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郭鵬


9月19日,一篇題為《閩南科技學院違法圈地河道建樓威脅百姓》的報道甫一發(fā)出,便被國內多家網站抓取,一時間,報道中所指的這所學院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
“這篇報道在網絡上鋪天蓋地!”雖然距事發(fā)已近1個月,但《民生周刊》記者見到閩南科技學院院長邱永渠時,他仍怒氣未消,甚至將報道形容成“抹黑”之舉。
事實上,面對突如其來的批評,學院管理層當時的反應也頗為迅速,第一時間便擬定了一份《嚴正聲明》,由該院網絡中心遞交給轉載上述報道的網絡媒體,要求其撤稿。
但事件進展并未如院方所愿。一些收此聲明的網站鑒于內部較為嚴謹?shù)膭h稿流程未能及時撤換此報道,院方隨即指責其受雇他人“收錢轉載”。
顯然,這樣高傲的危機公關方式讓很多網絡媒體難以接受,隨后便有網站刊出《閩南科技學院撤稿不成竟誹謗》的文章予以駁斥。
邱永渠強調,閩南科技學院作為福建省首批成立的獨立學院,其母校為福建師范大學,因此院方向來都把自己的名譽和形象看得很重要,“輿論給我們8000多名師生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然而,《民生周刊》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座校址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的民辦院校雖在圈地風波中表現(xiàn)得很受傷,但未碰及筋骨,其疼痛程度遠不及它脫離母體過程中產生的陣痛。
康美河畔的獨立學院
“千山萬水能相依相伴,相約康美河畔,一條路風華璀璨......”這是MV《相約康美河畔》的歌詞,其作為閩南科技學院形象宣傳片一直掛在該院的官方網站上。
康美河原為晉江(東溪)的一段支流,因流經南安市的康美鎮(zhèn)而得名。
作為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縣級市,南安市把閩南科技學院當作一張城市名片。“一個縣城能有一所本科院校,足以說明我們的軟實力很強,這也是招商引資的亮點。”當?shù)匾晃还賳T說。
正因為此,閩南科技學院的選址較為自由,而且校方認為是正確的。10多年前選擇在康美河畔建校,如今這條河充實著該院的硬實力。“校園環(huán)境宜人,人文氣息濃郁......”學院歷年的招生簡章中都會寫上這樣的文字。
但在院方看來,閩南科技學院的成立只是順應了國內教育改革的主流,而能不能辦好,關鍵還要靠綜合實力。為擴大高等教育資源、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鼓勵公辦本科院校結合社會資金,舉辦獨立學院。
經申請,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國家教育部批準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成立,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科教育。與其同期成立的還有福州大學陽光學院。
“獨立學院在2003年之前叫獨立二級學院,雖然它的母體是公立普通本科高校,但與公立高校自己創(chuàng)辦的二級學院不同,獨立學院屬性是民辦。”
北京某民營教育研究機構研究員施曉峰向《民生周刊》記者介紹,獨立學院辦學經費由學院的舉辦方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而非國家撥款。不僅如此,這類學院因利用了母體的品牌、師資、管理等無形資產,因此每年還要向其母體繳納管理費。“費率一般是獨立學院學生學費總額度的20%。”他說。
據公開資料顯示,閩南科技學院由福建師范大學與福建東方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聯(lián)合舉辦。前者為學院設立的申請方,后者為學院的舉辦方,學院實行“董事會決策,院長負責”的管理體制。
作為閩南科技學院院長,邱永渠說自己到學院不過兩年,他本人還是福建省教育學會教育學委員會理事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這個學院創(chuàng)建初期專業(yè)設置才兩三個,在校生不足千人。但隨著學院越辦越好,現(xiàn)在擁有22個本科專業(yè),在校生突破萬人。”邱永渠說。
院方否認報道之說
相比于邱永渠,更了解閩南科技學院的是該院董事長助理、副院長戴景星。
“這篇報道說學院圈地、占用河道建宿舍樓,這都不屬實。所有人都知道圈地是說明我們有很多閑置土地沒有利用,在河道里建樓更是眩人耳目,即便我們同意,學生和家長們同意嗎?”戴景星否認了此前媒體的報道。
據其介紹,由于在校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閩南科技學院在南安市康美鎮(zhèn)保留原校區(qū)的基礎上,于2013年在南安市美林街道建立了新校區(qū)。為了便于區(qū)分兩個校區(qū),學院對外將原校區(qū)命名為“閩南科技學院康美校區(qū)”,新校區(qū)則為“閩南科技學院美林校區(qū)”。
“兩個校區(qū)所有建設土地324畝均有土地證!”戴景星強調。盡管他對媒體批評學院占用河道建樓的說法予以否認,但他坦言,目前康美校區(qū)的13.32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中,有1697.74平方米在規(guī)劃紅線以外。
戴景星認為,雖然紅線以外的建筑物離康美河河道很近,但由于當?shù)卣]有對這條河的河道規(guī)劃治導線進行確定,因此不能說學院是在河道以內建樓。
河道規(guī)劃治導線是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導河水流向、保護堤岸工程的依據。確定治導線是為了保證河道正常的行洪、泄洪,如不按照規(guī)劃治導線整治河道,不但會影響河水的走勢,在洪水到來時,可能會導致潰堤等事故發(fā)生。
對于院方說法,《民生周刊》記者分別向南安市水利、國土等部門進行了求證。南安市水利局副局長黃垂林解釋稱,由于康美河屬三級河道,河道規(guī)劃治導線劃定權限在泉州市水利局。
據他了解,這條河道的規(guī)劃治導線在過去10年間曾經過多家設計單位規(guī)劃設計并形成了不同的規(guī)劃成果,由于事關上下游、左右岸各方利益,不同設計單位考慮不同等因素,規(guī)劃成果難以保持一致,“這是導致康美河段治導線始終沒有確定的根本原因。”
至于閩南科技學院紅線外的建筑會不會對河道行洪安全產生影響,黃垂林認為,從近年來的水文資料看,康美河發(fā)生災害性洪水的可能性不大,即便遇到突發(fā)情況,由于河道上游建有水庫,也可對流量進行人工調節(jié)。
即便沒有占用河道,閩南科技學院在規(guī)劃紅線以外建設永久性建筑該如何監(jiān)管?黃垂林認為,水利部門對于這種行為沒有監(jiān)管權限。endprint
“我們也沒有接到有關閩南科技學院問題的舉報。”南安市國土局執(zhí)法監(jiān)察大隊一陳姓工作人員說。
盡管如此,《民生周刊》記者還是在該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在閩南科技學院名下的土地只有接近200畝,這與戴景星所說的324畝存在差距。
“國土局說的這200畝土地指的是我們康美校區(qū),其余的部分為美林校區(qū),至于學院在規(guī)劃紅線以外的建筑,院方已經按政府有關部門要求進行備案整改,并求得政府諒解了。”戴景星回應。
“獨立”之痛
盡管閩南科技學院方面并沒有向《民生周刊》記者明確自己名下的土地究竟是324畝還是200畝,但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13年該院成立美林校區(qū)時,所用校舍為南安當?shù)匾凰袑W。這所中學在市區(qū)啟用新址后,閩南科技學院便入駐其舊址。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按照現(xiàn)行土地法規(guī),除非中學的土地權屬已經變更至閩南科技學院名下,否則該學院實際擁有的土地面積就只有國土部門和記者確認的200畝。
但根據教育部2008年起實施的《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要求,“獨立學院應不少于500畝的國有土地使用證或國有土地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即便閩南科技學院成立于2001年,那么按照當時國家對獨立學院設立的硬性標準,即“為了保證今后發(fā)展需要,應預留發(fā)展用地,校園規(guī)劃占地面積不少于300畝”,這座學院的土地成績也未及格。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閩南科技學院官網顯示,該院“現(xiàn)有占地面積近700畝,規(guī)劃面積1000多畝”。調查至此,這份來自學院官網的數(shù)據顯然“注了水”,其用意何在?
“獨立學院要脫離母體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這不僅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形勢所迫。可我們學院土地面積不夠,和獨立有關的申報工作就只能延后。”邱永渠說。
原來,獨立學院在“依附母體”發(fā)展階段時,由于學費高昂導致生源緊缺,又要從學費中分出一部分用來上繳母校的管理費,導致獨立學院之間展開激烈的生源競爭,不少獨立學院鉆“雙軌制”下的制度空白,發(fā)生了降分錄取、代理招生、虛假宣傳等違規(guī)行為。
對此,教育部在2008年春天提出,新形勢下,獨立學院要穩(wěn)定規(guī)模,規(guī)范管理,提高質量。
在這一背景下,《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出臺,其政策重點是明確獨立學院發(fā)展方向,促使獨立學院和合作母體公辦高校剝離。
“當時教育部的要求是,2008年4月起,全國獨立學院在5年內符合條件的都要轉設為獨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guī)定》對獨立學院進行驗收,合格的學校由教育部頒發(fā)辦學許可證。”施曉峰解釋。
來自教育部的最新數(shù)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全國各地的獨立學院中,已轉設普通民辦本科院校的有43所,涉及13個省份。記者注意到,福建省目前擁有的9所獨立學院并不在其列。
今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發(fā)文件,提出優(yōu)化高等教育布局,推動獨立學院盡快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高校或通過整改達到規(guī)范驗收的要求。
隨后,福建教育廳希望閩南科技學院、陽光學院等兩所獨立學院盡快與母體脫離。
“土地是硬杠,如果按照《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guī)定》中‘生均占地面積60平米以上、校舍面積30平米以上要求,我們按8000名在校生計算,學院至少需要有700多畝土地在名下,才能符合轉設驗收條件。”
邱永渠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南安市政府已經答應把新建設的南安市教育中心的土地交給學院使用,目前該中心涉及的345.5畝土地使用證正在辦理中。加上康美、美林兩個校區(qū)的324.4畝土地,屆時學院規(guī)劃土地就會接近670畝。
“雖然還差30畝,學院會盡快想辦法解決。實在沒有土地,我們就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縮減學院未來的招生規(guī)模。”戴景星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