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期封面報道,采訪了不少“專業(yè)的業(yè)余跑者”,加上自己也是個跑步愛好者,免不了在想一個問題: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我們究竟在談什么?
好吧,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和每個人眼中的哈姆雷特一樣。對個人而言,克服危機、休閑方式、生活必需;對政府而言,它是全民健身、文明象征、城市名片;對從業(yè)者而言,這當然是一個大有可為的藍海。各盡其能,各取所需,不亦樂乎?
說一說我自己的感受吧。我很珍惜跑步時那段獨處的時間。作為新聞工作者,不停地和人打交道是工作必需,在采訪中去理解別人、去理解社會,然后付諸文字讓受眾理解自己,反復循環(huán)。除了成片的工作時間,碎片化的時間也被手機、網絡占據。什么時候可以和自己對話,嘗試一下理解自己?跑步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我習慣臨睡前的夜跑,出門時不帶手機,讓那段時間不受打擾;一路上可以想想今天做了些什么,去回味生活中的細節(jié)片段,問問自己這樣的一天感覺如何,接下來的時間還要做些什么?小的時候,其實每天沒經歷多少事,想法很簡單,于是有時間趴在臺燈下爬格子寫日記,為賦新詞強說愁;現在,事兒多了,想法雜了,于是在這么一個特意安排出來的時間里,用腳步再丈量生活的道路,用呼吸、心跳的韻律把日記刻進頭腦里。喜也好,愁也罷,整理收納一番,都是生活財富。跑步是收集財富的方式,也是財富本身。 (本刊記者 王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