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妙玲
(北京衛星制造廠 北京 100094 )
設備是現代企業生產的主要工具,是創造物資財富的主要手段,也是每個企業投資比例最大的項目之一。隨著企業的改革發展,設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己經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建立設備管理評價機制的目的在于對設備的投資引進、運行維護維修、使用、報廢等全過程管理進行跟蹤評價,實質上是要形成與設備管理制度或流程相對應的監督考核制度,使企業對設備自身及與設備管理相關的決策人員、管理人員、使用人員的行為及其結果進行評估并實施監督考核,實現設備的閉環管理,促進設備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按照設備壽命周期的管理流程,設備管理評價機制包括兩個層面,即:對管理者的考核評價和對設備自身運行特征的評價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
設備投資規劃是設備管理的前期階段,也是設備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投資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直接關系到企業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也關系到設備今后的使用效益。為了提高設備投資的實效性,企業在設備投資管理方面應該建立投資決策機構和投資評價機構,類似于公司管理現行的董事會和監事會的職能,前者是從企業目前需求及未來發展需要來設計設備投資規劃方案,而后者的職能是在投資決策執行后,對投資的合理性進行評價考核,不斷約束和規范投資決策制度,避免輕率的投資行為導致投資失誤。企業不僅要建立投資決策機構,規范投資規劃部門及人員的職責,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可行的評價機制,即后評估體制,從設備的實際應用價值、對生產的作用大小、利用率、運行費用等考核指標,來評估投資決策的正確程度和投資效益,并以此對投資決策部門和人員進行績效考核,不斷規范投資決策制度,使投資真正達到預期目的。
設備投入使用后的維護維修階段屬于設備的中期管理階段,是保證設備運行能力、創造效益的關鍵階段。設備的維護維修等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設備的運行效益。設備維護維修管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要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設備維護維修模式并實現運行周期經濟效益最佳的目標,需要結合企業生產特點及設備組成特點,進行大量的故障統計分析,并在研究設備故障種類及故障規律、掌握故障監測手段和排除方法的基礎上,確定設備定期維護保養時機,并使設備維修工作從單純的“被動應付”逐漸轉變到研究設備故障規律后的“主動預防檢修”。
設備的運行壽命及故障發生率與設備的正確使用、潤滑保養密切相關。有資料顯示,正確及時的日常潤滑保養可以使設備的故障率降低約30%,規范設備的使用行為,對于保持設備的運行能力、降低運行成本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設備的使用管理屬于設備管理的終端,是企業保持運行效益最關鍵的終端控制點,直接影響設備的運行成本。建立并完善設備使用管理制度和相應的考核評價制度,是企業設備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需要企業領導者和全體員工,特別是操作者正確認識其重要意義并嚴格執行。對使用部門和操作者的考核評價要從設備日常維護保養情況、違規操作情況、人為責任事故發生率、非正常疲勞磨損的故障發生率、違反設備管理規定等指標,全面評價使用人員的行為,促進設備管理制度的完善并有效執行,確保設備效能的正常發揮。
對設備自身運行特征的評價,主要是對設備質量的穩定性、維修保養成本、故障發生率及故障發生規律等方面的管理數據,進行詳實的跟蹤統計、總結分析,為企業進行長遠規劃、投資決策及建立科學、經濟的設備管理模式和設備管理制度提供有效的數據。
設備的質量評價指標包括精度、功能、運行能力的穩定性、節能、環保、噪音、正常使用壽命等,設備管理人員要完成這些指標的采集、分類統計及管理,并定期分析,找出單臺或同類設備運行質量指標的變化情況及變化規律,追溯變化的原因,從而得出對設備管理或企業投資決策有指導作用的結論。
設備運行能力及運行成本評價指標應該注重設備利用率、故障率、故障停機時間、維修材料及備件購置費、動力能源消耗量、維護維修人員工時等,同時還應關注設備的故障現象、故障發生部位、故障類別(機械、電氣)、故障原因、同類故障發生周期等等。設備管理人員通過對以上考核指標的收集、統計和分析,確定單臺和一類設備故障發生情況及產生的直接和間接成本,摸索設備重復故障發生情況及針對性的解決對策,統計各類備件的配置周期及價格,總結設備故障的成因及檢測手段等等,從多個側面反映設備運行能力和運行成本,并提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
建立設備管理的評價機制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改變管理理念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企業領導者和設備管理部門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改變觀念,從組織機構、資源配置、思想教育等方面積極創新,將設備管理評價機制融入企業管理鏈條中,創建實施設備管理評價機制的有利環境,促使設備管理工作真正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效益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