶頭人。因此,應加大人才培養與引進的力度,鼓勵年輕教師的自我提高。四校四導師的經驗很好的證明了,名人帶動學校的發展是中國未來大學發展的一個方向。
(3)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學生素質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與特點,四校四導師課題組的院校由美術院校、藝術院校、工科院校、師范院校、綜合大學組成,基本涵蓋了當今中國開設環境設計專業的各類學校。不同院校學生展現出不同的特點面貌,對于內蒙古科技大學來講,首先應當注重設計技能的提高,讓學生能熟練的“用手”做設計,這是一個物質基礎。其次是設計研究能力的訓練,培養有思考、能思考的設計師,這是一個設計教育的更高要求,也是未來設計發展的必經之路。
(4)實驗室建設。環境設計專業非常注重實踐的訓練,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實驗室建設不光要硬件的建設,同時還要完成“軟件”的同步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實驗室的開放同日常教學課程的有效銜接上。沒有針對性的訓練,再好的實驗條件也只是擺設。例如,裝飾材料與構造這門課程,在完成了理論教學的同時,應該加強學生對于材料的主觀認識與再創造的研究上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于實際的項目會有靈活的把控能力,不會受到材料的制約而束手無策。
(5)加強校企合作。四校四導師課題最大的特點是企業的資助,課題組的經費全部由企業出資,同時企業的優秀設計師加入教師指導團隊,共同指導每一位學生的設計作品。學生可以在學校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與標準,學習到實際項目操作中的一些設計思路與方法,提早地與社會對接。企業的實際案例與教學內容的結合,理論同實際的聯系,真正做到了優勢互補。同時企業作為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每年可以提供一定的實習名額,既解決了學校的實踐教學場地,也為企業今后的人才儲備奠定了基礎。
4 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出更優秀的環境設計人才,縮短與國外優秀設計教育的差距,全面提升我國環境設計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應該成為當前我們高校設計教育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國家的經濟、科技水平同教育水平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內蒙古科技大學環境設計專業辦學時間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辦好這個專業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四校四導師教學活動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從畢業設計實踐教學為切入點,打破了院校間的壁壘,建立了師生無界限交叉交流指導,相互交流教學心得,探索知識與實踐并存型的實踐教學模式,無疑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專業建設思路。
參考文獻:
[1] 王鐵.對位思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 王鐵.互動交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3] 王鐵.共享成果[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4] 王鐵.自由翱翔[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