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沙沙

連日來霧霾再次襲擊北京,讓人無比懷念短短的“APEC藍”。
“APEC藍”的出現,是京津冀及周邊各省份聯防聯控大氣污染治理的結果。自京津冀協同發展被提出,這也許是百姓看得最清楚的“生態紅利”。
京津冀即是鄰居,也是親戚,可謂唇齒相依,形同手足。然而,長久以來,三地在行政壁壘下各自為政,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區域合作效果甚微。
“說實在話,因為行政就是分割的,它只能從自身發展的利益去考慮,而且它也沒有權力去要求別的省份要做什么、不做什么。”11月26日,在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說。
他認為,在中央戰略部署及國務院重視下,目前京津冀三省市迎來了形成一個真正的協作區的最好時刻。
注入“國家動力”
長期以來,三地發展極不平衡,而新的挑戰愈加嚴峻。
河北省常務副省長楊崇勇認為,為走出一條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道路,河北付出了經濟傷筋動骨的代價。前三季度河北的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全國排在倒數第三位,河北進入了20多年來最困難的時期。
目前,河北省人均GDP為38716元,不足北京、天津的一半;而河北人均財政收入僅為北京、天津的1/5左右,單位面積年產出不足北京的1/10。
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將這種現象比喻為,三地之間存在“經濟斷崖”,“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產出是1.73萬元,天津為1.2萬元,而河北僅為1500元。”
“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呢?”楊崇勇分析,主要的原因是行政壁壘造成科技創新資源在區域內流動不暢,優質要素資源沒有得到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比如,北京的科技企業成果只有1%往河北轉移,50%是轉移到了江浙和廣東。“我們也希望通過協同發展讓強者更強、弱者變強。”
論壇中,多位政界、學界人士認同楊崇勇的觀點。同時談到,三塊地“捏不到一塊”的老問題,今年被注入了“國家動力”。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將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到重大國家戰略,從最高層面促使三省市走出“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打破藩籬,走向協同發展。
隨后,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新一屆政府首份工作報告,將“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寫入其中。
8月,官方消息披露,國務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副總理張高麗任組長。作為頂層設計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編制中。
三省市各就各位
在頂層設計之下,京津冀實質性的合作加速推進。
截至今年8月底,京冀、京津、津冀分別簽署了7項、6項、5項合作協議,涉及北京新機場建設、生態環境合作、教育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等多方面內容。此外,諸如跨區域GDP分計方式、稅收分成機制、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生態補償機制等深層次改革也在探索之中。
與此同時,三省市也在積極尋找差異定位,融入協同發展,尋求合作共贏。
在論壇上,來自京津冀三地領導同臺對話。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表示,北京要“自覺主動地瘦身健體”;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區長宗國英指出,天津的發展機遇在于“錯位融合、優勢互補”;而河北省常務副省長楊崇勇認為,“需要河北扮演什么角色,我們就演好什么角色”。
據李士祥介紹,北京正按照就地淘汰一批、調整疏解一批、技改升級一批“三個一批”的產業調整方式有序推進。到今年10月份,已經就地關閉421家企業,并計劃用兩到三年的時間關閉1300家企業,并積極推進北京產業資源、創新資源向河北、天津優化布局。“目前正在研究將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遷往河北。”
宗國英則將天津的機遇概括為:當前天津面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濱海新區國家戰略,以及申建自貿區三大機遇疊加。
“每周四我都帶隊來北京,一天見三四個企業。”天津市東麗區副區長白鳳祥談到協同發展帶來的機遇時說,“目前我們全區共引進科研院所110家,其中大多數是北京的一些院所;科技小巨人企業31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109家。”
而河北則在積極為承接產業轉移做好準備。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宋立民介紹說,河北省打造了40個承接產業轉移的平臺,主要面向京津,把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來。
楊崇勇說,北京市政府和首鋼計劃五年籌措200億元,在唐山曹妃甸建設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的現代產業發展試驗區;河北、北京正在共同推進建設北京新機場臨港經濟區;河北、天津各投資10億元,組建了渤海港口集團;京津冀三地和鐵路總公司擬出資100億元,組建京津冀軌道交通投資公司。
“一體化”下的民生實惠
日前,《中國經濟周刊》的一份網絡調查顯示,網友最期待京津冀協同發展能在環境治理(25.33%)、交通(20.67%)、教育(18%)與醫療(14%)方面,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
對此,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主任周正宇透露,今年8月,由兩院院士組成的專家組在調研京津冀協同發展時曾提出,未來要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周正宇表示,這一概念已經得到三地主管部門的認可。
“在北京與津冀兩地的交界地帶共有30多條‘斷頭路,目前已經確定其中的10條要完成對接,其中,兩條與天津對接,8條與河北對接。” 他繼續說道,除去發展軌道交通外,實現三地公路的對接也是協同發展在交通領域的重要任務。
除此之外,與會嘉賓談到了醫療與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在北京。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原所長呂政認為,北京今后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應當嚴格控制,北京的水資源、空間資源都是有限的,資源的過分集中會給北京帶來難以承受的人口壓力。
“北京現在既像華盛頓是政治中心,又像波士頓是教育中心,又像紐約是金融和企業總部中心,又像洛杉磯是影視中心,多中心必然帶來北京市的城市病。”
據媒體梳理,資源過于集中的問題正在發生改變。
6月17日,京津冀三地衛生部門簽署“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合作協議”。此前,三地已就疾病預防控制達成合作協議,一地出現疫情,其他兩地共享信息、聯動處理。
同時,更多的北京學校開始把分校建到河北:北京交通大學把濱海學院辦到了河北滄州黃驊港,學院生源主要來自河北,專業設置也與當地產業對口;今年7月,北京八中固安分校也正式揭牌;8月22日,京津冀教育主管部門簽署了職教協同發展框架協議,河北省教育廳副廳長賈海明表示,三地職教的協同發展,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