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瑜
(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外語系,江西 南昌330044)
中國高校日語教學始于20世紀初,尤其日語口譯課在當今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也日漸上升。口譯課是必修課程,也是翻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課程的特殊性與傳統意義上的翻譯課有所區別,因此在高校日語口譯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口譯譯員,應具備各種資質如:客觀的判斷能力、穩定的適應能力、忍耐力、精神集中力、瞬間反應力、創造性的表達能力等[1]。因此采用何種教學策略教學,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并掌握口譯技能,是現今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口譯就是指把某種語言的信息轉換成其他語言的過程。根據廣辭苑的定義,口譯是指:“由于語言不通,翻譯雙方的語言并向對方傳達的過程。”口譯的研究對象即是人們的口頭語言。塞勒斯科維奇的釋意理論中把口譯的過程分為了以下三個階段[2]。首先是聽原語,對其分析解釋,理解原語信息。其次是快速并且有意識地舍棄原語中每個單詞、用語的表達方式,保持原語信息的概念、想法、意見、思想和情報。最后是整體表達原語信息,用符合譯語表達形式的語言進行表達。

圖1
從圖1可以看出,口譯不是單純的詞語替換,而是要在理解原語意圖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原語語言形式上的意義,并進行“釋意”轉化為“意義”的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意義”是脫離原語的獨立存在,與語言形式上的意義有區別。聽清講話者的每句話是口譯最基本的要求,聽的同時要求譯者結合百科知識理解釋意轉換原語,最后譯出譯語。口譯就是一個需不斷訓練的過程,實踐訓練需貫穿口譯教學的始終,如何利用口譯教室,選擇教材和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日語口譯課往往在高年級開設,教學重點在于實踐性和實用性這兩點上。現在的高校中也面臨很多問題如:口譯教材的局限性,學生語言能力的差異,教學環境和方法的缺陷等。
近年來日語口譯方面的教科書,如《同聲傳譯》(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日語口譯資格證書考試口譯教程》(上海外國教育出版社,2000)、《日語口譯教程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0)等相繼出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口譯教學提供了便利,教材中也有很多口譯情景的設定,但過于依靠教材,學生容易照本宣科,死記硬背,一不注意口譯課很容易變成朗讀或背書課。而且市面上的教材雖多,但往往都是針對口譯資格證考試或是同傳這類高難度的教材,為本科日語專業各年級不同日語水平學生編寫的系統性口譯教材并不多,因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口譯雖然注重技巧,但是沒有扎實的語言能力做基礎是不行的。并且口譯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語言能力的高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以筆者所帶的2個班級為例,班級1(34人)達到日語一級水平的約為20%,二級的占50%。三級的大約30%,班級2(36人)達到一級水平的約為10%,二級的大約40%,三級的占50%,在期末考試中兩班的口譯成績為:1班優5人,良10人,中12人,及格6人;2班優6人,良7人,中8人,及格15人。由此可見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日語水平的學生接受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口譯教學中應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調整教學內容。
目前,我國高校很少有專門的口譯教室,口譯教學大部分仍然在一般的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和廣播進行聽譯訓練,長此以往這種口譯課程很容易變成一種變相的聽力課,缺乏一種逼真的口譯環境。事實上實際的口譯工作并不像課堂里聽到的音頻那么清晰,往往會碰到許多特殊情況,比如講話人口齒不清、環境嘈雜、文化差異等等,所以這就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課外知識的掌握、臨場應變能力等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口譯教學不應只拘泥于課堂和教材,也應鼓勵學生實踐體驗,加入一些如模擬實際口譯現場、觀摩口譯現場等動手和動口的環節。
教學策略與方法的運用對口譯教學尤為重要,筆者參考個人及同行學者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面對不同的學生的接受能力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同時,考慮到大部分日語專業畢業生大都就職于日資企業,從事導游接待商貿等方面工作,因此考慮到市場需求,口譯的教學內容不能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日常對話,還應該有針對性的開設一些,例如商貿談判、表敬訪問、外交辭令等方面的口譯專題,并讓學生適當掌握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常用詞匯的翻譯。這就是所謂的專題口譯教學法。假設一個學期的口譯課為32個課時,每2個課時就可以進行一次專題口譯訓練,以商貿談判專題為例,教師事先準備相關商貿談判的對話音頻,先讓學生現場快速互譯一些與商貿談判相關的短句,做好熱身準備,然后播放音頻讓學生現場練習,之后讓學生互相模擬角色實戰訓練,這樣循序漸進,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俗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之仗,譯前準備非常重要。很多學生認為口譯是即時的,不知道對方會說什么從何準備呢,其實并非如此。以環保專題口譯為例,說到環保那自然就會想到臭氧層、全球變暖之類的詞匯,那預測可能出現的專業詞匯、掌握其日文譯法就是譯前準備所需要做到的。現實中的口譯工作也是如此,譬如商貿談判,就最好事先了解雙方公司的基本情況,談判主題和目的等背景知識,這樣就可以爭取信息量、單詞量的準備,有助于口譯的全過程。總之譯員不是萬能的,充分的譯前準備才能保證翻譯的順利進行,教師在教學中應督促學生課前充分做好譯前準備。
實戰演練是口譯課不可缺少的環節,應貫穿口譯教學始終。所謂的實戰訓練實際就是模擬實際口譯現場,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口譯環境。模擬的形式可以是客戶接待、參觀導游、也可以是比較正式的宴會致辭、商業談判、新聞發布會、采訪等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熟悉各種口譯現場,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一場訪問會談的模擬訓練中,把學生4人一組,由2位學生扮演中日雙方的會談代表,2位學生扮演各自的翻譯,筆者和其他學生現場觀摩,全程錄像口譯的全過程,事后請學生提出看法和意見。有的同學由于緊張不自覺的結巴或是做一些小動作,通過事后看錄像可以讓學生非常明確地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學會克服緊張情緒,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總之,口譯教學需要創新,需要講究策略。口譯教學需要師生協作,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專題教學,增加實戰訓練;另一方面,學生也應自覺做好譯前準備,增加自我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
[1]塚本慶一.中國語通訳への道[M].大修館書店,2005.
[2]龔龍生.從釋意理論看口譯研究[J].中國外語,2008(2).
[3]徐冰.日語口譯課教學初探[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