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縣糧食局 江蘇建湖224700)
2014年4月,我縣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進行機制再創新、資產再重組。以原縣級糧食購銷總公司的實物資產注資新成立江蘇建湖糧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下設6個子公司,每個子公司設2-3個收儲庫點,形成1+6+N的經營管理模式。目前組織架構、核算體系、人員配備、經營模式等步入營運,成效初顯。然而面臨著許多原體制遺留下來的矛盾和困難,以及營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已嚴重影響著新立企業的正常運轉,事關購銷企業改革的成敗,威脅到地方糧食企業的健康穩步發展。因此,如何化解矛盾和問題、推進改革、創新管理、加快發展,是擺在面前的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本文就建湖縣在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進程中面臨的困境,結合糧企財務工作實際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思想觀念難轉變。回顧企業在改革推進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思想觀念問題是制約企業改革發展的關鍵問題。新的公司建立雖然從法律程序上和法律實體上都已完成了購銷企業改革、改制,成為全新獨立的市場法人主體;但對多年來一直實行的是承包與租賃之間的模糊機制的庫點來說,從負責人到員工,一方面希望通過改革,企業創造更好的效益,自己也能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認為改革只是領導需要,搞個“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的創新;改革與否無所謂,改不改與我無關,幾年后就退休了,對企業改革有矛盾心理,持謹慎觀望態度,滿足于維持現狀,還一直沒有真正弄懂改革的意義。
(二)人員結構顯斷層。人才隊伍老,服務能力削弱。員工772人中51-60歲的589人,占76%,40歲以下的僅27人;文化結構:初中以下386人,本科生只有10人;技術結構:高級職稱僅有15人,無職稱的達418人,經營型、管理型、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相當一部分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開拓能力缺乏,綜合素質不高的人員,其管理觀念還停留在原體制下,對新的財務管理模式一時難以推進到位。管理提升難,制約了新立企業的發展。
(三)改革前后欠銜接。一是從今年5月1日起,新組建的公司已步入營運,由于原體制下農發行貸款形成的儲備糧、最低價收購糧等相關政策性業務仍需在原企業核算至銷售出庫結清為止,上層各項補貼資金不能按時撥付結清,相關收入、成本、費用在前后企業間難以分開割斷。二是原企業的人員還沒有解除勞動合同,辦理轉移手續、所欠社會保險還沒有清理落實到位;三是原企業涉稅事項稅務部門還沒有逐戶匯算清繳;四是原企業的銀行賬戶、防偽稅控以及相關證照章印還沒有撤戶、報停或注消。
(四)政策對接存偏差。一是中儲糧對執行最低收購價糧食收購的庫點的確認,必須是獨立核算的企業,還延用原企業的名稱,而經過兼并重組后的新立公司所屬庫點為班組,已不具獨立核算條件。二是省糧食局認定樓夏糧庫為省儲糧承儲企業,這與新成立的樓夏公司兼并了樓夏糧庫為核算主體的企業存在偏差和矛盾,因此,從上下執行政策層面應如何對接協調理順之間的關系問題?三是企業兼并重組改革涉稅減免事項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
(五)管理機制缺活力。購銷企業經過兼并重組后,仍然存在一種“重改輕管”現象,沒有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管理機制的創新。公司層面注重眼前利益,短期行為突出,仍然靠吃“政策飯”生存過日子,工作上依賴上級安排,把矛盾和困難上交,指望縣局給以解決,內部管理制度欠缺,激勵措施空白,班子成員沒有擰成一股繩,形成一股力;所屬庫點層面各自為政,自身利益至上,沒有團隊合作精神,積極性不高。這樣機制不活,管理松懈,企業難以發展壯大。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要想成功、企業要想發展,關鍵靠內生動力。全系統上下要順應形勢、積極變革、有所作為。統一“改則進,不改則退”的認識,營造“我要改、支持改、主動改”的氛圍,尤其是新立公司層面的班子成員,特別是一把手,要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思想是否解放完全反映在行動上,要加強對政策、形勢的學習,積極改變領導和決策方式,振奮精神、增強信心,開拓經營,帶領企業盡快走上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道路;各庫點員工也要增強“主人翁”意識,面對現實,積極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決策,艱苦創業、勤于奉獻,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二)引進人才,重中之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要重點把“因人施才,因才施位,因位施酬”列為首位,一是對現有企業負責人量體裁衣,轉換角色,成為改革的動力;二是選優配強新公司班子,把素質好、懂業務、會經營、年紀輕的人員充實到領導崗位,建立合理的干部梯隊。三是加強緊缺人才的引進,針對糧食企業人員老化、技術陳舊、經營無方、人才奇缺的狀況,及時向國資、人社等組織人事部門申報所需人才要求和數量,明確專人跟蹤落實到位,重點引進經營管理型、營銷類、信息化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全系統干部職工隊伍素質。四是建立和完善收入能增能減、有效激勵制度。健全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的用工機制,以及績效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推行全員風險管理。
(三)知難而上,穩步推進。面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不斷探討研究,及時提出應對措施,妥善處理。一是原購銷企業的資產及債權與對應的債務,由原企業負責人和委派會計根據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目標責任期審計結論進行清底打包,對企業資金一時緊張的,可向總公司申請預撥(借)相關補貼款、保證金等,及時兌清返聘人員的工資、上崗金或集資款等個人應付款項,交清養老、醫保等社保費用和稅費款項,結清期內水、電等系列費用。二是理清結欠社保、稅費款項。明確專人到相關單位核實結欠社保、稅費數額,分清時段、人員,破析形成原因,落實追交責任。三是清理原企業人員結構。從簽訂勞動合同、領取薪金、交納社保入手,查明原企業所有人員身份結構,對照改革實施細則,該退休則退休、該辭退則辭退、該轉移則轉移,及時履行相關手續,將原企業的人員實實在在地清理安置到位。四是清理企業證照。建議保留上收原14家骨干庫牌子,包括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企業注冊碼證、開戶許可證,防偽稅控設施及企業章印。由總公司明確專人負責相關證照年檢、申報等管理;取消銀行輔助賬戶,報停涉稅業務。其他企業證照章印應全部注銷。
(四)迎合政策,溝通協調。2014年縣糧食主管部門深入研究,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糧食企業改革之路。針對新情況新問題,不回避不退縮,迎難而上,逐項理順:一是最低收購價糧食收儲庫點申報確定延用原企業名稱的問題,要把購銷企業兼并重組改革的情況及時向中儲糧總公司、省糧食局匯報,爭取支持和理解,幫助理順關系,啟用新立公司名稱庫點。二是樓夏公司兼并重組了樓夏糧庫,對省儲糧承儲資格申報確認還延用原企業名稱的問題,考慮到省儲糧庫點確定的難度,應按照省局要求繼續保留樓夏糧庫牌子,便于擴容增量,單獨管理;建議將原恒濟庫、蔣營庫重新并入建陽公司。三是在辦理土地性質劃轉、實物資產注資和原企業稅收清算等方面涉及到出讓金、印花稅等稅費,應及時向政府相關部門申請,積極爭取政策,用活用足政策,履行減免手續,降低企業改革成本和風險。
(五)完善機制,強化管理。針對新立公司點多面廣難管理,新的管理制度橫向未到邊,縱向未到底的現狀,要以開放式的思維、強有力的措施,精心組織,加快推進,確保深化完善改革目標的全面實現。首先,健全機構,明確職責。新立公司都要建全職能科室,人員配備到位,明確職責分工。把崗位職責與機構職能緊密地結合起來,明確每個崗位賦予的職責,既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良性互動。其次,制定和完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一是完善績效考核制度。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庫點負責人經營業績目標考核制度。年初根據主管部門與公司法定代表人簽訂經營業績目標責任書,層層分解目標收購任務和目標化管理考核指標,任務到點,責任到人,明確考核內容及獎懲辦法,年終根據公司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和主管部門審核兌現獎懲結果,結合各庫點業績完成目標考核情況,與庫點負責人薪酬掛鉤,與職工收入掛鉤,嚴格虧損問責制,增盈獎勵制。二是制定費用管理制度。推行精細化預算管理,堅持向管理要效益,健全糧食購、銷、存等內控制度,堵塞漏洞。制定銷售、收入、成本、費用、資金等考核指標,跟蹤服務,動真碰硬,促進企業提高效益。(1)適度控制經營管理費用支出。企業要嚴格落實費用開支審批權限和大額開支集體決策制度的規定,嚴禁越權審批,杜絕超標準、超范圍列支。(2)完善費用支出手續,落實好“先簽、再審、后報”費用支出程序,堅決杜絕手續不齊全、不合規的開支進入企業賬目。(3)切實加強費用支出日常管理。日常費用開支要及時結賬,及時報銷,嚴格控制集中結報單據形成的大額費用支出和集中結帳開具的大額費用單據。(4)加強業務招待費、差旅費、辦公費等消費性支出的管理。三是堅持財務公開制度。企業在實行財務公開時,對企業經營狀況、盈利情況、費用開支等財務指標定期公布,充分發揮職工民主監督、民主管理作用。最后,制定企業經營行為程序和規范。以“誠實守信、共進雙贏”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管理、誠信經營、綜合發展”的經營理念。增強法紀意識,規范企業行為,規避經營風險,擴大糧食購銷,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促進企業經濟健康穩步發展。
總之,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及財務管理,可以使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邁上新臺階。然而面臨新形勢,只能痛下決心,迎難而上,敢于碰硬,從以人為本、規范操作、扎實工作、面向市場入手,在改革的全方位、深層次和長效性方面下功夫、求突破,才能穩步推進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實現我縣糧食產業轉型升級、跨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