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蕊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618000)
生理健康,作為健康的基石,被不少學生忽視,如缺乏營養意識、忽視合理膳食和均衡營養;長期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習慣,如不吃早餐、酗酒、不注意飲食衛生、熬夜等引起消化道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等。 四川省某高校2013 級新生體檢結果顯示,常見病、多發病在學生群體中的發生不容忽視。
表1 四川省某高校2013 級新生體檢結果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的狀態,也指維持心理健康、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1],它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人際關系、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戀愛、自我意識模糊等方面。 伴隨社會快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來自家庭、社會、戀愛、擇業等各方面壓力逐漸增加, 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比重從20 世紀80 年代中期的23.25%,上升到90 年代的25%,近年達30%以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不容忽視。
道德健康影響個體內部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表現,有高下優劣之分[2]。主要表現:不以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需求,能辨別真假、善惡等是非觀念,按社會規范準則約束支配自己言談舉止,為他人幸福貢獻自身價值。有關文獻[3]研究表明,道德健康狀況差的人危害他人和社會利益,帶來一定的心理恐慌和焦慮,使其神經系統受沖擊,進而影響其正常生活習慣,導致其精神疲憊。 不良道德健康狀況阻礙大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例如,當前部分大學生癡迷網絡游戲、聊天交友,心理承受力差,缺乏理想追求與信念,看不到自己和他人對社會的價值,心胸視野狹窄。 道德健康作為健康的一部分,其對大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意義重大。
社會適應性在社會心理學中叫社會適應行為或社會適應能力,一般統稱為適應行為,是人與社會環境間相互的動態過程。在校大學生,作為半社會化個體,通過接觸、了解、適應自身所處環境,達到對社會的適應。目前有些大學生認識不清社會發展現狀,辨識不清社會走勢,易受社會多元化文化影響。 在初入社會時低估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和負面現象,盲目追求所謂“時尚”、標榜自身“個性”,一旦其自身條件與外界環境沖突而不能如愿,就夸大社會復雜性和負面現象,甚至片面悲觀、走向偏激,如不能及時得以糾正,必將導致社會適應性的缺失。
根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精神,對大學生開設健康教育課,將健康教育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統一管理、安排課時計劃、選購教材、安排授課,提供必要的教學設備。 我院健康教育選修課設16 學時,1 個學分,周2 學時,出現曠課兩次及以上將取消其參加考核資格,考核方式采用開卷和寫心得兩種,答卷或心得不合格無學分。 我院在專業設置上專業偏向性比較強,健康教育選修課的設立,作為課堂新鮮血液,融入到課程教學, 激起學生選課興趣的同時增加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保證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結構體系,根據學生數量配備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建立多層次健康教育團隊,以醫學專業人員為主,專業管理人員為輔,兼有輔導員等形成多層級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格局。 定期對健康教育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并進行考核。
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應包括生理、心理、道德、社會適應性四方面內容。 健康教育不是一般衛生知識的傳授,而是有關人們維持和促進健康的科學;改變影響健康的不良行為,激發人們接受和利用正確的健康信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有害行為,以實現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的內容必須隨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創新。 我院依據實際需要制定教學內容。保障學生身體健康,同時兼顧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性。 2003 年非典以來,傳染病流行形式日益嚴峻,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傳染病、流行性疾病的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防止傳染病、流行病在學校爆發流行。
健康教育教學內容范圍廣,教學途徑與形式也多種多樣。
2.4.1 系統健康教育與專題健康教育相結合
開展健康教育課程的同時, 在特定時期進行專題性健康教育,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有健康教育課程均在大一開設,春期開展“春夏季常見傳染病及現代肺結核的防治”專題講座、秋期開展“秋冬季常見傳染病及病毒性肝炎防治”專題講座、針對女生,開展“女性性生理、心理及婚戀”專題講座、以及在艾滋病宣傳活動月開展“大學生艾滋病及其預防知識”專題講座,講座針對性強,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2.4.2 豐富授課內容,引入案例教學
結合實際學校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 把常見健康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分析參與教學,形成互動。 通過討論分析案例,概括總結疾病發生、發展的原因、可避免因素等,將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2.4.3 開展課外健康教育
通過校園廣播、健康教育宣傳欄、宣傳展板、宣傳單等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宣傳,廣播稿要求有實效性、宣傳欄定期更換、宣傳單有針對性。 學院衛生站設立健康咨詢臺、學生處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等服務部門。
2.4.4 學生參與
在學生團體中,設立保健部、生活部、女生部等學生部門,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負責學生健康知識宣傳、常見傳染病監督等工作;每個班級均設有心理委員或保健委員,負責班級學生的健康監督工作。 健康教育工作管理部門定期對學生骨干進行健康知識培訓,由學生骨干負責對班級學生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促進工作。 學生團體的建立,在健康知識宣傳、學生健康檔案建立、管理、日常傳染病監督、傳染病流行期學校衛生工作中發揮重大作用。
2.4.5 開展專題性健康教育促進活動
根據教育部、衛生部等上級文件精神,開展相應的健康促進活動,如2012 年的“肝健康促進活動”,2013 年的“結核病預防宣傳活動”,2014 年的“艾滋病網絡宣傳教育活動”等,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這些項目的策劃、籌備、實施等工作,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極大的豐富了活動內容及形式,把學生被動受教育轉變成主動參與實施,活動測評顯示效果比較理想。
大學生健康教育是一項重大工程,教育成敗關系到國家、社會、家庭多方和諧, 對在校大學生開展健康教育是社會和學校共同的責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是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1]路芳草.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2012.
[2]鄧澤軍.大學生道德健康: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9(4):53-55.
[3]李小龍,方會玲.從“道德健康”談兒童的道德發展[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