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蟲



S市有可能不是上海,然而她很可能是21世紀中葉亞太地區的某一座都會。當然,她也可能是上海。
2050年的一天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斜射進臥室,36歲的徐先生正好醒來。這一夜徐先生睡得是否足夠好?身體是否處于健康平衡的狀態?徐先生身體產生的各種信號,都由安裝在徐先生身體上的智能監測裝備捕捉,并由網絡發送到家庭信息終端。
醫保部門憑借這樣的智能設備監測市民的身體情況,而市民也根據此設備來調整自己的飲食起居。徐先生對于食物色香味的感受,已經與所吸收的營養物質脫離開來。他的一日三餐,以牙膏形狀的太空食品果腹。吃什么?怎么吃?一切都由醫保監測設備根據身體數據計算后得出。至于他的味蕾,在許多時候可以到完全體驗式的劇院享受一把。
早在2014年,7D電影已經出現——聲、光、影、水、霧、煙,乃至地震來時的強烈晃動感,山崩時的滅頂之感統統能讓人感受到,然而當時的科技仍不能滿足人們對于現實的模仿。在2040年代,“D”已經不足以區分立體電影的代際,甚至無法將其再表述為電影。面對一塊二維屏幕看故事的電影方式依然存在——這樣的電影院倒也不僅僅給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中老年人消遣,事實上許多21世紀的20后甚至30后也對此饒有興趣。但是看這樣的電影相當麻煩,必須將自己的身體斷網,進入影院相當于暫時消失。
也有“磚家”警告說:“進影院看二維電影是20世紀落后的娛樂方式,是對自己身體的極度放縱。”上一個冬天,有新聞報道稱,全市竟然有三位腦溢血患者未得到及時救治,其中一位年齡尚不滿70歲的老伯,在電影院里看一部老掉牙的《變形金剛》,不知怎么回事突然病發,由于放映廳內部與互聯網屏蔽,再加上燈光昏暗無人發覺,造成了死亡。這起事件導致了新一年市“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提議取消大多數二維電影院,全市只保留一家此類影院,并要求人工醫護人員專人值守。亦有人謔稱:“這不搞得和20世紀的游泳池一樣了嗎?”
出生于2014年的徐先生,正迎來生命中第四個本命年。徐先生的父親是個潮人,2000年的時候就是“新新人類”的一員,回憶往事,徐老先生竟然有過一段在PC機上打《紅色警戒》的歲月,而此款游戲竟然在2050年的養老院中再度風靡一時,當然游戲的平臺是全新的智能屏幕,打“紅警”打網球打麻將,想怎么打怎么打。不過,徐老先生或許無法在養老院繼續呆下去了。住進養老院后一年多智能身體監測系統生成的報告顯示,徐老先生身體狀況良好,政府部門希望他繼續為人民服務。尚未滿70歲的徐老先生倒也安然接受再就業的現實,國家人口峰值已過,需要更多“人老心不老”的朋友奉獻。好在這一切以高薪和個人志愿為前提,再就業者基本無甚怨言。
人比人工智能珍貴
作為曾經的潮人,2014年的時候,徐先生的父親為了能讓家更舒適和安全,入住了第一批帶有智能家居系統的房子。通過家人持有的人手一部安裝有本小區App的蘋果手機,徐家的智能家居系統與小區物管聯網,利用計算機、電子傳感和智能通信技術,徐家人能感知、阻止一些外來強制性侵入或災禍的苗頭。當時,家人為還在襁褓中的徐先生也留了一臺蘋果手機。哪知道徐先生還沒有學會說話,這臺手機已經完全不適合徐家智能系統的更新了。
更意想不到的是,大約在2020年代,也就是徐先生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世人已經快忘記手機是何物了。這一點與2010年代的人們忘記尋呼機一模一樣。實際上,2050年代的互聯網體系,幾乎讓人感受不到互聯網專屬通訊設備的存在,“一切在線”。好在城中新建了一家電子產業博物館,收藏著2020年代以前的電子舊物。博物館是一個姓劉的“土豪”所建,花了1萬億人民幣,買到一臺品相全新的摩托羅拉天拓手機,據說是2000年款,地球上最早的智能手機之一。新聞一出,全城爭睹。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款山寨貨,出自一個叫做華強北的地方。來自美國的鑒定家Peter稱,連摩托羅拉公司都找不到品相全新的天拓手機。可2050年,人們根本找不到當年華強北的遺跡,所以此款天拓手機是真是假亦難判斷。
徐先生起床后,住在北京的徐太太也已經起床。隨后,夫妻倆都根據智能跑步機的催促開跑。在跑步的同時,徐先生刷牙后的智能分析報告,通過牙刷終端傳到醫生那里,下一周,徐先生將根據醫生的計劃洗牙。
徐先生的工作地點離家80公里。他依然依靠汽車出行。自2030年之后,地面交通的車禍事故就逐漸趨于減少,許多城市甚至數年也不會有一起交通事故。汽車,成為移動的安全堡壘。與21世紀初的氣囊、防撞等技術不同,2050年的汽車根本不允許事故發生。2050年,所有汽車都具備自動駕駛功能。駕照再次成為了專業證照,只有很少很專業的場合才有機會應用。當然,原始的F1賽車還在進行。
早在2030年代,S市的市民已經享受到了“車聯網”技術帶來的好處。汽車,乃至小型飛行器,可以便捷地到達S市江兩岸每一個角落,甚至樓宇的高處、海上的平臺。那些長成球狀的所謂汽車完全可以自動駕駛,只需輸入目的地,人們就能坐享其達。
這就是2050款的小型電動車,它僅長1.5米,重400公斤,21世紀初一個普通的停車位可以停放5輛這種汽車。“車聯網”技術能通過整合全球定位系統導航技術、車對車交流技術、無線通信及遠程感應技術,奠定未來汽車的技術發展方向,實現手動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兼容。幸好有了“車聯網”,使得都市人逐漸擺脫了對于汽油的依賴,這也讓全球石油資源枯竭不再成為問題。當然,汽車領域的競爭無處不在,比如即使生活在歐洲的人們,都在為選擇北斗導航還是GPS導航系統而盤算不止。
徐先生的太太遇到的問題要復雜得多。由于是國家公務員的緣故,徐太太必須服從上級安排,她于婚后調往北京工作。北京和S市已開通最新型6倍音速航班。據說,此技術最早于2010年代由美國空軍實驗,2014年的時候有媒體甚至披露“美軍新型飛行器,北京飛廣州僅20分鐘”,沒想到短短30年,該款飛行器已經運用于中型民用客運飛機。當然,該航班票價高昂,一個來回幾乎相當于徐太太小半個月工資,比常規航班飛美國的票價都貴。endprint
徐太太往返北京與家里,一般駕駛自家的小型飛行器。大約4小時左右能夠降落在小區。由于國家低空空域開放,使得企業開發出價廉物美的家用航空器,考取此類飛行駕照大約花費10萬元左右人民幣,在2050年這并不是一個大花銷。令大多數市民感到頭痛的是——由于規劃落后于實際情況,許多建造于2030年代之前的老小區,沒有更多的位置來放置這些飛行器。老房子是拆遷還是重新想辦法規劃,成為了有關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
雖說分別住在北京與S市,可徐太太與先生不僅能時刻交流,而且能通過互聯網感知對方的脈搏、呼吸乃至體味,遠隔千里與近在咫尺幾無區別。不過,周末回家,依然是夫婦雙方的保留節目。畢竟,人,比人工智能更珍貴。
22世紀的煩惱
早在2014年,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就曾報道稱:“于1951年第一位發明避孕藥的美國化學家卡爾·杰拉西認為,2050年在西方世界,性與生育將會被劃分開來。性生活失去了實際意義,生育過程將完全在實驗室里進行,性生活只保留了娛樂和享受的功能。”
根據杰拉西教授的看法,男性和女性將在青年時期分別凍結精子和卵子。杰拉西確信,在本世紀中葉人工授精將成為每對夫婦必要的選擇之一。選擇“冷凍保存”的絕大部分為身體健康的婦女,她們只需要冷凍自己的卵子,延緩受孕。隨后,蘋果公司和Facebook都聲稱將為自己的女員工提供卵子冷凍福利,以確保她們更努力工作,不會為懷孕而分心。
超出杰拉西教授預測的是,在2050年,無論東西方國家,冷凍保存精子、卵子技術都得以普及,乃至成為許多國家全民醫保的組成部分。在S市,此技術雖然還沒有進入全民醫保,卻也是一項花銷并不大的消費。S市不斷有倫理學家疾呼要盡快立定《生育條例》,因為有冷凍精子卵子的保存者由于事故去世,而家屬、繼承人要求再造新人的事情發生。由此產生了婚姻制度是否要改革的大討論。
2050年,一些人為的災禍,可能還在人工預謀階段就將得到及時阻止,比如某些犯罪。21世紀初,美國司法部就在著手開發可以預測犯罪的模型。這就是所謂的Coplink系統。Coplink能幫助警方高效率完成對嫌疑人犯罪歷程的追蹤。在2010年代的英國,犯罪人員的案底就已經變成了其本人的DNA信息,保存于國家資料庫。與Coplink系統類似的暗網系統,已經于2010年代在中國完成。由于互聯網技術已經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每個人都進入網絡,除了在實名登記買票后進入二維影院等處,在S市,不僅是市民,凡進入市內的人員,一般都是無處可遁的。2050年,犯罪預測技術可以大量降低犯罪率。
當生育和犯罪都不再是問題時,新的問題出現了。
21世紀第二個十年,當時的美國硅谷奇點大學生物技術和信息學項目負責人麥康力(Raymond McCauley)曾宣稱,基因修復技術有望成為人類一直追求的“長生不老仙丹”,讓人類獲得永生。而該校何塞·路易斯·科代羅教授為這個夢想加了一個可以實現的確切時間:2045年。可遲到2050年,此項技術并未普及應用,按當時媒體公布的時間表,永生確實有望實現。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徐先生夫婦最大的煩惱,也是2010年以后出生的許多人的煩惱。按照預期壽命,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將看到22世紀的陽光。而在此之前,即使遇到一些難以攻克的疾病,亦可以靠瞬間冷凍技術將病人“擱置”,待疾病攻克以后再解凍救人。雖說部分頑固的癌癥遲至2050年尚未被人類化解,但依靠冷凍技術起碼能保障生命依舊。2050年的科學家甚至放言——只要你愿意,在不久的將來可達永生。換句話說,永生者也將永無退休之日。
另一大煩惱則是移民問題。雖然永生問題還不是那么緊迫,可地球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全球人口接近100億,且仍在增長。S市也不得不考慮太空移民的問題。2010年代,日本建筑業巨頭大林組公司就表示,“太空電梯”將在2050年之前竣工,能把人升高9.6萬公里,直接進入太空,其花費大約僅需200美元。當2050年真的到來時,人們發現這樣的電梯并沒有成為現實。原因很簡單——技術太原始,而且投入商業應用價格不可能這么便宜。但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可以降得很低,S市招募的太空移民,還能享受到政府補貼。徐先生夫婦和所有市民都被要求留下完全的DNA信息,萬一出現意外,S市可以克隆出與上太空之前完全一模一樣的夫婦倆。新的問題是,DNA信息如果被竊,哪一個徐先生徐太太才是真的?是天上的那對?還是地上的那雙?倫理問題,可能成為2050年的首要問題,畢竟,技術發展會打破固有的平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