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瑛+陳濤+董文龍
素有“金廬陵”之稱的江西省吉安市,地處吉泰盆地,自古物產豐饒,是傳統農業大市。然而,吉安農業如今也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產業化水平不高,整體效益偏低。為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吉安市在2012年就確立了把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吉安市目前已形成以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為龍頭,各縣(市、區)現代農業示范園為支撐的“1+13”現代農業示范園格局。
吉安市農業局局長雷次仲告訴記者,吉安市已經總結出“以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以項目化的手段建設園區”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路徑,通過實施開放辦園,大力招商引資,促進“農旅結合、農工互動、接二連三”,充分發揮示范園對全市農民的示范輻射作用,把以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龍頭的農業園區建設成吉安現代農業發展的引領者和示范區,加快全市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資源整合:多措并舉解土地和資金兩道難題
2013年11月,江西省政府發布《關于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意見》,明確規定每個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規劃占地面積不少于2000畝,同時要求園區要加快水、電、路、通訊、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如何流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如何解決,這是吉安市在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中不得不解決的兩道難題。
“資源整合是吉安市解決示范園建設中土地流轉和建設資金的主要措施。”談及土地和建設資金的解決思路,吉安市農業局副局長曾繁富說,“示范園區規劃內的國有土地直接劃撥給園區,農戶承包地則通過獎補引導,采取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流轉進園區。園區建設資金則要打好三張牌:一是打好招商引資牌,二是打好創新融資牌,三是打好財政資金整合牌。”
在吉安市青原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園區企業負責人梁禮淦指著遠處的食用菌種植大棚說:“這260畝土地按照每年每畝450斤稻谷收購保護價計算付給老表租金,村委會和園區管委會也為我們租賃土地提供了不少便利。”
在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整合方面,為解決涉農項目資金過于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等現象,吉安市農業局副局長左家斌介紹說,吉安市鼓勵各現代農業示范園整合農業開發、扶貧、水務、國土、新農村建設等涉農資金,做到“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從而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率。
據介紹,目前吉安市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已流轉土地4萬畝,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引進工商資本累計3.8億元,有力地促進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
精確定位:因地制宜規劃園區特色產業
“吉安市在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的過程中,尤其注重在‘特色兩個字上下功夫。”雷次仲對記者說,“吉安市充分尊重各縣區現有農業產業基礎和群眾意愿,做到因地制宜,構建‘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發展格局,不搞千篇一律,不求多點開花。”
精心編制好園區整體規劃是特色建園的第一步,目前吉安市14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全部聘請專家團隊進行了高標準規劃。在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曾繁富向記者介紹了園區“一心兩帶四區”的整體布局,花卉苗木、特色果蔬、休閑度假、農產品加工等功能區錯落其間,布局合理。
“做好科學規劃的同時,吉安市也注重引導各縣區結合自身特色發展園區。”左家斌說。在吉州區現代農業示范園,記者看到這里既有古香古色的“釣源古村”,又有臺商投資的休閑農業觀光臺灣園,吸引很多游人參觀游玩。園區管委會主任鐘逸群告訴記者:“園區建設過程中突出考慮了本地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著重引入了臺灣精致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企業,打造出生態、綠色、休閑的園區特色。”
如今,吉安市已經建成像吉州區這樣的14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格局:永新縣引進山東壽光蔬菜產銷模式,力推果蔬經濟作物;永豐縣發展綠色蔬菜和白茶產業,創造了“一畝大棚三季蔬菜兩萬收入”的嶄新模式;萬安縣著力開發特種水產和富硒大米產業……各縣區現代農業示范園特色濃郁、生機勃勃。
示范引領:依靠農業科技帶動富民產業集群發展
“干農民想干的事,干農民干不了的事,示范給農民看,帶著農民一起干。”曾繁富向記者闡述吉安市對示范園的定位,“現代農業示范園,不光要追求自身發展和經濟效益,更要承擔起農業技術攻關、示范和技術培訓等工作,必須承擔起公益性和社會服務職能,帶動富民產業集群發展。”
農業技術攻關是現代農業示范園,尤其是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承擔起的重要職責。據左家斌介紹,吉安市狠抓科技興園,積極地推動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與各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技術合作,并確立了一批集中在生物技術、農業園藝、現代農業設備及新品種引進培育等重點攻關課題,以新技術推動富民產業發展。曾繁富說,示范園經過技術攻關,成功地解決了蘆筍種如何防控綠枯病、火龍如何越冬、龍腦樟的培育繁殖等技術問題。
通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吉安市的農業發展也呈現出了富民產業集群大發展的局面。據左家斌介紹,全市14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圍繞全市主要富農產業,緊緊抓住良種繁育、生產示范、技術推廣、經營創新等關鍵環節,輻射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