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410205)
職業性格是指人們在長期特定的職業生活中所形成的與職業相聯系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各種職業的社會責任、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的不同,決定了其對從業者性格的要求不同,不同職業需要不同的職業性格,不同職業有著不同的職業性格。非正式制度,或稱“非制度化規則”、“非正式約束”、“社會潛網”等,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會認可的一系列不成文的行為規范,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觀念等。非正式制度具有歷史延續性和相對穩定性,常常成為正式制度安排的指導思想和承載物。非正式制度可以構成某種正式制度的理論基礎或最高準則,在正式制度中無法給出定義的范圍內起著規范人們行為的作用,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職業性格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內容。
社會環境決定了人們立身處世的方式,社會環境與職業環境對人的職業性格形成起到了制約作用,職業性格的群體特征最終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費孝通先生在研究我國鄉村結構時獨創性地提出了被國際社會學界所接受的 “差序格局”概念。他認為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絡。這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湖水里,以這個石頭(個人)為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可以標示社會關系的親疏。每個人都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圈子,同時又從屬于以優于自己的人為中心的圈子。差序格局對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從群體的職業性格特征角度來看,其消極影響主要體現為:
1.日本學者福山在《信任:社會美德與經濟繁榮》一書中提出“信任半徑”(Radius of Trust)的概念來描述人們樂意把自己的信任擴展到的范圍大小。差序格局下以人為中心、以其血緣關系、地緣關系為紐帶的關系網,隨著社會的發展突破了血緣關系,將非親屬也納入自己的交往范圍和圈子。在企業、國家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移入親情、交情、友情的概念,信任半徑很小,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淺程度成為辦事或成事的先決條件,一個人的被承認,不是依據什么客觀固定的標準,而取決于他是否妥善地處理了自己與周圍人的關系,做事先做人,做人重交情。
2.由于每個人都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圈子,同時又從屬于以優于自己的人為中心的圈子,個人的利益和成就通過領導的“知遇之恩”來認可體現,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解決最終要靠權力來調節,因此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化、制度化的權力規范和程式,社會秩序和倫理準則被絕對化,形成了以權威的施行與承受為主要特征的人際關系,產生了忠于領導、服從權威指導、聽從權威命令的“唯上是從”的權威文化與忠誠思想。
3.權距是指管理的集權程度,權距大小反映了等級制度的明顯程度。差序格局下,劣勢從于優勢,社會地位與職業成就更多的以權力大小來體現,權力越大意味著社會地位越高,導致社會由上而下的權距意識得到鞏固,權距大而明顯,等級制度森嚴,重“禮”而輕“理”,進而產生了對權力的恐懼和崇拜觀念。
4.不確定性回避意識是指社會成員對不確定性和有差異的事物感到不快的程度。差序格局下的人際關系,講求 “過猶不及”、“和為貴”、“和則相生”,強調批評與自我批評(實際上是恭敬和謙忍),以忍耐和諧為原則。為人處事不激進、不走極端,在含義不清楚或者指示不明確時選擇逃避而不是積極面對,較難容忍與眾不同的人和有差異的想法。
諾斯指出:“非正規制約來自于價值的文化遺傳和用于解決具體交換問題的正規規則的延拓與應用,也來自于解決簡單協作問題的方案”。當人事關系中交情重于能力成為一種社會潛規則時,社會就變成了“人情社會”、“關系社會”,容易模糊責、權、利界線,出現關系代替契約、情感代替正義公平、人情代替競爭的現象。在我國財會職業環境中,授權、信用等現代管理理念弱,財會工作不太受重視,人事關系中任人唯親、信任半徑小、人才依次降格替代使用等等,都與之密切相關。
會計信息是指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輸出與輸入不一致產生的信息流向或信息流量的虛假與失實。普遍的會計信息失真將導致經濟信號失靈、經濟秩序混亂,會計信息是否失真是評價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的工作質量與可靠程度的重要標準。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與社會制度存在缺陷、經濟領域法制不夠健全完善相關,與財會人員正常的賬務處理和會計核算專業知識達不到要求、甚至不熟悉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低業務素質相關,也與唯上司意志是從、不確定性回避意識很強、重倫理道德輕法制的職業性格特征密切相關。
關注歷史數據的會計計量本身并不能創造價值,只有經過加工整理,計量的數據才具有實際指導意義。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和信息泛濫,財會人員需要發現和界定問題,提出、測試和改進各種設想;建立監管和約束機制嚴格控制風險,了解市場和經濟模型的局限性;理解組織現實中權力、政治和執行難度,需要有序線性地運用多個視角或觀點來判斷與決策。這些都離不開財會工作的創新思維能力、衍生思考和橫向思考能力。做人為先、服從權威、不確定性回避意識強的職業性格,缺乏甚至喪失個人主動性,制約了財會人員的分析能力、好奇心與想象力,嚴重阻礙了財會工作的創造力、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產生。
信息、資本和貿易往來日益全球化,未來的市場、服務中心和制造基地在變化,在隱藏動機、潛規則、幫派和爭議的環境中適應各國各地區的法律法規、制度、商業慣例和社會規范,需要更高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認知;與文化、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完全不同的人共事,需要跨界合作能力,能批判性地思考問題。我國以倫理道德約束、依靠自覺規范行為的職業思維和職業習慣,有別于強調領導者責任而不是權力和收益、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注重公平正義和契約精神、誠信于股東、誠信于客戶、誠信于員工、誠信于社會的西方職業性格,制約了我國國際化財會人才隊伍建設。
職業教育價值取向存在著理想和實踐的分野。高職教育追尋理想價值取向時需立足實踐,才能實現理想價值取向與實踐價值取向的統一。從職業性格角度看,“覺悟”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對當下的認識,理解自己所處的情境,理解自己,進而去調試自己的職業性格,在職業實踐活動中不斷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職業性格,形成自己介入職業社會的特點和方式,這是自覺;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與已有的思維行為方式的斷裂,以完全不同于既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去適應職業社會,甚至影響與改善社會環境。競爭激烈環境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財會工作的目標已從提供有用信息發展到決策有用性,管理觀念從關注企業到關注供應鏈,管理對象從有形要素轉向無形要素,管理模式從層級式轉向業務協同集中式,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角色、責任和目標,財會工作需要引入更多社會責任來審視和反思自身的價值觀念和理念,因此財會工作不光是“知”(專業基礎知識、理論框架和事實)的過程與“行”(技能、能力和技巧)的過程,還包括“省”(價值觀、態度和信念等)的過程。從歷史上看,在正式制度產生之前,人們之間的關系就是靠非正式制度安排來約束的,即使在現代社會,正式制度約束也只占整個社會約束的小部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空間還是由非正式制度安排來約束的。因此,我國財會人員整體能力素質的提高,財會工作中非制度環境的改善,都離不開財會人員群體的職業性格覺悟。故從職業性格覺悟視閾去審視高職財會專業教育將有利于提高我國高職財會專業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
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觀念影響人類的進步。會計文化的基本組成要素包括會計物質文化、會計行為文化、會計制度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在一個時代的教育觀念中,將國家賴以存在的社會現實形態、規則、價值觀等非正式制度知識輸送到關系國家未來的大學生之中,在重視和尊重我國社會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從大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在社會、歷史、文化、現實中的生存姿態等思維方式、行為觀念方面,引導其職業性格覺悟,提高其職業認知能力、職業適應能力與工作創新思維能力,是高等教育承擔的責任之一。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教育培養目標中,事實上我們忽視了大學生的職業性格覺悟。
財會工作是一門科學,有著專門的專業技術和專業技巧,財會工作更是一門實踐藝術,現實問題需要非模式化、非程序化去處理,更需要財會職業性格的覺悟去改善非制度環境。目前,高職教育過于偏重職業專業技能知識教育而忽視非制度方面的通識知識教育,逐漸將自己變成了一個滿足經濟需要的大型就業訓練基地。高職財會專業教育從培養目標到評價機制不斷低移化,可以引導財會職業性格覺悟的非制度方面的通識性知識基本退出了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里所說的知識更多是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可立即派上用場、能見到成效的財會專業技能知識、專業操作能力和專業規范知識。
默會知識論論證了知識的本質是默會的,所有知識不是默會知識,就是根植于默會知識;默會知識具有情境依附性的特征,通常是在個體實踐過程中不自覺地顯現出來的,啟發式教學、發現式教學、自由式教學等教學方法能激活個體默會思維因素。在杜威的教育觀點中,教育能通過溝通進行傳遞,教育方法要以實際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案例教學是引導會計職業性格覺悟的好方法之一。案例教學通過教學案例來實施,教學案例為學生提供了近乎真實的場景,大大縮短了情境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差距。案例教學實際上是一種通過師生及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形式,從經驗與活動知識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注重能力的“做中學”形式,理論上,案例教學在開發個人潛能和多視角思維的同時,在重視和尊重我國社會傳統文化的前提下,能夠引導學生的職業性格覺悟。提高案例教學質量是引領財會職業性格覺悟最重要的途徑。但目前高職會計專業教育里,財會案例教學中的教學案例內容單一而偏重專業操作技能知識,案例里跨學科知識的交叉多樣性與整合性差,缺少瞭望四周的跨學科知識,缺乏情感、態度、基本價值觀及生存姿態等方面的知識,難以引導財會職業性格覺悟。
財會理論是對財會工作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財會實務工作是財會理論知識的具體靈活運用。在高職教育財會專業中,兼具理論與實踐經驗知識的雙師型教師于會計專業教育的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使學生了解理論與實踐的差距;理解學以致用的難度;引導職業性格覺悟。在高職財會專業教育活動與實踐中,我們縮減、遮蔽甚至遺漏了雙師型教師具有引領大學生職業性格覺悟這個功能。雙師型教師是引領職業性格覺悟的關鍵,然而如何建設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一直是高職教育發展中的難題。
美國社區學院的教師,除了要符合聯邦各州政府教師資格證書規定的條件外,特別強調教師的實踐經驗,要成為從事職業課程教育的教師,“必須具備學士以上學位,并對所授技術課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經歷及最新經驗,或者在合適的技術領域有5年以上的實際經驗,還要求有當顧問和單獨判斷與研究的能力”。此外,社區學院還聘有大量的兼職教師,并且兼職教師在數量上多于專職教師,一般占教師總數的60%。兼職教師一般由社區內的企業家、某一領域的專家及生產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擔任。美國高校的兼職教師超過了35%,現在美國大學里許多好的兼職教師就是這些在校外有專職工作的各領域專業精英和各行業專家,即“隱性教師”(The Invisible Faculty),美國高校的兼職教師對提高美國大學的教育質量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構建可以引導學生職業性格覺悟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方面,美國高等教育中的兼職教師做法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