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悅
(沈陽師范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遼寧 沈陽110034)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雖然已經從傳統的翻譯法、句型操練法、交際法發展到今天的任務型教學法,大部分英語教師雖然已熟知現行的外語教學理論,并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授課方法,但他們并未能從根本上改進課堂教學,或者說在具體操作上仍存在不少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不自覺地把重點放在詞匯和語法的教學上,這種傳統單一的講授法,雖然便于向學生輸灌系統全面的理論知識,但會造成課堂學習氣氛沉悶,課程缺乏吸引力。另外,由于沒有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新穎的學習方式的刺激,學生們對于英語學習的認知仍停留在英語學習就是背單詞,積累語法,練習句型這種最初級的層次,失去進一步學習英語的動力,甚至對英語學習產生嚴重的焦慮感,久而久之勢必形成惡性循環,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愿學,老師不愿意教,師生關系緊張。因此,怎么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行合作學習,以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怎樣來引導學生來參與課堂學習和學生分組,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一線的管理者和教師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改革教學方法,運用新型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要突破教師教、學生學這一傳統的模式,就是把“要我做”轉化為“我要做”。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必要對當前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本研究旨在結合英語教學目的和課程特點,尋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引入Jigsaw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Jigsaw合作學習方法,創設接近真實的課內外語言環境,引導學生直接、積極地參與到英語交際中來,促進學生無意識的英語習得。通過此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真實語言環境中可以放松自我,充分地發表意見,在解釋、討論、爭辯中鍛煉交際能力。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Jigsaw合作教學模式要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的習慣,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和溝通能力,同時注重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同時形成基于小組競爭和個人進步的課程考核和評價方式。通過新型合作學習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法,改革課程考核和評價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強化學習動機,最終提高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
切塊拼聯教學模式英文為Jigsaw,它的一個意思是“拼圖”游戲,就是把一個完整的圖案分成許多小塊,由游戲者按照一定的思路將完整的圖案再拼合起來。本文所指的Jigsaw是一種已經有30多年歷史的協作學習方法,最初是由阿倫森(Aronson,E.)等人于1971年設計開發,旨在緩解學校暴力事件造成的學生之間的猜疑、恐懼和互不信任的人際關系。研究表明,這種學習方法在消除學校種族沖突、提高學業成績方面很有效果。
阿倫森設計的切塊拼接法主要步驟是:(1)把學生分成5-6個人一個切塊拼接小組。可以根據性別,能力進行分組。(2)任命小組中的一個組員為組長。(3)把當天的課堂內容按照分組情況分給各小組。(4)要求每個學生學習一個部分(子任務),明確每個學生了解他們的子任務。(5)給學生時間至少閱讀兩遍分配的任務內容而且熟知它,但是沒有必要讓他們去記憶內容。(6)讓一個切塊拼接小組的學生加入到其他被指派同樣學習內容的小組中來,形成暫時的“專家組”。給這些專家組的學生時間去討論所指派學習內容的知識點,并進行匯報準備。(7)讓學生回到他們原來的切塊拼接小組。(8)在原小組中,要求每個學生匯報自己在專家小組學習的子任務。(9)教師在小組間穿梭,觀察小組匯報過程。(10)活動完成后,關于所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測試。圖1顯示了任務小組、專家組和分割的任務之間的關系。

圖1 Jigsaw學習任務、學習小組和專家組之間的關系模型圖
1986年,斯萊文(Slavin,R.E.)在原有切塊拼接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切塊拼接法的修正型,即Jigsaw II。斯萊文的Jigsaw II主要添加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它要求在協作學習剛開始時,全體學生都必須先了解學習的總任務,然后來到“專家組”學習,以完成自己負責的那部分子任務;第二,它引進了學生小組成績分工法(STAD)的進步制計分法(每個成員測驗分數提高的程度大,成績才會高),并將分數歸組,鼓勵小組之間的競爭。
3.1.1 取樣
選取沈陽師范大學2013級旅游管理學院會展專業學生為實驗班,該班共有學生43名。2013級軟件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為控制班,共42人。兩個班級均按照入學英語分級測試成績分班,學習基礎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3.1.2 實驗周期及教材選擇
本研究的實驗周期從2013年10月中旬到2014年1月上旬共15周。由于實驗時間短,課程實施內容多,為了既能保證試驗班課程順利進行,還能照顧控制班的教學效果,本研究只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精讀課堂進行了實驗研究。教材方面選用的是《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精講每個單元Section A的內容進行課堂組織。
3.2.1 前測和后測
2013級新生入學的英語分級考試作為本次實驗的前測試題,題型與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一致。研究結束時,再對兩個班級進行測試,目的是調查實驗班在Jigsaw模式基礎上的英語水平狀況。題型與前測一樣。
3.2.2 數據分析
運用描述性統計計算相關數據的平均值和標準差。自變量:在實驗班實施各項教學改革措施,打破大學大班英語課的傳統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重新梳理歸納,改進其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在控制班仍然采取學校一貫的傳統教學模式。無關變量:實驗班和控制班高中階段的學習基礎沒有明顯差異,教材相同,課堂理論教學學時數相同。在考核方式上,實驗班和控制班均采取了一樣的考核方式,學業成績的評定標準相同,評定方法相同。因變量:課程結業考核成績
3.2.3 Jigsaw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實驗班由筆者負責教學實施。課堂教學采用斯萊文的教學過程,具體如下:(1)知識傳授:教師以講座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解學習材料;(2)形成基本組: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基本組,并將每個基本組中的每個成員指定為學習材料框架內的一個特定話題的專家;(3)專家討論:各基本組負責同一特定話題的專家形成專家組,聚在一起就該話題進行深入的探討;(4)專家講解:專家組成員在完全掌握了所負責的內容之后,返回到所在的基本組,進行知識的輪流傳授;(5)全班測驗:進行全班測驗,考察每位同學對全部學習材料的掌握程度。
通過SPSS軟件(積差相關系統)對收集到的前后測成績數據進行分析,如果P值大于0.05,說明兩個班成績差異是不顯著的;如果它小于0.05,說明差異是顯著的。表1是兩個班前測成績的數據分析。

表1 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前測成績
上表是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入學后,實驗前進行的一次英語考試,我們運用公式對其進行平均分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根據雙側檢驗規則,|Z|<1.96,則P>0.05,故得出結論,實驗班成績與控制班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可以進行試驗。
表2是實驗結束后兩個班級進行后測得到的數據。

表2 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后測成績
上表是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實驗結束后進行的一次英語考試,我們運用公式對其進行平均分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根據雙側檢驗規則,|Z|>1.96,則P<0.05,故得出結論,實驗班成績與控制班相比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班成績明顯優于控制班。
通過以上成績分析可以看出,我們在實驗班進行的教學改革措施收到了明顯成效,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積極性提高,特別是學生合作性互動方面亦得到明顯改善。通過一個學期的改革實踐,我們明顯感覺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真正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在實施切塊拼聯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通過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邊立體的互動,使課堂教學不再停留在傳統教學的師生雙邊互動觀的認識水平上,而是倡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進行多邊互動,由此推動教學過程的演進,是對現代教學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課堂教學互動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切塊拼聯教學模式把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習心理需要的基礎之上,學生在合作小組中進行學習,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充滿互助和競賽。學生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歸屬的需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學生們在一起合作融洽,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
在實施新模式的班級里,教學模式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這也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目的所在。目前出現了“五少五多”的現象:缺席的人的少了,學生參與的多了;課內灌的少了,課外補充的多了;原則上內容定的少了,學生個人思考的多了;教師講的少了,學生實踐的多了;要你講的少了,你想聽的多了。這些現象的出現均得益于這種教學模式性質的轉變。
通過科學的實驗設計和教學實踐研究,本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意義,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25-48.
[2]王坦.合作學習簡論[J].中國教育學刊,2002(1):34.
[3]王雯秋.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多媒體自主學習教學模式[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3):135.
[4]毛晚堆,楊明,劉冬梅.基于項目教學法的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12):86.
[5]范琳,張其云.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改革的契合[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4):28.
[6]許國璋.英語的門檻有多高[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2:4.
[7]Hedeen,T.2003.The reverse jigsaw:A proc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iscussion[J].Teaching Sociology,325-332.
[8]Jonassen,D.H.Thinking Technology:Context Is Everyth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3(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