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文物局財務處 陜西西安710061)
在集孔子思想于一體的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包含了許多對于現代企業文化建設起巨大作用的管理思想,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話未免有點夸張,但至少說明一個事實,《論語》具有重要的管理功能,它有著豐富的管理社會國家的經驗。如強調 “仁義”、“信義”,“和為貴”等思想,對于當代企業財務管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孔子認為,社會的和諧,離不開“仁”與“禮”的統一。孔子有一段極其著名的論“仁”與“禮”關系的話:“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復禮”是一切言行合乎禮的規范。孔子認為一個人若做到了這一點,天下都會稱頌他為“仁人”。
孔子十分重視“禮”在管理活動中的作用,并認為“禮”是修養的標準,治民的標志,治國的依據。孔子從密切人們的倫理關系出發,認為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一定的“禮”,才能改善人們的社會關系。孔子強調人們的一切言行都要合乎“禮”的要求,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要“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論語·衛靈公》)。
在《論語》中,“仁”先后重復出現了109次,它是孔子人本主義哲學的中心概念。“仁”的內涵很豐富,但其本意就是“愛人”,以仁愛之心待人。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 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孔子是以道德教育為這一活動的中心點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即如果用法制去教導群眾,再用刑罰去統一其言行,雖然也可使其不敢違反,但卻喪失了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去教導人民,再用“禮”去統一其言行,則民眾日趨于善而恥于為非作歹,從而成為奉公守法的民眾。“為政以德”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信條。孔子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在他看來,管理者講求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國方針,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果,這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而運轉。由此可見,“禮”是一種外在的規章制度或道德規范,而“仁”是一種內在的自我約束。
孔子認為,人們從事經營活動,一定要“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即從事經營活動,首先要想一想,這種利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符合道德規范,要光明正大的賺錢,不能見利忘義而發不義之財。孔子所說的“義”是指道德規范,“利”是指“經濟利益”。
那么,如何正確處理“義”與“利”之間的關系呢?首先,要堅持“義利兼顧”。孔子強調生財有大道,利己不損人。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可見,孔子不是反對致富,而是主張正當致富。其次,要做到“見利思義”。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也就是說君子愛財,必須取之有道。這就要求我們要文明經商,取利有道,要時刻顧及到社會利益。這樣才能使企業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在《論語》中,直接提及“信”的言論有38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孔子將其概括為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當子貢再問這三者中必須去掉一項并請問先去哪一項是,孔子毫不猶豫地答道:“去兵。”子貢又問,在“足食”與“民信之”兩項中還必須去掉一項,應該先去哪一項時,孔子答道:“去食。”在孔子看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建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對于國家之“立”比強大的軍隊、充足的糧食更為重要。
孔子指出,一方面,民眾對組織、管理者要信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沒有民眾的信任,組織甚至國家都難以長期生存下去;另一方面,管理者自身也要做到誠實無欺。“信則民任焉”(《論語·堯曰》),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管理者誠信,就能得到民眾的信任。“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管理者誠懇信實,民眾就沒有人敢不說真話。孔子倡導“言忠信,行篤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即是對信的意義的闡發。孔子又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誠實守信是儒家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人、人與人交往的一項基本原則。儒家認為“誠信者,天下之竭也”。主張真誠待人、誠實敬業、恪守信用、講求信譽。“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和”的理念對我國傳統管理思想和方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為貴”、“和氣生財”的管理思想,已經成為千百年來普遍的經營觀念。“和”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礎,孔子認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即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可貴。孔子十分重視人我之間、物我之間的協調、和諧、均衡、統一、有序的關系,并把建立和實現這種關系,視作最佳管理目標。在一個群體中,個人擔當不同的角色,思維方式和言行舉止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即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可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論語》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學習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他,不是很高興嗎?可見孔子對于學習是非常重視的。孔子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即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經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充分汲取《論語》的管理智慧,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財務管理:
《論語》中的“禮”與“仁”實際上是外在控制手段與內在激勵制度的統一。財務工作既要有一個強制性的外在制度約束,又要有和諧的內部激勵環境。作為管理的主要手段,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境界。財務管理應當在遵守會計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將“管人”、“管財”與“管物”有機結合起來,注重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員工參與管理,協調人際關系,團隊建設等途徑,充分尊重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激勵每一個員工處于奮發向上、勵精圖治狀態,推動組織中的所有成員朝著一定的財務目標互相協作、共同努力,使企業的財務管理成為“以人為本”的管理。
公平正義是會計人員應有的精神狀態,要求會計人員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講真話、講實話、做實事。會計人員應該在保證公平正義的前提下,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和服務。涉及利益關系的問題,要兼顧各方,公平協調處理,以和為貴。“和為貴”具有協調功能,重視人際間和諧,意味著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欲望、追求、利益的沖突,如何承認矛盾,通過解決矛盾,達到積極的和諧,使人際間充滿友愛、人合精神,可以培養企業員工之間的相互依托思想和崇尚團隊精神的價值觀,使企業呈現一種向上的和氣,呈現人氣旺,人心齊的最佳狀態。只有團隊成員齊心協力相互幫助才能實現整體目標,公平正義的精神狀態才能夠得到有效的維持,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才能夠得到切實保護和實現,會計精神也才能夠被更好地弘揚。
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運作的精神支柱,也是財務管理者的一種基本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會計誠信發展的重要條件。要搞好企業財務管理,首先要從法律制度上建立一種穩定的信用關系,嚴格懲戒機制,并通過媒體宣傳,普及誠信意識,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引導社會參與和支持,打擊造假舞弊行為,這種道德力量同樣是維護市場經濟的必要約束手段。除此之外,企業財務管理也要講誠實和信用道德原則,中國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曾經說過:“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誠實守信是會計核心所在。會計人員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如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違反社會道德規范和誠信經營的理念、弄虛作假的企業,最終必然走向生存危機或破產。如原世界著名的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公司,以創新、冒險和激進的企業文化聞名于業界。正是這種文化使得公司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激烈的競爭使得整個公司只看到了利潤,遺忘了職業道德,幫客戶大量做假賬。最終吞沒了整個公司。可見,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擁有良好的信用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從現實意義上看待企業理財,“利”就是指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而“義”不僅指理財者的道德素質,更應該外延于法律法規、會計準則、社會效益等。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財務管理者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謹遵孔子的教誨,淡化自私自利之心,樹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價值觀,遵紀守法,注重社會效益,這才是正確的“義利觀”。如果只講功利主義,甚至一切向錢看,不擇手段地牟取暴利,既不利于企業的自身發展,也不利于經濟的正常運行。一個成功的企業在追求利潤時,要勇于克服急功近利和短期化行為,尤其在與消費者利益、社會利益以及民族利益相沖突時,必須善于權衡義利,做出正確選擇,千萬不可因小失大見利忘義,把企業推向死路。“見利忘義”的行為往往損害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只有義利兼顧,見利思義,才是發展企業的正確道路。
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僅有員工的積極性與奮斗精神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作保證。“木桶理論”說明了一個道理:企業中素質最低的員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個企業的水平。由此可見,創造條件建立學習型組織是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重要組織保證。一方面,西方理財文化中的確有適應市場經濟的財務理論與管理方法,如貨幣時間價值原理與方法、投資風險理論與方法、股份公司財務理論與方法等。會計人員應該求知若渴,博采眾長,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管理思想和經驗;另一方面,會計人員要充分汲取傳統文化精華,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要緊跟時代步伐,利用自學、會計繼續教育等方式學習國家法律法規以及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探索中國式財務管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