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英
筆直平坦的水泥路面,干凈整潔的農家院落,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這是日前記者走進白山市江源區城墻街道七岔村采訪時看到的景象。村民們都說,村里能有這么大變化,都要歸功于他們的村支書孫萬祿。自2010年競聘上崗以來,孫萬祿帶領村民們發家致富,年人均收入由原來不到1000元增加到現在的8600余元。
孫萬祿是土生土長的七岔村村民。早在1993年以前,他就是該村的黨支部書記,由于七岔村地處偏遠,離江源主城區較遠,那時村里特別貧窮,且臟亂差突出。于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辭職下海創業,將來產業發展好了再返鄉帶富村民。那一年他離開了七岔村,先后干過瓦廠、開過煤礦,通過多年努力,積攢了一定積蓄。
“自己掙著錢富裕了,但有一件事不踏實,就是我的家鄉父老仍在受窮。所以我一定要回到家鄉,帶領他們富起來。”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孫萬祿返鄉的目的。
2009年,孫萬祿帶著400多萬元的身家,回到了七岔村。“我得帶領、鼓勵、幫助村民們發展產業,讓他們盡早地脫貧致富。”抱著這樣的理念,2010年,孫萬祿再次競選了七岔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準備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幫助村里改變落后面貌。
上任之初,得知村里有14位生活困難的老人,孫萬祿就將1400元工資全部捐了出去;為不耽誤孩子求學前程,每年他都自掏腰包供村里的11名貧困兒童讀書;他還為全村223戶910人上了農村合作醫療,這一堅持就是4年。
74歲的劉起集大爺激動地說:“我和老伴身體都不好,還有一個智障的兒子,家里僅靠1畝多地的收入為生。孫書記每個月都把工資分給我們貧困戶,一分都不留,這100塊在我們農村買個糧油啥的挺管用,幫了大忙。他是我們村的福星。”
孫萬祿心想,靠他的工資只能給幾戶貧困戶解解燃眉之急,發展要想邁大步,必須上大項目。2011年,由他參股的承天順酒業有限公司在村里正式安家落戶,帶動了50多村民就業。走進公司生產廠區,10余名工人正揮舞鐵鍬熱火朝天地忙碌著。8社村民呂殿品興奮地說:“自打孫書記給俺們招來這個企業后,農閑也有活干了,每月能掙上3000多塊錢,而且工作時間也可以自己掌控,徹底告別了打麻將。以前種玉米、大豆,加上秋天跑山也就賺個3萬來塊錢,現在年收入5萬多,相當不錯。”
為幫助村民選擇合適的致富項目,孫萬祿帶領村干部挨家挨戶調查了解每家的情況,給每戶村民都建立了檔案。檔案中詳細記載著村民家里都干什么、家里養什么、缺少什么、能幫助他們做什么。孫萬祿還合理利用酒廠的酒糟,免費發放給村民,扶持他們發展養豬、養牛及苗圃等循環經濟項目。5社村民高德軍就是項目受益人,目前養牛36頭,年收入近10萬元。他告訴記者,夏天的時候,孫書記幫他聯系當地的林業部門,把牛趕到山上去放,等牛下山后,書記還免費提供酒糟做喂牛的填充飼料,每年光飼料錢就能省下5萬多元。
在孫萬祿的帶領下,七岔村級集體經濟由原來的欠債40多萬元,到如今收入有300多萬元,徹底告別了窮底子、亂攤子。他還協調相關部門幫村民蓋倉房、壘廁所、建文化廣場、砌圍墻2400多延長米、修水泥路3.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