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忠
(海原縣第三中學,寧夏 海原 755299)
學生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習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通過合作,小組成員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增加了相互了解,增強了凝聚力。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強調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互動性,并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為新課程的改革提供有價值的數學教學一線實踐經驗和參考資料。
在課堂教學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仔細觀察,我們發現了幾種不同的“合作”現象,有的小組分工明確,積極互助,探討的問題很快就有結果;有的小組雖然各抒己見,但毫不在意別人的表達,最終導致信息交流的多向;有的小組組員學習行為懶散,合作意識淡薄,自己不會思考,更不會進行交流,他們所能做的就是抄襲別人的勞動成果。這些狀況使我意識到,小組合作學習并非是將學生隨意分成一個小組,分配給各小組一個需共同完成的任務,就算是讓學生合作了。其實,這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合作,這種合作,只能使個別小組碰巧能合作好,而大部分小組則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合作不充分,還有時因為教學進度的因素突然中止學生正在興奮的討論,草草做出結論但并沒有取得實際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公開課時,往往會出現這些情況:教師怕影響教學效果或拖延時間,不敢讓成績差的學生發言;教師只重視每個小組的想法而不關心成員個體的學習情況,以好學生代表其小組;教師對小組的指導和監督不夠,小組間的分工不明確;教師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關注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情況。學生參與度不均衡,互助性無法體現的問題也要注意。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常常是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扮演著主角,困難學生成了聽眾,他們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只能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成績差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收益比在沒有合作學習活動的課堂上的獲益還少。經常這樣學生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大,學習中的兩極分化現象將會更嚴重。
學生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習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一般應該是由2─6 人組成的異質或同質性小組(組內學生是否有差異)。首先應合理分組,由于學生之間能力傾向、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合作小組要靈活組合,性格興趣相投,學習成績接近分在一個組(同質),或者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與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分在一個組(異質),這更有利于學生之間互補愉快的進行合作,培養其學習能力。課堂合作學習活動對于教師的課前的準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熟悉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情況,把握好教材的重點,考慮到教學時可能發生的問題,才能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題目,設計好合作學習的程序,才能做到在課上對各種不同層次的學生和小組進行及時,有效的輔導,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例如在教學“推理與證明——合情推理”這節課時,我首先在課前布置了學習任務:以前后同桌4 人為小組搜集中外著名的數學家的故事及主要學術貢獻。比如費馬猜想“22n+1 表示的數一定是質數”和哥德巴赫猜想“1 +1問題”正是本節課的引例。意在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有的放矢。
為了不使合作學習趨于形式,收到實效,“合作時間”的安排也是很關鍵的。合作時間可長可短,我們甚至可以把一節課的時間都讓學生進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學習,不必因為教學進度的因素突然中止學生正在興奮的討論;也可以在課堂內讓學生就一個問題進行短時的討論、爭辯。但是,每次合作學習,教師一定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發表意見,充分表達思維活動的過程,教師要深入其中,幫助部分有困難的學習小組,還應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進行合作延伸。比如在處理本節例2 的問題時,我果斷地放手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又如,有三根針和套在一根針上的若干金屬片.按下列規則,把金屬片從一根針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針上。(1)每次只能移動一個金屬片;(2)較大的金屬片不能放在較小的金屬片上面。試推測:把n 個金屬片從1號針移到3號針,最少需要移動多少次?

歸納:n=4 時,f(4)=f(3)+1+f(3)=7+1+7=15,歸納:f(n)=2n-1(n∈N*)這個題目一出來,就引起了同學們極大的興趣,各個學習小組(4 人)就熱烈地討論起來,有的動手用筆比劃,有的小組因結論不同爭得不亦樂乎……雖然占用了很多時間,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教師巡視,個別輔導,學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歸納推理的方法,效果很好。
經過兩個學期的觀察摸索,我越來越體會到,真正的小組合作學習,應是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與實踐的基礎上,積極主動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研究和解決問題。因此,我認為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有價值的引導,幫助他們明確自己的責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勵他們“多”參與,每個人同學互幫互學。互補互助,憑著小組的智慧共同來解決問題。例如在這節課學習類比推理時的一個練習:利用圓的性質類比得出球的性質,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暴露“歧途”,引發爭論,我就給于了適當的引導。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一個班級任教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對教師的一些習慣行為早已熟悉,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了很好的默契,教師的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也許就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學生自然而然按照教師以前設計好的規則很快投入到學習任務之中。所以,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去滲透合作學習的任務的分配意識,在教學中一旦時機成熟,隨時可以開展任務合作學習活動,就能節省時間,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
由此可見,在合作學習中,任務的分配,角色的分工,將有助于生生互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盡情地表現,并相互幫助,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都能得到提高。體驗合作帶來的成功樂趣,產生了積極的教學效果,也讓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得到應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