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蕓
(海口經(jīng)濟學院圖書館,海南 海口 571127)
海口經(jīng)濟學院于2012年4月引進24小時自助圖書館,從投入使用至今已達一年半之久。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使用,發(fā)現(xiàn)原有設計好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體系影響文獻借閱量的增長,主要表現(xiàn)為文獻借閱量低,需要通過調整文獻資源種類和數(shù)量的比例,盡可能滿足讀者文獻需求。
目前,本校24小時自助圖書館書架容量450冊,藏書量有限。2009年,深圳圖書館開展《自助圖書館使用調查》活動,調查結果顯示37.18%的讀者認為圖書品種會影響其使用[1]。《城市街區(qū)自助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探討》認為資源建設受資源類型和數(shù)量的限制[2]。在無法改變藏書量的前提下,為了使24小時自助圖書館文獻品種配置較大限度地符合讀者需求,我們通過研究24小時自助圖書館文獻資源利用量、讀者群特點等數(shù)據(jù)反饋,及時調整24小時自助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體系,使其形成過程長期處于最佳狀態(tài),從而提高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借閱量。
筆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過對24小時自助圖書館文獻管理系統(tǒng)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研究讀者群和文獻利用情況,探究文獻資源配置的一般性方法。
分析24小時自助圖書館讀者群的群體特征有助于了解文獻資源利用現(xiàn)狀。從2012年8月1日到2013年8月1日期間,借閱量大于等于一次的讀者,共469人。如表1所示,讀者群整體呈現(xiàn)多元化。讀者來自不同院系,讀者身份包含本科、專科、中專和教職工。
從讀者身份來看,如表1和圖1所示,本科生和專科生借閱人數(shù)最多,是主要借閱人群,占總人數(shù)的91%。然而,本科生和專科生的人均借閱量均低于整體人均借閱量,這說明24小時自助圖書館提供給本科生和專科生的圖書受歡迎的程度較低。

圖1 不同身份讀者人均借閱量統(tǒng)計

表1 24小時自助圖書館讀者借閱情況統(tǒng)計
從院系組成來看,從表1和圖2可知,在此次統(tǒng)計中,一共有12所院系。其中,處于橫線(整體人均借閱量)上方的院系有4所,分別是藝術學院、外國語學院、附屬中專和職能部門。這4所院系的人均借閱量都高于整體人均借閱量6.2冊,尤其是職能部門和附屬中專,分別高出10.1冊和7.3冊,說明24小時圖書館提供的圖書更符合這4個院系讀者的需求。然而,處于橫線下方的院系,他們的人均借閱量低于整體人均借閱量,一共有8所,從院系數(shù)量看,六成以上的院系需求未達到滿足。

圖2 院系人均借閱量統(tǒng)計
綜上所述,不論從讀者身份分析還是從讀者院系分析,使用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大部分讀者文獻需求未得到滿足,說明目前24小時自助圖書館資源配置有較大優(yōu)化空間。
首要的原則是以讀者需求為導向,指導文獻配置[3]。對讀者需求的把握,不僅需要兼顧不同身份的讀者喜好,也要兼顧不同院系的讀者需求;既要保證讀者原有的喜好,又要發(fā)掘讀者潛在的需求。基于這樣的前提,我們將每本文獻借閱量分為3類情況,通過這3類情況分析讀者文獻需求。
首先,我們認為那些被借閱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圖書,是讀者喜歡的圖書。其次,我們認為那些只被借閱過1次的圖書,是讀者有需求的圖書,但需求強度不明顯。當讀者站在24小時自助圖書館面前選擇要借閱的圖書,此時了解圖書內容的信息主要是通過書名來判斷的。不論書的內容和讀者的預期是否一致,只要讀者借閱,盡管只有一次借閱記錄,都說明讀者對這類書有閱讀需求。最后,我們將那些借閱次數(shù)為零的圖書,認為是讀者沒有需求的文獻。
只要是被借閱的圖書就是讀者有閱讀需求的圖書,而讀者具體的圖書需求,需要通過分析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文獻利用情況來得出結論。
分析24小時自助圖書館文獻利用情況,能夠反映讀者實際需求。我們統(tǒng)計2012年8月1日到2013年8月1日期間,借閱次數(shù)大于等于一次的所有圖書,并根據(jù)圖書所屬基本大類分類統(tǒng)計借閱量。借閱量是指每借出一冊,借閱次數(shù)增加一次。此外,計算某一基本大類借閱量占借閱總量的百分比可以反映讀者對這一類圖書的需求程度,我們把這種百分比稱為需求強度百分比。需求強度百分比越高,喜好程度越強。需求強度百分比=某一基本大類借閱量/總借閱量。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將不足1%的基本大類算作1%,通過化簡需求強度百分比,得到基本大類之間的文獻數(shù)量比值,以下簡稱基本大類比。

表2 24小時自助圖書館文獻利用情況統(tǒng)計
如表2所示,總借閱量是2905冊,涉及19個基本大類。其中,文學類是最受歡迎的類目,占據(jù)了總借閱量的67.57%,讀者文獻需求強度最明顯。哲學宗教、歷史地理、語言文字、藝術、工業(yè)技術、經(jīng)濟和社會科學總論的借閱量都介于1%到10%之間,讀者文獻需求強度較明顯。其余11種基本大類都小于1%的借閱量,讀者文獻需求強度較弱。
文獻選擇也叫選書工作。印度著名的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認為,入藏的每一本書是否被利用,利用程度如何,是一個隨機事件,而這些隨機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概率越大,表示圖書被利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就應該選擇那些使用概率大的文獻入藏。我們以這一“使用率論”作為選書工作的理論指導。
以文學類圖書為例,雖然文學類是最受歡迎的類目,但不表示任意一本文學類的書都可以作為24小時自助圖書館館藏的對象。例如,24小時自助圖書館館藏中索書號為I712.45/B982.4-10的文獻借閱量是18次,而索書號為I0-53/Z342的文獻借閱量為1次。我們需要從全館文學類館藏中,選擇借閱次數(shù)排名靠前的圖書作為入選目標,這是因為借閱次數(shù)越多,越受讀者歡迎。
我們以2012年8月1日到2013年8月1日期間圖書館全館文獻流通情況作為研究對象,統(tǒng)計各個基本大類的文獻借閱量并按降序排列。根據(jù)已算出的基本大類比I:B:K:H:J:T:F:C:G:X:R:O:P:Z:V:S:N:E:D=68:10:6:5:3:2:2:2:1:1:1:1:1:1:1:1:1:1:1 作為指導,將借閱量高的文獻入選24小時自助圖書館館藏。
館藏體系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對于24小時自助圖書館來說,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讀者群體的構成可能發(fā)生變化。例如,24小時自助圖書館臨近的宿舍樓新入住學生的專業(yè)和年級不同等情況,會造成讀者群體對文獻的需求產(chǎn)生變化。這將對24小時自助圖書館原有文獻資源體系產(chǎn)生波動,我們需要定期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定時更新基本大類比,以及做好藏書剔除工作,才能準確把握讀者需求,提供最優(yōu)化的文獻資源配置。
首先,通過統(tǒng)計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讀者借閱情況,發(fā)現(xiàn)使用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大部分讀者文獻需求未得到滿足的問題。其次,通過統(tǒng)計24小時自助圖書館文獻利用情況,具體分析讀者文獻需求。最后,提出利用基本大類比,優(yōu)化文獻資源配置的方法。這一探索目前尚停留在理論階段,下一步將通過實踐,驗證其可行性。
[1] 深圳圖書館工作部.城市街區(qū)24小時自助圖書館讀者調查分析[EB/OL].[2013-10-29].http://www.szlib.gov.cn/newsshow.jsp?itemid=1730.
[2] 胡大琴.城市街區(qū)自助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探討[J].圖書館論壇,2010(4):51-53.
[3] 侯煒.自助圖書館文獻配置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2(7):69-72.