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設計系 )
在工業革命時期,設計是“以機器為中心”,這種設計思想是將人看作機器系統中的一部分,將人的行為看作是機器的行為,以最大限度提高機器的效率為最終目的,讓人去適應機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需求在設計中的體現逐漸得到重視。設計更多地強調人在這一過程中的支配作用,逐漸開始向適應人并滿足人的需要這一方向發展。以人在設計中的發展為動力,人們創造出更多的優良機器,更先進的機器,來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和產業價值。
依稀記得曾經在課堂討論中,大家圍繞科學技術對于藝術類專業的影響展開過深刻的討論,對于純藝術方向的學生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發現更多的新材料,新材料的發展又推動我們創作出更多的新技法,使繪畫手段或者陶藝、雕塑手段不斷先進。對于設計類的學生來說,則是不斷有新軟件、新技術的推出,使我們的設計方法更加豐富,表現手法也不再僅僅的局限于效果圖、簡單模型。有更多的選擇來進行展示。同時,在創作手段豐富的同時,大家也越來越關注科技對于當代藝術學科多樣性發展的影響。
縱觀設計的發展歷史,隨著設計背景的變化,如人文、社會、商業以及新技術和媒介的發展,設計的內容及方法手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工作內容的結構及表現形式上的變化。
設計分工 :設計行業從專業化到精細化發展。隨著行業模式逐漸規范化發展,平面、產品、環境設計將帶動制作、加工等領域的發展。同時,分工的細化使得設計行業發展更加精細,以滿足不同市場需求。設計公司與廣告公司將各司所長,不再混淆。設計公司的形式也呈現多樣化發展,如設計室、自由設計師、設計事務所、設計咨詢顧問公司等。由幾個人組成的小型設計公司和工作室將占主流,如當下國內比較出名的有洛可可、飛魚、凹凸、木馬等。
具體推動: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加強了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教育、經濟、文化等的全球化發展,促使當前我國大眾群體的社會觀念、文化層次、知識結構和審美趨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設計必須發展為多元化,以滿足不同條件用戶對設計的要求。同時,用戶也要求設計越來越人性化,以人為本。在設計中設計師不會再因為技術或者材料上的因素而困擾,首先是更先進的軟件系統可以充分幫助設計師表達設計理念,另一方面,在成型方面,更先進的設備和材料可以做出復雜的形態和模型,讓設計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我們現在的效果圖制作,由最初的馬克筆、彩鉛——到我們現在的色粉、高光筆等等新工具的應用。軟件更是以飛快的速度更新。工業設計從最初的MAX、PRO-E到現在的犀牛,ALIAS等等,使我們的三維建模更加迅速。而CDR/PS等二維軟件矢量效果圖方式的引進也豐富了我們的表達手段。在模型制作上,現在工業設計可以利用的新材料、工具更多:快速成型機、玻璃鋼、石膏、油泥模型都不在是書本上的知識,完全可以手工操作。
產品與科技:產品設計手段及發展方向,其一:是創造、發明性的探索設計。通常,在受到較少客觀條件制約的情況下,設計師以挑戰者的身份出現,做異想天開超越常規的設想,做出大膽新奇、較大跨度的探索,具有極強的超前和突破性質。其二:給創新以設計上的方向。在功能、工藝、形式上綜合權衡產品的相關屬性和因素,找到其作為有用物的根本屬性,哪怕是只滿足其中一方面的需要,就像“IF”設計大賽中的作品一樣,從消費者的點滴需要做起。其三:是在設計中運用新科技以及新能源。 科技的革新對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基礎和題材。科學技術在這個時代的工業設計中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具體例子:戰后日本經濟的騰飛,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二戰后的日本窮困潦倒。然而,精明、有遠見的日本企業家適時地看好投資小、見效快的改進性設計。日本的工業設計師們,在汲取西方設計經驗的基礎上,融入本民族文化精神,從審慎地使用材料出發,不斷地鉆研技術、工藝上的創新。在精密制造以及電子產品的微觀設計上達到舉世無雙的程度,并形成自己"輕、薄、巧、小"的設計特點。比如說風靡一時的SONY WOLKMAN隨身聽,VAIO筆記本電腦,佳能的便攜式數碼相機,日產的英菲尼迪汽車等等。這些都是高科技應用在工業設計上的的絕好例子。
個性化的滿足:精確、統一是機器生產的要求。產品批量化生產要求產品在設計上遵循統一的標準尺寸、生產規格,不同產品的共用件也往往具有通用標準。毫無疑問,批量化大生產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廉價、實用、美觀的工業制品,被成堆成山地制造出來。人們開始厭倦千篇一律的工業制成品,并且期望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當代新技術和手段促使設計師去發現消費者的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并在設計中予以體現,比如飛利浦的三環貼面浮動刀頭設計的電動剃須刀,可以360度全方位清潔男人面頰上的胡須,用完之后全身水洗,免去了清理胡茬的煩惱,把刮胡變成了一種樂趣與享受,實在是體驗經濟時代一個絕好的例子。
工業設計作為一個學科,可能被賦予了太多的東西——創新、藝術、技術、人機、市場、心理、經濟、社會等等。但什么是它的核心?目前,尤其是學界喜歡說是“創新”,創新沒錯,工業設計需要創新,但什么行業不需要創新呢?“創新”像氧氣一樣存在于各個行業之中,并非工業設計所獨有,它不能算是工業設計的核心競爭力。“核心”應該是自己所獨有的,而其它人所不具備的,才能稱之為“核心”,人人都有的,不能稱之為“核心”。“創新”對工業設計來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說回來,最離不開的還是當代科技的發展,新技術的推動,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試想一下,沒有可視硅膠的出現,又怎么會有隱形眼鏡的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