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昊
在二道江區五道江鎮,說起庭院養殖,大家一點也不陌生,鎮里的菇園村就是一個專業從事庭院養殖貉子等經濟動物的專業村。
在菇園村,丁樹岐可算是村里養殖貉子的高手和帶頭人,作為一名村干部,他在自己養貉成功后,還不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在老丁家不算太大的院子里養了近600只貉子,這種小動物看上去有點像狐貍,據說六七個月就能出欄。說起當初為什么養貉子,老丁很感慨:“國家‘三項工程讓帶民致富,我看這個行業挺冷門,就尋思著弄弄。不過最早搞養殖的地方離火車道比較近,火車鳴笛,總是讓產崽期的貉子受到驚嚇,沒辦法,2009年我只好又換了一個新地方,繼續堅持養貉子,現在看效益還挺好?!?/p>
老丁說,養殖貉子除了打兩次預防針外,其他技術環節并不是很復雜。“冬天特別冷怎么辦?”“它一天就吃一頓,屬于半冬眠動物,毛皮動物不怕冷。”“到時候誰來收貉子?”“貉子要出欄時皮貨商就主動上門了,不用咱去找?!薄皟r格怎么樣?”“400多元錢一只?!?/p>
記者算了一下賬,老丁養了600多只貉子,到時候賣500只,毛收入20多萬元,去掉人工和飼料剩10多萬元,而且占地不大,一個稍大點的院子就能裝下,只要肯吃苦誰都能干。
現在,在老丁的帶動下,有條件的村民都開始養貉子。“咱村總共養了多少貉子?”“現在存欄差不多2000多只吧?!薄澳瞧鸩綍r一般得養多少只?”“600只左右就行,像我這么大規模就能脫貧致富了。”
和老丁的一番對話讓記者欣喜,其實農民朋友只要找準了項目,學會了技術,農家小院也可以創造出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