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東 武吉文 潘能輝
(1.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研室,湖南 吉首416000;2.湖南省永順縣第一中學,湖南 永順416700)
民俗體育是傳統體育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是老、少、邊、山、窮地區,其政治、經濟落后,少數民族人口眾多,民族節日多,民俗體育活動內容豐富。正因為相對落后和封閉使得民俗體育經歷長時間的發展后,積淀了穩定的民族文化,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民族文化資源得到豐富。為了提高對湘西民俗體育的認識了解,促進湘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通過對湘西地區的民俗體育活動的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發現湘西民族傳統節日多,民俗體育內容豐富。湘西各民族民俗體育活動項目多,有些已被列為湖南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通過湘西民俗傳統體育資料收集調查統計分類(如表1)。整理出來的主要的湘西民俗體育項目共有100多項,按運動形式將湘西民俗體育分為游戲、跑跳投、射擊、舞蹈、角力、水上、攀爬、武藝等8大類。

表1 湘西民俗體育活動的分類表
湘西是少數民族自治州,境內居住著200多萬土家族、苗族、白族等30多個民族的居民。少數民族人口眾多,民族節日多,民俗體育活動內容豐富,所以湘西民俗體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形式多種多樣。在苗族聚居的湘西南部地區,舞龍、舞獅、苗鼓等是少數民族群眾最喜愛的體育活動,每年農歷正月都會舉行苗族百獅會,在百獅會期間進行舞龍、舞獅、苗鼓、秋千等項目競賽和表演,參與者和觀眾多達數萬人。在土家族聚居的北部地區,土家擺手舞、毛古斯等活動是最受歡迎的,每年都有幾百場民間自發的和政府主辦的民俗體育活動。因民俗體育具有娛樂性和健身性一直以來倍受青睞,群眾參與和觀看積極性很高,民俗體育活動相當受歡迎。
由于湘西少數民族在生存環境、傳統、宗教、文化等因素與其他民族的差異性決定湘西民俗體育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湘西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體育,如苗族的苗鼓、土家族的茅古斯等,都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雖然在傳承演進過程中因會因為民族間的交往或許會不斷融進其他民族體育活動的一些因素,但任然始終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如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是幾個甚至十幾個民族共有的項目,但各民族的項目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規則。如賽龍舟是十多個民族都比較喜歡的傳統體育運動,但各自龍舟的造型與規格和比賽規則與方式卻不同。
如蕩秋千是許多民族都有的民俗體育活動,苗族和土家族的八人秋,是秋千的一種,八人秋的構造和玩法卻不相同,與普遍流行的兩根繩子吊一塊板的樣式不同,是同時可坐8個人的大秋千像一個大紡車,主架高10米,在粗壯的橫木上鑿孔穿插8根木桿,形成8副秋千扶手,4對男女青年間隔坐在秋千板上,轉動時下面的人以腳蹬地加力,停止時位居最高者被罰唱歌表演,充滿了娛樂情趣。[1]
民俗體育會受到一定地域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地緣關系的影響,而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湘西地形以山地為主,河流小溪較多,湘西少數民族多居山上和河谷地帶,有的生活在山頂上,生產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利,信息閉塞,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孕育出來的體育文化,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如土家族、苗族的高腳馬,最初就是在小溪、小河水位上漲時利用高腳越過小溪、小河發展而來的民俗體育活動。生活在高山峽谷的少數苗族土家族,為了保護莊稼、防身、狩獵以及豐富自己生活,逐漸形成了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的、具有山地民族特色的各類體育活動。苗族和土家族盛行摔跤、射弩、土家武術、打陀螺、打彈弓等體育活動。湘西民俗體育的地域性特色鮮明。
湘西民俗體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具有節日性。各民族每逢喜慶節日,都會舉行盛大的本民族傳統的體育活動來慶祝和紀念。苗族在端午節、趕秋節、百獅會期間會舉行舞龍、舞獅、打苗鼓、蕩八人秋、打猴鼓、打苗拳等活動;苗族的四月八、端午節、趕秋節要舉行聲舞獅、打苗鼓、蕩秋千、上刀梯、射弩、爬花桿、打飛棒、賽龍船等活動;侗族的過新年和摔政節除了摔跤之外,還有搶花炮、爬山、龍燈、耍獅子等活動;瑤族的盤王節、倒稿節(豐收節)開展木棒球、斗牛、摔政等等活動。[2]
湘西民俗體育的價值功能主要是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表演性、娛樂性項目居多。這些活動大都安排在民族節日活動中進行,歡慶豐收、閑暇消遣,將體育寓于娛樂之中,增添了歡快的氛圍。如苗族的猴兒鼓,打鼓身著猴裝、畫猴臉譜,表演中模仿猴子的各種動作相互嬉戲等,整個“鼓舞”不但風趣、熱烈、技藝性極強,而且具有一定的戲劇情節;風格純樸,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歡快氣氛,這些體育活動不僅為本民族的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
在眾多的少數民族節日里,民俗體育競賽和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有的是為了娛神,有的是為了自娛,有的兼而有之。[3]
很多湘西民俗體育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它著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欲望的滿足,并以自娛自樂、消遣和游戲的活動方式出現,人們在這些活動中可以得到情感發泄和釋放,這使人們在參加民俗體育活動中自由享受運動的樂趣,挑戰自己的能量極限,堅定了對生活的自信心,同時享受生活的樂趣。湘西民俗體育與生產勞動是緊密聯系,它的娛樂性、趣味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湘西民俗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來滿足人們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基本要求時,它就天生具有娛樂意義,如眾多的跳、跑、舞等民俗體育運動,使人們在工作之余獲得休息,而且還可以陶冶性情、愉悅身心、培養高尚品格。
健身性是體育最基本的功能,湘西民俗體育同樣具有這樣的功能。湘西的苗族的舞龍、舞獅、苗族武術,土家族的土家武術、擺手舞、板凳龍、舞草把龍等都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
湘西少數民族人口眾多,民族節日多,民俗體育活動內容豐富。湘西民俗體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形式多種多樣,地域特色鮮明,節日特色濃厚,具有娛樂與健身等社會價值。
我們應該從加強理論研究和教育力度著手,喚醒民眾對民俗體育文化的文化認同和自覺,從而達到對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目的,使湘西民俗體育的發展能受到社會的足夠的重視,使其得到傳承發展并能繼續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文化價值作用。
[1]徐萬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和功能[J].寧夏社會科學,2003,05.
[2]劉素梅.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與功能[J].搏擊·武術科學,2008(1):74-75.
[3]李文玉.湘西山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現狀及其保護發展[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121-124.
[4]王美芬.湘西民俗體育活動研究[D].吉首大學,2013.
[5]劉少英.民族傳統體育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6]龍佩林,劉少英,白晉湘.西部開發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